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七雄並立 ,由於七國間長期的攻伐兼滅戰爭,使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七國百姓也飽受戰亂之苦。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已經發展到需要一個國家來承擔統一六國的責任。
於是在歷史這個大擂台上,七國選手悉數登場PK,展開角逐。在經過歷史裁判的層層篩選後,實力最強大的秦國脫穎而出,擊敗六國,摘得桂冠。而秦國的勝出,實在是出人意料,誰也沒想到起初最弱小,向來被關東六國鄙視為蠻夷之國的秦國能一統天下。
而在這出人意料的背後,是秦國百年的強國之路。在這條路上,秦國走的艱苦而堅定,最終將一個偏處西方的邊陲小國發展成能一掃六國的巍巍大國。而秦國的強大,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它能一統天下,綜合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
地利: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
秦國偏處西方,長期與遊牧民族雜居,遠離中原文明區。這樣的地理位置看似惡劣,實則不然。
從秦國西邊來看,雖然秦國陷在遊牧民族的包圍圈中,但這些遊牧民族都還處於氏族部落階段,不具備與已經形成國家的秦國相抗衡的實力。後來再經過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稱霸西戎,進一步削弱了這些遊牧民族的力量。所以秦穆公之後,這些遊牧民族已經對秦國構成不了大的威脅,這使秦國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以後東進擴張便無後顧之憂。另外,由於秦國是在遊牧民族的包圍之中生存繁衍的,時刻要提防被遊牧民族侵犯,所以秦國人的危機意識極強。秦國人從小就接觸騎射等戰鬥方法,這培養出秦國人剽悍勇猛,尚武的精神,也鍛造出一支號稱“虎狼之師”的鐵血軍隊。
從秦國東邊來看,秦國只與關東六國的晉國接壤,強大的晉國曾是阻擋秦國東進的唯一障礙。後來晉國王室不振,大臣作亂,晉國被分裂為趙、韓、魏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彼此不和,互相攻擊,秦國可以巧妙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製造摩擦,使他們彼此消耗。所以三家分晉後,秦國東進的阻力也大大減小。
從秦國自身來看,秦國位於關中地區,關中是個四塞之地,周圍四邊的山川險阻構成天然防線,是一座天然的堡壘,很適合弱小的勢力在此發展。秦國占據關中地區,對關東六國,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態勢,天下形勢對秦國有利時,可東出函谷關,爭奪利益;形勢不利時,可退關固守,適時而動。另外,秦昭襄王時的大將軍司馬錯平定蜀國後,為秦國奪得了更多的肥沃土地,關中和巴蜀這兩個富饒的農業區,為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
人和: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
我們先來看一份人名單:百里奚(楚國人)、商鞅(衛國人)、張儀(魏國人)、范睢(魏國人)、呂不韋(衛國人)、李斯(楚國人)。這些大佬,都是秦國宰相級別的高官,都對秦國歷史產生過深刻影響、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他們都不是秦國人,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按理來講宰相級別的高官一般都得讓本國人擔任,其他關東六國皆是如此,但為什麼秦國的宰相都是外國人呢?
原因在於秦國文化落後,培養不出優秀的本土人才。而人才是興國之本,秦王為了富國圖強,自然也不能離開優秀人才的幫助,但秦國的本土人卻不能滿足這一條件。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秦國國君只能外聘,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所以秦國歷代國君,多次向關東六國廣發求賢令,招賢納士,這吸引來了很多關東六國有才華和有抱負的優秀人才。他們來到秦國後,秦王不僅給予他們高官厚祿,更給予了他們充足的信任和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放開手腳幫助自己治理國家。
秦國求賢若渴的迫切之心和開放包容的胸懷,使得秦國人才濟濟,而人才之盛也鑄成了秦國之強。
天時:變法圖強的成功
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出現統一的曙光,各國為了不被吞併亡國,紛紛進行變法。著名的有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俚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在這些變法中,最成功的要數商鞅變法,它使一直居於二流地位的秦國一舉成為七國之首,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而商鞅變法的偉大,在於它的徹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
商鞅變法雖說是一次改革,但它的改革程度無異於一次不流血的革命。它徹底顛覆了秦國的社會結構,以軍功爵製取代了世襲爵位制,從制度上為平民打開了通往爵位的大門,使得秦國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兼併戰爭中占據了優勢。
變法的全面性體現在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在政治上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制,便於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在經濟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在法律上實行連坐制度,輕罪重罰;在社會上統一文字和統一度量衡;在風俗上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全面改革,使得秦國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變法的持久性在即使商鞅被處死後,他的改革措施依然在後世實行,後世秦國國君依然能夠堅持變法內容。而反觀其他六國,變法基本只能維繫一世,支持變法的國君一死,變法就被迫終止,所以六國也只能強盛一時。
經過商鞅變法洗禮後的秦國,國力空前強大,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回首秦國的百年自強之路,著實不易,在這段征途中,凝結了一代代秦國君臣的心血,他們抓住機遇,將本是西方小柄的秦國轉變為傲立西方的大秦帝國,完成了歷史交付給秦國的責任。
春秋戰國 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