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現如今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老師也總教導我們,高考,多考一分,超越千人!可見高考的重要性和艱難性。可是古代的科舉考試可是更勝一籌。自唐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取率很低。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取10萬餘名進士,平均每年錄取進士76人。要知道每年參加科考的人可是數不勝數,那沒考上的人都去幹嘛了?
1.當師爺但是沒有編制
名落孫山者,比較體面、相對有保障的職業當屬師爺。能幹上師爺,當屬落榜群體中的佼佼者。儘管師爺屬於政府的“三無”人員,但畢竟屬於官員聘用,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且仍有“繼續參加科舉”或“有重大立功表現”得以轉正的機會,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很滋潤。
2.靠寫為生
在落榜的讀書人中,能被地方官聘請為師爺的比例,比“考中進士為官者”高不了多少,大多數人不得不走上“著述都為稻粱謀”這條路。比如盧照鄰、孟浩然、賈島等一批極具聲望的才子,既“屢試不第”,又沒地當師爺,只好淪為無業游民。他們大多靠寫謀生,有的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為百萬富翁,但有的依然貧困潦倒。
3.當家教
落榜者有很多具備真才實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發揮失常,也可能是科舉舞弊的犧牲品。他們中的有些人成了“知本家”,儘管孔夫子不屬落榜之列,但是這職業的開山鼻祖,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個個都收學費,收益不菲。自開科取士以來,落榜而有真才實學者紛紛效仿,也有人為偷懶,無需招三千弟子,選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教,就可豐衣足食。
4.跟父輩經商
有的人讀書不行,乾脆學經商。明朝沈萬三、清朝伍秉鑒,家族殷實,雖有錢讀書,但科舉無望,跟隨父輩學經商,成為當時的商業巨子。伍秉鑒事業巔峰時擁有財富2600萬兩(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萬兩),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科舉 考試 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