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古希臘本土就陷入了經濟與社會危機。在波利比烏斯與普魯塔克的著作里,到處都有斯巴達、埃托利亞、彼奧提亞以及希臘其他地區當時陰鬱慘澹的景象。中層階級的大規模破產、無產階級的急速增長、城邦機構的腐化、風俗習慣的粗魯化(埃托利亞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的軍隊與強盜無異)。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每個城邦都有尖銳的社會糾紛,到處都有底層民眾被“廢除債務和重新分配土地”的口號發動起來殺死城邦上層分子、瓜分財產的情況。
在斯巴達,甚至還出現了納比斯這樣的君王。波利比烏斯稱他的支持者是“一群殺人犯、夜賊、扒手和強盜”。據說,他驅逐富人,將富人財產分配給無產公民,解放了許多奴隸並給予他們公民權,這使斯巴達的軍隊有了許多公民兵。而且他每征服一處,便解放奴隸,流放當地的上流階層,將其妻子嫁給自己的手下。如果剔除波利比烏斯上流社會出身帶來的偏見,這位納比斯簡直就是一位革命領袖。
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羅馬人推行的政策,與對其他義大利同盟、屬國以及被保護國的傳統政策是一致的——支持親羅馬的集團。通常來說,這個集團都是城邦中最富有的那一部分。希臘的親羅馬派一般是富有的寡頭派,而不以中下層民眾為主的民主派。比如,斯巴達的納比斯在反菲利普的戰爭中採取了騎牆的兩面派手法,從馬其頓騙取了阿爾戈斯後站在了羅馬人一邊。但戰爭結束後,弗拉米尼努斯還是站在了代表有產者利益的亞該亞同盟,強迫納比斯交出了阿爾戈斯與港口吉雄。不過,為了防止亞該亞同盟過於強大,弗拉米尼努斯讓納比斯保留了斯巴達本土,後來,這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之一。
因此,希臘的民主派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唯一可以指望的安提奧庫斯三世身上。此外,埃托利亞同盟雖然在反對菲利普五世的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公元前197年的條約中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他們只得到了在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中失去的利益,因此,埃托利亞同盟也將目光轉向安提奧庫斯三世,指望敘利亞國王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公元前193年,埃托利亞同盟試圖建立一個菲利普、納比斯、安提奧庫斯三世共同反羅馬的同盟。但這個企圖失敗了,安提奧庫斯三世這時還沒有準備好入侵希臘,而菲利普五世在公元前197年的條約中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盤,便不願意為了安提奧庫斯三世的利益而與羅馬人重新開戰。
斯巴達的納比斯過早地發起了行動,結果被親羅馬的亞該亞同盟的名將菲羅培門擊敗,隨即被埃托利亞同盟的援兵殺死。這次,沒人阻止亞該亞同盟了,斯巴達於公元前192年成了亞該亞同盟的一部分,埃托利亞同盟的反羅馬計畫從一開始就失敗了。於是,埃托利亞同盟乾脆宣稱安提奧庫斯三世為自己聯盟的最高統帥,並派使者邀請對方立即在希臘登入,許諾假如安提奧庫斯三世來到希臘,全希臘人都會熱烈地歡迎他,並聚集在他的旗下與羅馬作戰。與此同時,埃托利亞同盟還在希臘內部以安提奧庫斯三世代理人的名義,拉攏各個城邦,企圖建立一個廣泛的反羅馬同盟。
埃托利亞同盟,拜著名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所賜,這個位於希臘中北部山區的政治勢力在古代歷史中留下了強盜、瀆神者、毫無政治信譽的名聲。但考慮到波利比烏斯所屬的亞該亞同盟與埃托利亞同盟的敵對關係,這些名聲似乎名副其實還有待考證。埃托利亞人是一個主要居住于山區的民族,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放牧。山區的牧人與擁有肥沃土地的農民之間的矛盾,自希臘遠古時候就有。放牧無法養活山區日益增加的人口,因此,比起希臘其他的政治勢力,埃托利亞同盟更富有侵略性和攻擊性。
顯然,埃托利亞同盟選舉安提奧庫斯三世,絕不是為了實現對方重建亞歷山大帝國的夢想,而是想要藉助安提奧庫斯三世的力量將阻止他們擴張的羅馬人趕出希臘,然後擴大自己的勢力。這點反埃托利亞同盟的勢力是很清楚的, 所以,不管這些勢力多么仇恨羅馬人,也不會為了埃托利亞同盟的利益去支持安提奧庫斯三世。埃托利亞同盟向安提奧庫斯三世許下的空頭支票,只有在王國的實力大到能獨自擊敗羅馬人的情況下才會兌現,而到那時,希臘其他城邦的支持又沒有必要了。這時,安提奧庫斯三世及其部分軍隊正在色雷斯。他的宮廷因埃托利亞同盟的邀請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安提奧庫斯三世傾向於接受埃托利亞人的邀請。但漢尼拔勸他不要急於進入希臘,因為一旦進入希臘就意味著與羅馬開戰;而且在此之前,國王應先與馬其頓的菲利普五世結成同盟,只有這樣,國王的軍隊才能以希臘為作戰基地入侵義大利。馬其頓這個盟友還能確保小亞細亞的安全。
此外,漢尼拔還建議國王給他1萬名步兵、1000名騎兵的分遣隊前往迦太基。在那裡,他可以把迦太基拉入敘利亞聯盟,從另外一個方向入侵南義大利和西西里。根據阿庇安《羅馬史》的記載,國王沒有採納漢尼拔的建議,因為他妒忌這位偉大統帥的名聲,害怕採納漢尼拔的計策會使對方的名望超過自己的,但這恐怕並不是主要原因。我們不難看出,漢尼拔與安提奧庫斯三世計畫的巨大分歧。漢尼拔的計畫是想建立一個廣泛的反羅馬同盟來擊敗羅馬,安提奧庫斯三世的目的只是為了將塞琉古帝國的控制範圍拓大到希臘,他認為,只要在希臘擊敗羅馬人,就可以挫敗羅馬人干涉東方的意圖了。在這個問題上,安提奧庫斯三世顯然是太不了解羅馬人了。經過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考驗後,羅馬已經完成義大利半島中南部整合,其擁有的軍事人力資源已遠遠超過三個繼業者國家中的任何一個(馬其頓、塞琉古、托勒密)。
雖然塞琉古、托勒密的實際人口也許比羅馬多,但這兩個國家都是以小部分希臘裔的軍事征服者控制廣大的本地族裔, 所以,真正能夠頂用的軍事人力資源很有限。在這種實力對比下,羅馬絕對不會滿足於將自己勢力範圍保留在西地中海,更不會容忍在亞得里亞海對岸出現一個統一的帝國。安提奧庫斯三世與羅馬人的戰爭肯定是長期的,這種持久性戰爭沒有馬其頓的支持(至少是中立),結果是很難想像的——要么是羅馬對義大利半島的整合被摧毀,要么是安提奧庫斯三世建立一個橫跨歐亞大帝國的夢想被粉碎。
顯然,漢尼拔在如何對待羅馬這個問題上比安提奧庫斯三世想得更多,也更有遠見,但漢尼拔的計畫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無論是繼業者國家(馬其頓、塞琉古、托勒密),還是希臘本土的那些城邦、聯盟以及小亞細亞的希臘化小王國,都把鄰國看成比羅馬更重要的威脅。越是距離羅馬遠的,就越是把羅馬當成制衡鄰國的幫手(如帕加瑪和羅德島),待羅馬軍隊來到邊境後,再尋找幫手已來不及了。很難想像,托勒密、安提奧庫斯三世、菲利普、埃托利亞同盟、亞該亞同盟這些勢力會為了抵抗羅馬人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對這個問題,漢尼拔無疑錯了。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古希臘 斯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