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朝嘉靖年前後的人物與故事,我們曾講過許多。從深居西苑一心修仙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到老奸巨猾權傾朝野的佞臣嚴嵩“嚴閣老”,再至其貌不揚卻擅長揣測聖意的嚴嵩之子嚴世蕃,君臣性格迥異又各具特色。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另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趕著嘉靖年間的末班車走上歷史舞台,並開創了“萬曆新政”,被梁啓超稱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他就是張居正。
科舉致仕之路艱難,能中榜入朝為官的人萬中無一,但是日後中興大明的張居正不會在這裡浪費太多時間。他12歲就中了秀才,13歲去參加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有名的江南大才子湖廣巡撫顧轔,顧轔面對著整個考場年齡最小的“天才考生”,執意要讓他落榜。並非是張居正的才華不夠,只因他考試前作了一首《題竹》:“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在詩中自比鳳毛麟角,可見其自信和遠大抱負,同時顧轔也從詩中看出了張居正的疏狂自負。出於保護人才的考慮,顧轔希望張居正經歷挫折變得更成熟穩重後再進入官場。
僅僅三年後,張居正中舉,前去拜見顧轔,顧轔解下自己腰間的犀帶贈給張居正,說:“你以後是要系玉腰帶的人,這犀帶配不上你。”在明朝,能腰系玉帶的必定是當朝重臣,從這一席話看得出顧轔對張居正寄予的厚望。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
剛入內閣的張居正充滿熱血,嘉靖二十八年,他向朝廷遞交了《論時政疏》,指出朝廷弊病闡述改革措施,但並未引起嘉靖帝和嚴嵩的重視,這多少令他有些失望,此後在嘉靖年間除例行奏章外再不上疏。不久後,張居正稱病回家,休假三年,遊山玩水的過程中體會到百姓疾苦,又重返官場。
這次張居正終於等到機會,在老師徐階推薦下擔任裕王朱載垕的侍讀,這位裕王即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明穆宗在位期間,張居正與高拱並為宰輔。1572年,穆宗駕崩,即位的明神宗年僅十歲,此時高拱被逐,張居正成為首輔,終於得以“直上盡頭竿”。他站在了權力的中心,又得到了大太監馮保及太后的支持,已經有足夠的能量捲起一場颶風。
張居正前後當國10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先是整頓吏治,上疏實行“考成法”提高了各級部門效率,責任清楚,賞罰分明,對他“富國強兵”宗旨下的其他改革也有所裨益。財政賦稅方面,清丈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大有起色;從數據來看,明神宗年間登記的田畝數量是穆宗時的三倍,此前虧空的國庫與糧倉也有了足夠的存銀和儲糧。軍事上,重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加強北部和沿海邊防,也都頗有成效。張居正當朝之前,大明王朝可以說已是千瘡百孔,他在亂麻叢生的局面中力挽狂瀾。
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溘然長逝。逝世後僅僅四天,朝廷上下就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報復,他生前種種的過失被言官一一列舉,明神宗下令抄家,削盡宮秩,剝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張居正險遭開棺鞭屍,家屬子嗣或餓死或流放。直到四十年後天啟皇帝朱由校才為張居正復官復蔭。
張居正屍骨未寒家族即蒙大難,最大的原因是他效忠國事獨攬大權,造成明神宗的失權,其次他當權時專橫跋扈,身居高位又難免貪腐,也成為政敵們詬病的把柄。
有人評價張居正用最不齒的手段,將明朝延續了起碼半個世紀,他為達目的不惜聯合宦官,排除異己時毫不留情。他是治世能臣,也有無法忽視的污點,他不是道德理想主義者,而是實幹家,深知要不擇手段才能成事,故而在後世毀譽參半。但張居正對大明王朝和天下蒼生的一顆赤子之心,是無可置疑的。
張居正 明朝 明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