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軍失利,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這一點趙國完敗於秦!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決定天下走勢的一戰,我們的印象是,趙括在換下廉頗之後,大改保守的戰術,全線出擊,結果40萬主力趙軍有去無回,趙括也成為了那個紙上談兵的歷史罪人,小編倒覺得,趙國的失敗,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

長平之戰趙軍失利,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這一點趙國完敗於秦!

的確,廉頗的戰術沒不錯,秦軍強大正面剛趙國軍隊不是對手,所以廉頗避其鋒芒,堅城防守。秦軍久攻不下士氣必然下錯,戰力下降。趙國再擇機而戰。可惜趙王不懂,只求速勝。長平之戰在趙王,在政治和戰爭的總方略上就敗了。趙括只不過讓失敗的時間提前了。

長平之戰趙軍失利,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這一點趙國完敗於秦!

秦的補給線更長,所謂的成都平原那時候還遠在天邊呢,從成都運糧過去夠不夠運糧的人吃還兩說呢。秦是擁有兩大糧倉,可那時秦的成都盆地才開發,再加上蜀道的難走運糧到長平的確不夠運糧人吃的,不過蜀地提供兵源人力到是可能!現在考古發現秦簡說明那時候關中的畝產量比趙國大五六倍,這才是秦取勝的關鍵!

長平之戰趙軍失利,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這一點趙國完敗於秦!

不管哪個國家都有緊急軍糧和常備軍糧和戰略軍糧三種儲備,第一種是緩急用一半夠1萬以上部隊用7天左右,常備軍糧每個縣都設有糧食儲存區用於日常駐紮軍區糧食供給開支。戰略軍糧是以三年為一個標準用來備戰和發生戰爭時候使用。

長平之戰趙軍失利,早在廉頗時期就注定了?這一點趙國完敗於秦!

問題是趙國全國都沒糧食了,趙國四戰之地,農耕本就是弱項,秦國經過變法之后綜合實力確實比趙國強,第三年的時候趙國借糧食都借不到,就換趙括背鍋。當時趙國那形式換誰上都是死,而且紙上談兵絕對是後人加的,因為趙括到死都沒見過紙是什麼樣。

趙強在其軍事實力可以和秦剛正面,慢慢耗就的看綜合國力了趙國必敗,廉頗的打法就是慢性死亡。 趙國都快打空了,借糧都借不到,秦從巴蜀運糧說明要死扛,趙怎么不敗,讓他自己都守不住 。而且縮短補給線基本上就是自殺,無人敢攻秦,秦退可守。趙國一旦退幾步,國內輿論立即壓過來,大將馬上就是死,軍隊立刻就崩盤。 別的不說,趙軍一退,就相當於放棄了有利地形,這是廉頗戰術中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險要的地形,趙軍那裡扛得住秦軍呢?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雖然秦國離得遠,打個比方秦國有十塊錢,長平消耗了六塊,還有四塊,趙國靠的近只要花三塊,但是趙國總共只有三塊,你說誰先崩潰,趙王不信任廉頗會把大軍丟給他兩年多?這不實在揭不開鍋了,齊國那邊明確回絕了趙國的借糧 。如果按趙軍40萬軍隊在外面打仗來算,他的糧草及其他補給是天文數字,你需要動用多少人去運輸?那大概就是趙國人口約350萬,李牧帶兵至少15萬(史書記載),打折後算10萬,趙括打折後算25萬,也就是說單兩處兵力就有40萬,一個350萬的國家去除農耕人口和婦女、兒童及老人還能剩下多少?又需要多少人運送補給?運輸後勤人員大概需要15萬左右,算上路上的糧食損耗,怎么看都是難以為續了 。

趙國想打贏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守勝利可能非常大。但是外交的不足,而秦國讓齊楚韓魏中立,不給援助,燕國更是在背後搞事情,讓趙國不得安寧,這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沒有在外交上取得勝利,趙軍依然是必敗了,一種就是趙括式的快速自殺,一種就是廉頗式的慢性自殺。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