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活到老,學到老”是現代人的箴言。從牙牙學語開始,孩子們就開始上各種特長班,到了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到了考研,廣大學子們一直學海中遨遊,尤其是高考對於學子們來說,意義非凡。
中國的學生們起早貪黑,無時無刻都在踐行一個主題——那就是學習。報導中有關學生壓力不堪重負而輕生的新聞不在少數。有人說,現在學生們比古時學子們的“十年寒窗”還要辛苦,可實際上,古代的學生學習情況讓我們望而生畏。
相比較現代社會普遍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古代的教育並沒有那么普遍,我們熟知的私塾都是由私人操辦,一般人都上不起私塾。唯一的條件就是交得起付給先生的學費。當然,女子是沒有上私塾的權利。
一旦有幸入學,學子們就要開始艱苦的學習生涯了。古時雖然不像現代教育體制課程那么多,但是作為啟蒙教育,他們要熟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簡稱“三百千千”,換做是現代的孩子,若能熟讀這些,都能算作神童了。
當然,作為古代人才的標準,就是要精通“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指的是禮節,也就是現代的德育教育;樂就是音樂;射即射箭技術;御,駕駛馬車的技術;書指書法;數則是指技術、方法、技巧等一些陰陽五行克制化的運動規律。這么說下來,作為現代社會的學生真是自愧不如。
另外,作為學生們的另一大主題——假期。我們至少還有寒暑假和大大小小的假期,但是他們每個月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除了新年和端午節這種重要的節日,其他的日子裡,都要在書堂勤奮讀書。
最後,提到古代教育,就不得不聯繫到科舉制。在很多影視劇中,如《倩女幽魂》中反映了古代上京趕考的困難。 隋唐時都城在長安,各地人都要趕到長安考試。宋朝人考試當然在都城開封,這下,南方人得划船過江,被黃河攔截住的北方人得乘木排渡過黃河。諸如此類的地理因素讓科舉難上加難。
科舉本身也是萬里挑一的考試。從院試、鄉試、會試到殿試,從秀才、舉人、貢生再到進士,最終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而全國這么多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以當狀元,相比較時至今日的大學招生,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是難上加難啊,我們也能理解范進中舉為何是那番景象了。
所以,若真要客觀的比較起來,現代的學生比起古時候的學生高考付出的那些汗水真是小巫見大巫啊!
科舉 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