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時期做農民有多慘?只需一項政策 便讓大多數人生不如死

漢武帝在位時窮奢極欲、窮兵黷武,雖然打下廣袤的疆域,但也把國家糟蹋的千瘡百孔、烏煙瘴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百姓,真是悲慘到了極點,尤其是農民。漢武帝為搜刮民間財富,曾頒布一項政策,結果使得農民生活難以為繼,甚至出現大規模殺害嬰兒的事件。這現象,還要從漢武帝徵收“口錢”說起。

“口錢”又名“口賦”,即人頭稅,最初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秦國。不過前者是按人頭數徵稅,每人每年要繳納360文錢;而秦國則是按戶徵稅,每戶每年需出200文(“齊、秦皆有口賦。齊以丁計,歲三百六十文;秦以戶計,歲二百文。”見《史記·貨殖列傳》)。

在漢武帝時期做農民有多慘?只需一項政策 便讓大多數人生不如死

“口錢”始於春秋,徵收對象主要是農民

徵收“口錢”的直接目的,無非是增加稅收以做軍費,同時迫使農民更加辛苦的耕作、增收糧食,懲戒無業游民使之從事生產,並限制豪門貴族豢養食客的規模,但其真實目的,在於消除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維護、增強王室的統治力。

漢初七十餘年間,承秦末戰亂之弊,為解決人口銳減、財政枯竭的大問題,從高帝劉邦開始奉行道家的“無為”思想,實行與民生息、厲行節儉的國策,通過減免農業稅、裁兵歸農等措施,大力恢復社會生產。尤其是在文帝、景帝時期,“三十稅一”的制度保證了農業生產和人口生育的積極性,人口數量激增,大量荒田得以開發,社會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漢武帝時期做農民有多慘?只需一項政策 便讓大多數人生不如死

文帝在位時,漢朝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這“欣欣向榮”不過是一種表象,而百姓的實際生活依舊很苦。根據史料記載,漢代的賦稅約有二十種名目,主要的是“田稅”和“口賦”,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徭役”。雖然田稅稅率極低,但口賦和徭役卻很沉重,以至於景帝時期重臣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談到,當下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戶,每年辛苦耕種一百畝,在年景好的時候也不過剛夠溫飽,至於在災荒之年,難免會有流離之苦。

按照當時的規定,“口賦”的徵收對象是7-14歲的兒童,每人每年需要繳納20錢,14-56歲的人口則要繳納“算賦”,每人每年需要繳納40錢。雖然“口錢”和“算賦”的錢並不算多,但對於剛夠溫飽水平的農家來講,依然是筆沉重的開支。然而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這本已難以承擔的費用,到了漢武帝時期,竟會再度加碼。

在漢武帝時期做農民有多慘?只需一項政策 便讓大多數人生不如死

武帝好大喜功,沒幾年便把國家折騰窮

原來漢武帝即位後好大喜功,不僅大修宮室、求仙封禪,還推行窮兵黷武、四處開邊的政策,卻匈奴、滅南越、吞朝鮮、並閩粵、開西南夷、“鑿空”西域,幾乎連年開戰。封建王朝都是以農立國,根本架不住窮折騰,結果沒幾年的功夫,漢武帝便將祖、父兩代留給他的龐大財政盈餘花的一乾二淨,而且還產生巨額虧空。在這種情況下,為維持帝國的運轉和各項政策的繼續,現實需要武帝加大對民間的搜刮。

武帝對於民間的搜刮可謂竭澤而漁、不遺餘力,具體到農民階層,便是提到“口賦”的徵稅標準。其中“口錢”的徵收對象下調至3歲,金額增至每人每年23錢;“算賦”的徵收對象不變,但金額卻猛增至每人每年120錢,足足是先前的3倍!

在漢武帝時期做農民有多慘?只需一項政策 便讓大多數人生不如死

加重對口錢的徵收力度,讓農民生活難以為繼

農民辛苦忙碌一年,最多也就過上個溫飽生活,一文錢恨不得都要掰成八文花,如今被皇帝如此狠心地加稅,立時有種被拋入地獄的感覺。再加上此時農村的丁壯大多淪為戰爭的“炮灰”,從事農耕的多是老幼弱病之人,加稅在他們身上,無異於要斷絕他們的活路。

農民既拿不出錢來完稅,又輕易不敢造反,在衣食難乎為繼的困境下,除了自尋短見以外,便是拿家中的幼兒“出氣”,將他們無情拋棄或殺害。這一幕幕人間慘劇在各地頻頻發生,以至於到了漢元帝時期,御史大夫貢禹還曾在奏疏中不無沉痛地說到:“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甚可悲痛。”(見《漢書·貢禹傳》)。

武帝晚年對自己的政策頗為後悔

經過這連番的折騰,到了漢武帝晚年,江山已被他搞得千瘡百孔,生計無著的農民掀起的暴動席捲海內,大有摧毀帝國的勢頭。此時漢武帝才對自己的愚蠢政策感到懊悔,於是下令停止戰爭、減輕賦稅,意在緩解百姓的困苦。只是這“德音”來的實在太晚,帝國已無可挽回地走向“下坡路”,再也沒法完全振興起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