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這裡差點被猶太教所占領。那么問題來了,有著超高智商和超強文化的猶太人為何被後起的伊斯蘭教趕了出去呢?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地緣上是近鄰,在血緣上是近親,在宗教上又是傳承關係。公元前2000年,閃米特人中的一個牧羊部落遷徙到了迦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這部分人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先祖,他們在迦南雖然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強大的王國,但最後還是外族所滅,致使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
由於地理的原因,大量猶太人進入阿拉伯半島。他們為落後的阿拉伯人帶去猶太教,並成功將部分阿拉伯人變得“猶太化”。公元6世紀初,葉門甚至出現了以保護猶太教為己任的希古葉爾國。
公元7世紀初,默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也是大量借鑑了猶太教教義的產物,由此可見猶太教當時在阿拉伯半島有多興旺。可是猶太教在誕生之初就有著強烈的排外主義色彩,他們自認是上帝的選民,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
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在民族內部保持旺盛的凝聚力,但卻失去了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可能。長期的部落混戰讓阿拉伯人渴望和平,猶太人的重商主義又讓貧窮的阿拉伯人感到厭惡,所以當伊斯蘭教出現後,立刻得到了阿拉伯人的青睞。
雖然英國學者倫普利曾指出,早期伊斯蘭教義中“如果除去猶太人的傳說、重複的內容、有短暫意義的呼籲和個人的要求,那么穆罕默德的話所占分量是很少的”。
可是默罕默德提出的主張卻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更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無法企及的。伊斯蘭教強調善待和釋放奴隸,倡導施捨窮人,限制高利貸,禁止活埋女嬰,讓婦女擁有同等的財產繼承權等等。
這對阿拉伯的勞動人民來說無疑具有超強的吸引力,而且許多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也此羨慕不已。1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子民甚至還大聲疾呼:“伊斯蘭教比羅馬教皇更好!”
“伊斯蘭”的原意為“和平”,所以穆斯林把世界分為兩大部分,即和平之地和戰爭之地。領袖的作用就是不斷把和平與戰爭的地理邊界向外推。
在對外擴張中,宗教雖然是戰爭動員最好的力氣,但伊斯蘭教絲毫不避諱穆斯林對物質的渴望。在軍隊中,上級和下級享有同等的待遇,主人和奴隸很難分辨。伊斯蘭教鼓勵從敵人手中獲取戰利品,所有人都有資格分享勝利的果實。
在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阿拉伯帝國對於不願意皈依伊斯蘭教的百姓徵收人丁稅。上至默罕默德家族,下至普通婦女、兒童都能從這筆巨額的財富中分一杯羹,這使得帝國上下有著強烈地擴張欲望。
當阿拉伯人以全民一心的精神面貌出現在猶太教和基督教面前時,勝負早已有了分曉,所以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出現並不是意外。
穆斯林 阿拉伯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