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
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結的說法,緣自古希臘,是一個弒父戀母的故事。是兒童(或成人)對於養育雙親的愛與恨欲望的心理組織整體,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呈現為三角人際關係結構,即個體自身,所愛的個體對象,執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隨愛與恨,及恐懼等等衝突矛盾的情緒。它存在的外在條件是人類的兩性差異和亂倫禁忌。中文語境有時也有說成“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底比斯城的國王拉伊俄斯和皇后約卡斯塔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後,神諭表示拉伊俄斯會被兒子俄狄浦斯殺死。為了逃避命運,拉伊俄斯將嬰兒俄狄浦斯的腳踝刺穿並拋棄在山野里,然而俄狄浦斯卻被科林斯國王收養了。
德爾斐神殿的神諭說俄狄浦斯會弒父娶母,長大後的俄狄浦斯得知了這件事情,便離開了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回去。俄狄浦斯流浪到德爾斐附近的時候,一輛迎面駛來的馬車讓他讓路,俄狄浦斯生性急躁便與車隊發生了衝突並把車上的老人打死了,可是他並不知道那個老人就就是他的親生父親拉伊俄斯。
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城附近的時候,他遇見了守在入城必經路口的大岩石上的斯芬克斯,她是一個帶翼的人頭獅身的怪物,長著美女的頭,獅子的身子,兇殘而又狡猾。凡是要經過此路的行人,斯芬克斯都要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他們回答不上,斯芬克斯就把他們撕得粉碎吞食掉。當時底比斯的新國王張貼了一張告示:誰能除掉城外的怪物斯芬克斯,就可以成為底比斯的新國王,並且可以娶老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使斯芬克斯覺得無地自容,縱身跳下岩石摔死,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底比斯的國王,迎娶了約卡斯塔。
俄狄浦斯當然不知道約卡斯塔是自己的生母,以為自己擺脫了弒父娶母的神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不久之後,天災人禍降臨到底比斯城,俄狄浦斯與約卡斯塔才知道咒語已應驗,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上吊自殺,俄狄浦斯則自殘雙眼。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占的地位。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這樣的時期,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小時候或者說現在是否有過嫉恨自己異性父母的時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當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時候是多么的羞愧。因為在我們的倫理道德中這樣是不被允許的,甚至說想一下也是被認為邪惡的。在這一時期,我們是很矛盾的,不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在我們的意識還未完全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已經成功處理了。以男孩子舉例:當他開始嫉恨父親,想要擁有母親的時候,自然會表現出對父親的敵視,但是越來他會發現自己不夠強大來抵制父親,轉而,他會向父親學習產生認同,慢慢的就成長起來了。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因為家庭情況的、個人的一些經歷不同,在程度上就會是不一樣的。父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一個強大的父親比之一個懦弱的父親是更容易讓孩子認同的,如果母親過於強大在家中占主導地位的話,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認同母親,對於孩子的成長就會有影響。
“俄狄浦斯癥結”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的元素一樣,暗示著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於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字,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嫌惡。因為這緣故,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論對許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驚嚇,甚至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拿它來做為巧言的託辭,而拒絕一切有關精神分析的事情。
古希臘 戀母情結 俄狄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