希特勒也喝可樂?看可口可樂如何征服納粹黨衛軍

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在中東隨處可見,這種一開始並不起眼的碳酸飲料,如今已經不分人種、膚色和意識形態,從人們生活的每一處縫隙滲透進來。作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可口可樂的發跡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被貼“愛國標籤”的可口可樂

網路配圖

二戰以前,儘管伍德魯夫千方百計想把可口可樂推廣到全世界,但是在很長時間內,卻只將它推廣到加拿大、古巴、德國等有限的國家。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被派往前線的美國大兵源源不斷。就在這時,伍德魯夫突然意識到想要實現“讓全世界喝可口可樂”,參戰的美軍就是可口可樂最好的消費者和推銷員。於是他當機立斷公開發表聲明:“為了支持祖國的正義戰爭,不論我們的將士走到哪裡,本公司將不惜成本,保證每位戰士只花5美分就能喝到一瓶家鄉的可口可樂。”

網路配圖

為了“鼓吹”自己的愛國者形象,可口可樂為《勝利大遊行》提供贊助,僱請了100多個樂隊在全國各軍事基地演奏,宣揚美國必勝。同時還印刷了成千上萬份小冊子來宣揚可口可樂不僅是休閒飲料,更是將士戰鬥生活的必需品,與槍炮彈藥同等重要。強大的宣傳攻勢過後,美國政府決定可口可樂生產所需的食糖不受定額限制。

網路配圖

網路配圖

由於軍力運送緊張,瓶裝可口可樂難以快速輸送到前線,對此,伍德魯夫想出了在駐區設立裝瓶廠的點子,同時派遣248人隨軍提供生產服務,這些人被美國軍方授予“技術觀察員”的軍職,有“可口可樂上校”之稱。隨著“可口可樂上校”的到來,很多美國大兵開始把可口可樂當作宗教一樣虔誠信仰。如果問美國大兵為何而戰,不少人的回答是“為了再買到可口可樂”。

左右逢源 征服納粹黨衛軍

網路配圖

二戰打響時,可口可樂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一種碳酸飲料。由於在戰場上廣受戰士的喜愛,更是其影響迅速延伸到世界各地。可口可樂的海外銷售剛起步時,只有僅僅5家海外裝瓶工廠;到1945年,就有了64家。在戰事最為如火如荼的時候,盟軍司令艾森豪還做出特別批示,要求保證每人每半年至少6瓶的供應量。當二戰的硝煙終於散去時,大約500萬瓶可口可樂已經被美國大兵們消滅了。

網路配圖

可口可樂不僅在美軍中廣受歡迎,在德國納粹黨衛軍中也表現不凡。當時,德國黨衛軍急需一種清甜可口的飲料,於是在執行長馬克思·凱斯的領導下,可口可樂德國有限公司與希特勒一拍即合,開始在德占區修建瓶裝廠。

一份資料描繪了1938年3月在德國舉行的員工集會,在大型主會桌盡頭,懸掛著“可口可樂,譽滿全球”的巨型橫幅,與三面紅白黑相間的納粹旗幟並列。在凱斯的鼓動下,全場與會人員高呼三聲“將勝利賜予吾等”,以此向“元首”致敬。呼號聲餘音繞樑,久久不散。這種以思想控制達到品牌行銷的狀況,在當時並不鮮見。

1938年10月的納粹軍刊《國防軍》曾刊登一則廣告:一隻巨手在世界地圖面前高舉可口可樂瓶,下面是醒目的廣告詞:“是的,可口可樂譽滿全球。”從這些超越政治陣營的廣告可見,可口可樂公司擅長左右逢源,不僅滲透了美國本土,還滲透了世界。

二戰中的意外發明:“納粹可樂”

網路配圖

到了1940年代,美國與納粹德國的關係開始緊張。那時候,分公司的美國本土負責人已經去世了,新負責人德國人馬克斯·凱斯只能通過中立國瑞士的分公司和總部聯繫。1941年,由於貿易禁運,德國分部已經無法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可口可樂的配方,為了維持可口可樂工廠的運作和工人們的生計,只能另想辦法。

網路配圖

他利用當時能獲取的原料重新配方:用做起司後的乳清、榨蘋果汁留下的殘渣以及當時能夠獲得的其他水果創建了一款新的飲料。為給新飲料取一個有吸引力的名字,他還親自在工廠舉行了一次比賽,叫手下的員工充分發揮想像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幻想。當時一名銷售人員脫口而出——“芬達!”(詞根與德語“幻想”相同),於是它就成為了這款新飲料的名字。

芬達上市後大受歡迎,當時非常暢銷,尤其當食物稀缺的時候,消費者把它當做湯料使用。僅1943年一年,芬達在納粹德國的銷量就超過了300萬瓶。

網路配圖

就是這樣,可口可樂這家美國本土汽水品牌,跟隨著軍隊征戰的步伐走遍了五大洲七大洋,從此開啟了其風靡世界80年的輝煌篇章,在20世紀40年代的年輕戰士心中,更成為了一種象徵。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