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具裝重騎兵崛起之路!

晚期羅馬帝國至查士丁尼時代,羅馬重型具裝騎兵慣於編製成固定的作戰單位。查士丁尼麾下名將貝利撒留更是以既裝備弓箭又具備衝擊能力的“雙重重騎兵”令東西方對手頭痛不已。在莫里斯與席哈克略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當時擁有現代意義上標準馬鐙的草原民族——阿瓦爾人開始出現在帝國的視野中。多數情況下,阿瓦爾人是帝國的敵人並經常造成嚴重威脅,但他們極為優秀的騎兵技術也對東羅馬軍隊影響深遠。深諳軍事的莫里斯皇帝就充分讚嘆阿瓦爾人的騎兵設備,包括從騎兵裝備訓練至營帳,“羅馬的騎兵們應該擁有阿瓦爾式的,配有旗幟的騎矛,槍桿中間裹有皮革,劍也應該用外為亞麻,內為羊毛的阿瓦爾式圓領圍繞起來。”

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羅馬皇帝查士丁尼

“騎兵中的重要人物(這裡說的是四人長,十人長,伍人長,排衛)或前列部隊的坐騎,應當配有鐵質扎甲馬面甲和當胸保護,胸甲或鐵或皮質,其他騎兵坐騎的胸甲和頸部覆蓋物(馬匹軟甲護頸)用阿瓦爾式。”也就是說,羅馬騎兵輕型馬甲用阿瓦爾式。“軍人的服裝根據阿瓦爾樣式剪裁,這樣可以牢固覆蓋膝蓋,保持在行軍中有整潔的軍容。”“阿爾瓦模式的帳篷是很好的,他是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當時的東羅馬騎兵裝備與戰術並非完全翻版阿瓦爾騎兵,而是延續查士丁尼時代的東羅馬騎兵,並借鑑了各方的成果。從《戰略》上看他們的裝備基礎仍然是羅馬式的,特別是重型裝甲,諸如重型馬鎧,依然是“應當配有鐵質札甲馬面甲和當胸保護”。

羅馬騎兵羅馬騎兵

羅馬騎兵裝備非常齊全,“他們應該配有從頭至腳踝的鎖子甲, 以及裝有修補用的鐵鉗與額外鐵環的盒子,有帶著小朵盔瓔的頭盔;適合士兵個人臂力的弓,寬大得足以放入上弦後的弓的弓匣,馬鞍下的馬鞍袋中放有額外的弓弦,有能裝下30-40支箭的箭袋;在肩帶上掛有小錘子與矬子,如果可以的話,給私兵配有鐵手套;馬匹胸前垂掛的胸帶,以及覆蓋在自己鎖子甲衣外,掛在他們自己肩上的小旗幟……”在作戰方式上,羅馬騎兵也借鑑了擅長衝鋒的法蘭克騎兵及一些西歐淺發色人種的方式,“用盾牌保護著他們自己的頭和他們戰馬脖子的一部分,高舉他們的騎矛平齊於肩膀”。但羅馬騎兵不似狂放的法蘭克人,紀律依然是羅馬式的,“在他們的盾牌保護下,騎行保持良好的秩序,不要太快,小跑接敵。避免在衝垮敵人之前就打亂佇列,這是非常危險的。”

羅馬騎兵羅馬騎兵

在那個時代,具裝騎兵已經分散到了各支騎兵分隊中,而且原先特殊的“雙重重騎兵”也成為正規騎兵的標準,範圍擴大至整個騎兵隊。“騎兵應該騎在自己奔跑的馬上向前、後、左、右快速射擊。應該練習跳躍上馬。在奔跑的馬背上,他應該快速射出一至兩支箭並且放置好上弦的弓。然後他應該抓起他背上的長矛。他應該用自己的手舉起長矛,並且很快的將矛放回背部的原位,再抓起弓。”“所有40歲以下的羅馬人,哪怕箭法平庸,都必須配有弓箭。他們也配有兩根騎槍。”只有缺乏射術訓練的“年輕外籍騎兵”才僅裝備騎槍與盾牌。

羅馬騎兵羅馬騎兵

沉重的全具裝騎兵似乎不被看重,但半具裝騎兵的數量則大為增加。騎兵中的四人長,十人長,伍人長,排衛或者前排沖陣的騎兵,均是半具裝騎兵,根據當時的軍隊陣型,約1/7左右的騎兵都為裝甲較重的半具裝騎兵,那些在後陣的騎兵,也儘可能裝備阿爾瓦式的輕型馬鎧來保護戰馬,因此莫里斯與席哈克略的時代可謂拜占庭半具裝騎兵的“全勝時代”。

東羅馬(拜占庭)半具裝重騎兵在與薩珊半具裝重騎兵對決東羅馬(拜占庭)半具裝重騎兵在與薩珊半具裝重騎兵對決

根據莫里斯的說法,當時較為強大的東羅馬騎兵軍團(meros)可以達到7000人。東羅馬有時可以在單一戰場投入12000名騎兵。席哈克略時代點,亞美尼亞兵員的大量加入豐富了羅馬人的騎兵人員儲備,特別是輕弓箭騎兵。當時的東羅馬軍隊越來越重視騎兵,而席哈克略本人則強調輕裝弓騎兵的重要性。因此,當時的東羅馬騎兵無論輕重騎兵,與他們的對手相比,可以說裝備完善良好,訓練有素,數量龐大。所以,東羅馬重騎兵在面對重騎兵強國波斯薩珊時,占據了絕對優勢。當時東羅馬騎兵已經普遍採用了阿瓦爾人的鐵制馬鐙,而波斯薩珊帝國的騎兵則使用馬鐙較晚,這可能也其占據優勢的原因之一。

薩珊波斯重騎兵薩珊波斯重騎兵

在記載中,東羅馬騎兵似乎並不太擔心曾經非常有震撼力的波斯具裝重騎兵衝鋒。相反,東羅馬將領在考慮面對薩珊軍隊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如何減少波斯人箭雨的殺傷,並儘可能將戰場選在“無障礙平坦的地形下,選擇平坦的地區,不要有任何沼澤、壕溝,或者能破壞陣型的灌木叢”,來進行“槍騎兵衝鋒”。一旦進入波斯人的弓箭射程,羅馬騎兵就“用整齊的、密集的陣型發起攻擊或衝鋒。而且要快,因為在接敵過程中任何延遲都會意味著他們能保持穩定的射速,發射更多的箭矢對付我們的戰士與戰馬。”

在公元627年12月,羅馬人對波斯人的決戰——尼尼微戰役中,席哈克略表現得如教科書般的經典。波斯人企圖用大量的弓箭來阻擋東羅馬騎兵的衝鋒,但席哈克略利用了冬季大霧掩護了騎兵們的行動,然後排山倒海般的東羅馬騎兵突然出現,徹底的衝垮了薩珊波斯軍隊的防禦。在其離開首都,帶領大軍深入薩珊後方長達6年的遠征中,騎兵的機動性也保證了他總能擺脫波斯將領的圍堵而在自己想要的位置發動作戰。

席哈克略親率大軍在行動席哈克略親率大軍在行動

這個時代步兵的戰術似乎是停滯的,甚至莫里斯說步兵是“一個隨著時間推移被忽視和幾乎被遺忘的學科”。雖然一些傳統的榮譽番號依然保留在步兵中,但更好的裝備似乎提供給了騎兵,而他們更多是配合騎兵來作戰。儘管如此,東羅馬的重步兵裝備較其周邊對手依然是非常齊全而完善的。每一支步兵營都裝備同樣顏色的盾牌,日耳曼式的長劍、長矛、佩戴著頂端有小羽飾和小流蘇的頭盔,以及護面甲(這裡的護面甲應該不是指波斯薩珊式的鐵面具,而是指的是護住臉頰兩側的鎖甲護面),還有鐵或木質地的護脛。但莫里斯也確實指出,全部重步兵有完善的重甲只是理想狀態,“鏈甲衣至少前兩排士兵要有”,“ 鐵或木質地的護脛,至少每個縱隊的第一排和最後一排的戰士要有”。

左為7世紀拜占庭重步兵,中為指揮官 右邊是拜占庭重騎兵左為7世紀拜占庭重步兵,中為指揮官 右邊是拜占庭重騎兵

與歐洲大遷徙時代或查士丁尼時代的步兵不同,那個時代重步兵的遠程作戰似乎沒有那么重要,大多數重步兵已經不再裝備遠程武器。弓箭、輕型標槍、投石索射擊的任務交給了輕步兵。大遷徙時代非常重要的標槍已經在重步兵佇列中消失,僅第一排士兵仍保留著投石索與梭鏢。一般來說,帶著輕標槍或飛鏢的士兵應該布置在重步兵後面,或者就在整個戰線後面,弓箭手則在縱隊後面。一般來說,當時步兵的任務是穩固住陣型,並為出擊的騎兵提供足夠的掩護。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