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7月12日,在長江赤壁發生了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花了八回篇幅,濃墨重彩加以描述赤壁之戰的戰爭過程。但有人說這本書是七分實,三分虛,唯獨在赤壁之戰上,是七分虛,三分實。對於這場戰爭,正史上的記載非常少,所以疑雲重重。
傳統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孫劉聯軍採用了火攻的策略才最終導致了曹操大敗。三國演義中更是這樣扣人心弦的描寫道:諸葛亮借東風,周瑜利用苦肉計黃蓋詐降,火攻敗了曹操水軍。最後自然論證出曹操主要是兵敗於火攻之上。而今人分析認為,曹操下令把戰船連線在一起,最後導致聯軍火攻,是其水軍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因而可以肯定,火攻是曹操水師戰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水師的戰敗並不等同於全軍的戰敗。能因此而斷定整場戰爭的最後失敗,也是由於火攻嗎?
在兵力上,雖然孫劉聯軍是以少勝多,但絕非是像《三國演義》中面對的是擁有八十萬的曹操大軍。實際上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才約七萬人。看來,羅貫中以一當十,將曹操揮師南下,十萬不到卻吹成百萬雄師,是為了把以少勝多的兵力描寫得更有對比性吧。
而敗績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在戰前預見性地指出了曹軍敗北的不利條件:一是曹操占有的北圖既未平安,加以馬超、韓遂尚在西關,為操後患;二世曹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原所長;三是彼時正值勝寒,馬無草料會成群餓斃;四是北方士兵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傳染疾病。
但其實,赤壁之戰真正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兵員疫癘”。《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因為在雙方交戰之前,曹操操練水軍是在洞庭湖一帶,而洞庭湖一代血吸蟲病比較蔓延。曹軍主力部隊大多為北方人,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因此曹軍一方面戰鬥力大減。而也有史書上說,因為疫癘,曹操燒了剩餘的戰船,引軍北還。
除此之外,諸葛亮也不曾有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歷史上的許多糊塗賬,要回歸它本來的面貌,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三國演義》作為一個小說,作者為了刻畫人物,描寫得誇張一點也並沒有錯。但裡面有太多虛構的歷史,還需要我們認真參考史實。
曹操 《三國演義》 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