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先後稱霸,然而有一個諸侯比他們還早,西周時期就已經稱霸。
《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大禹治水的過程中,東夷族領袖伯益幫助很大,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是顓頊的曾孫,嬴姓。夏啟繼位後,將伯益的大兒子大廉封地於秦, 大廉是秦國和趙國的祖先。
伯益次子若木被封於徐國,夏朝時期的徐國位於山東中部、南部,郯城一帶。夏商時期,徐國不斷發展。
周朝建立後,將功臣子弟廣封諸侯,而對其他部族分封很低。如齊魯燕等諸侯都是公侯伯三等,封楚為子爵,吳越也是子爵。因而,徐國不肯服從周天子。
西周初年,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黃河邊上。魯候分封到山東,影響到了徐國的疆域。《尚書·費誓》記載:魯侯伯禽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
西周建立初期,周師主力討伐徐國,徐國屢屢敗退,南遷到泗洪一帶。
徐國所在的淮夷地區盛產銅和錫,為了鑄造青銅器,周朝經常東征淮夷,掠奪銅礦。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就是去掠奪優良的銅。
西周的中後期,徐偃王時期再度復興。《荀子非相》中說:“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意思是說,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可以與馬眼相比。
由於偃王治國有方,東夷各部落紛紛歸附徐國,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徐偃王自立稱王,開始建設徐國國都,把國都擴大了幾倍。《地理志》記載,“故徐國,其城周十二里”。
徐國稱王,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周穆王聽到徐偃王逾制建都的情況匯報,聯合楚國出兵擊徐。徐偃王兵敗被殺。
徐偃王以後,徐國走向了衰落。春秋時期,齊國等諸侯國割據稱霸,後來南部吳越崛起,徐國在夾縫中生存。
公元前512年,吳國發生政變,公子掩余和燭庸逃到徐國。吳王夫差派孫武、伍子胥興師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國,徐國滅亡。
春秋戰國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