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出分,科舉放榜,人生的“轉折”就此出現

在聯考過去十多天后,部分地方啟動了分數查詢,考生們也即將迎來命運的轉折點。毫無疑問,聯考對於考生們意義重大,但相比古代的科舉考試,重要性依然有所不及,畢竟科舉能讓人魚躍龍門,瞬間改變人的一生。所以說,科舉考試的“放榜日”讓當時的考生愛恨交加。

科舉放榜科舉放榜

科舉,始創於隋代,之後各個朝代均有所完善,歷經1300多年,成為了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一項制度,同時也是古代人們改變自己命運最直接的方式。只要是文人,都希望能夠通過科舉出仕為官,光宗耀祖。“放榜”就是官府向考生們公布科舉考試的結果,這個結果決定了誰能夠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放榜這天,每一位考生都在等待著結果的出現,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緊張莫名。蒲松齡曾經這樣描寫考生盼望放榜的場景:“盼望捷報,但有風吹草動,都以為是報馬到來,連做夢都會出現幻覺。”在等待成績的時候,時而覺得自己高中,時而覺得考不中,“此際坐立不安,好似被拘禁的猿猴。”等發現榜上沒有自己名字之時,“神色驟變,好似吮了毒物的蒼蠅。”

科舉放榜科舉放榜

面對科舉考試的結果,考生的心情總是會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就寫過一篇《范進中舉》,描寫了一位久考不中的大齡考生——范進,在考中舉人之後喜極而瘋。雖然這是小說,但你可不要以為這件事情很誇張,在真實的歷史上,還真的有不少“范進”。明清時期,一位60多歲的老童生屢試不中,偶然一次名列前茅,喜出望外,因興奮過度倒地身亡。清光緒十四年,一位老婆婆聽說自己的外孫鄉試中舉,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隨即溘然長逝。一場科舉的放榜日,竟成為一些人的喪命之時。

范進中舉范進中舉

古代科舉相比如今的聯考更加殘酷,能夠考中的人只是所有考生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有很多考生都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希望哪一天好運能夠降落到自己身上,科舉榜單上可以出現自己的名字。為了安慰這些人,宋太祖頒布了一項特別的法令:凡是連續參加15次進士考試都沒有考中的人,可以獲得“特湊名”的機會,被賜予“本科出身”。但這對考生來說並不容易,15次考試一般要花費三四十年的時間,到那時考生的年齡已經非常大了。只為自己的名字能夠出現在皇榜之上,許多考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

一張窄窄的榜單承載了許多讀書人十年寒窗的辛酸,為了躋身於此,他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以說,還是聯考好啊!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