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說起戰神白起,估計小主們和我的第一印象一樣:殺人狂魔

從史書上的記載是這樣的:

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四十七年,...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粗略的算計一下,他的主要戰績有: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是一個憑藉自己才能與軍功而一生常勝、封武安君的傑出軍事家。

長平之戰,白起斬殺的人真有40萬嗎?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1998年,有本書叫《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由靳生禾、謝鴻喜兩位軍事歷史地理學家合著,是現在關於長平之戰研究最為權威的一本專著,其中很多觀點已經被普遍接受了,這本書無論是考證還是實地考察都做的非常細緻,論證也讓人信服,對這一段歷史感興趣的可以去翻看一下。

摘取集其中幾個觀點

1、長平之戰秦坑殺趙國的人數雖不一定有40萬之眾,但是也不會差很多,同時秦軍也在此戰中損失了四五十萬的兵力。

2、當時坑殺趙軍是在現在上黨範圍內的多個地方,並非以前很多人認為只在永祿一地。坑殺的方式並非活埋,而是先擊殺,然後隨意埋葬。

3、坑殺的人中,並非全都是趙國士兵(早期史料也沒有說都是趙國士兵),而是趙國的士兵加上當時上黨的人民(上黨被秦從韓獨立出來後沒有歸秦而歸趙,這是長平之戰的起因)。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4、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生死之戰,作為當時排名前二的軍事大國,秦趙都傾盡全力了,特別是趙國,丟了長平關,就相當於丟了門戶,所以聚集四十萬大軍來守是可能的,而秦軍據考證可能最後動員了百萬人(十五歲以上的人都去了)。

當然,很多人都是質疑這點,認為古代戰爭並不能動員如此多的士兵,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在古代,戰爭時期都是全民皆兵的,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在戰時皆要出戰,這雖然是口頭說法,但是以男丁數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數量來徵兵是很常見的政策。

木蘭辭剛開頭大家都記得吧,古代的人口統計制度中,戶作為基本單位,一般一個“成丁”和其配偶加上其子女算作一戶,每一戶在戰時出一個兵員,想像一下就知道徵兵比例之高。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長平之戰,是趙國保護上黨的戰役,除了趙國從各地徵集來的士兵外,上黨本地可能使用更加嚴酷的徵兵制度,據說在坑殺時白起曾經下令270個趙卒因年紀過小而沒有坑殺。

以當時的局勢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白起只是偶爾在某個坑殺現場遇到了270個年紀過小的人動了惻隱之心,那么是不是,有更多年紀過小,或者其他在一般並不符合徵兵條件的人,在長平之戰中被坑殺,這些人可能都是上黨的平民,被迫捲入戰爭中的。

是怎么發起的長平之戰?

背景:公元264年,秦國繼續遠交近攻策略,派白起等將攻占了韓國的野王地區,即今天河南沁陽,將韓國的地區一分為二,北部的上黨部分完全被切斷與首都的聯繫,於是上黨守將馮亭索性將上黨獻給秦國,獲得一時的苟延殘喘。這其實是韓國為了對抗秦國,將上黨主動獻給趙國,欲借趙國的力量對抗秦國。

一聽到這,當時趙國的首都邯鄲可是炸了鍋,到底接不接收,成為了兩派激烈的爭吵。這是塊好肉,但是怕惹惱了虎狼之國,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如果趙國接收上黨,就是竊取了秦國的戰爭果實,秦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兩國必有一戰,最後商量來商量去,實權派趙王和平原君趙勝一致同意接收,派廉頗派軍駐防。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公元前262年左右,廉頗的前軍和秦國的前軍在空倉嶺一代相遇,兩軍廝殺,趙軍戰敗,空倉嶺一代失守,趙軍失去了將秦軍封鎖在空倉嶺以西的機會,如果守住了空倉嶺,秦軍將非常難受,大軍過不來,都是山谷。後面廉頗趕到,又在空長嶺後面修了一些防禦(二鄣城和西壁壘),但是面對秦軍的攻擊,仍舊守不住,最後也只有徹底撤出丹河以西。

趙軍開始布防

開始布置丹河東岸的防線,當時西面是丹河天然防線,趙軍在南面依河建了一個據點——玄城,東北邊背靠著大糧山和韓王山,丹河以上是長平關。趙軍當時想,只要秦軍渡河攻擊,則趙軍可有一萬種方案讓秦軍打敗.

可以半渡而擊,可以河谷平原決戰(胡服騎射後,趙騎兵天下無敵),可以依靠山險,依高觀察形勢,隨機應變,就算出意外被秦軍攻敗,也可以推到百十里長城,形成對秦軍的層層阻擊。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在趙軍防線形成之後,秦將王齕拿廉頗毫無辦法,只能罵戰,引趙軍過河對戰,可是廉頗在前期吃了虧之後,知道秦軍戰鬥力強於趙軍,故龜縮不出,戰局形成僵持,期間兩國外交都很精彩,就總結而言:趙國君臣很傻很天真,秦國將所有的一切形勢都逐漸引入到全殲趙國精銳的布局中去。

大概僵持到公元前260年3月份左右,秦國用計讓趙國換將,秦軍也偷偷換將,兩國都準備在這段時間一決雌雄。

隨後,經過4個月左右,趙括主要是整編了一下軍隊,白起則是在精心部署著後面的殲滅戰,大概七八月份的時候,趙括出擊了。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總體戰爭分為6個階段,當然,這也是白起的殲滅戰的幾個階段:

1、 趙軍前軍交戰順利,大膽行軍,秦軍一敗塗地,不停的往後撤

2、 等到趙軍前軍完全渡河之後,後撤的秦軍突然依靠之前已經修好的壁壘,抵擋住趙軍前軍的攻勢,而側翼派出一隊精兵迅速插入趙軍的前軍和後軍的間隙,將趙軍一分為二,戰鬥進入第三階段。

3、 第三階段其實是趙軍前軍被包圍的形勢,這樣趙國的中軍和後軍有些騷動,全力前去解救前軍,前軍也不在向前攻打,轉而消滅中間的這股秦軍,這么貿然的全力解救讓趙軍出現兩個縫隙(破綻),右前的側翼,後軍和後方之間脫離,秦國專注機會迅速向這兩點派出騎兵,將趙軍和百十里長城以及糧草後方的聯繫徹底切斷,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4、由於趙國精銳軍隊都被調出來了,等趙軍反應過來之後,又攻打這部分秦軍,可是這時候攻守雙方完全變了,現在守方是秦軍,依靠著原來趙軍的堅城壁壘,趙軍一時並不能奪取。秦軍不斷增兵,鞏固防線,趙軍此時形成了有兵無糧,有糧無兵的尷尬境地,隨著戰略的慢慢實現,負責分割趙軍的秦軍陸續撤離戰場,這樣對趙軍出戰的軍隊徹底形成了包圍之勢,戰爭迅速進入第五階段。

5、後方守糧的部隊陸續被消滅(馮亭的大概五萬部隊,比較弱),趙括領著30多萬精銳被困在狹長的河谷地帶,期待著增援,可是秦國國君親自到河內郡,徵兵15萬來助武安君的殲滅戰。

百十里長城的防線也陸續被秦國占領,邯鄲方向不能派一兵一卒,被圍的趙括徹底陷入絕望之中,在之後的45天,趙軍組織了多次衝鋒,主帥被射殺,大概剩餘20萬飢餓的趙軍放下武器,向秦軍投降,戰鬥結束.

6、隨後,白起率領眾軍開始坑殺趙軍。

戰後的影響:

長平之戰影響無疑是戰國200年左右最為重大的一次,期間也有幾次,比如魏國在戰國前期的被齊國擊敗兩次,徹底無緣強國,齊國在後期被樂毅領五國軍隊,幾乎滅國,喪失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262年,秦國所向披靡,帝國的大軍橫掃韓、魏、楚,韓魏被蠶食的幾乎要亡國了,楚國被武安君打的數次遷都,天下唯有秦趙兩國處於蒸蒸日上,其餘國家幾乎都在走下坡路,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面吞併了小強山國之後,實力大增,軍隊全部配備鐵器,輕騎天下無敵,善於野戰衝殺,國內名將賢臣,一時無二。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秦國就更不用說了,據巴蜀,無後顧之憂,國民只知耕戰,整個國家就是一台戰鬥機器,再加上幾代君王努力外擴,能臣良將,公孫衍,張儀,魏冉,白起,王齕等,白起一生殺人100多萬,占了整個戰國的二分之一,可見其恐怖性。

白起是怎么出名的?有靠山嗎?

白起生於周顯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出生在眉縣,是秦國老世族孟西白三家中的白氏,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限制了老世族勢力,奴隸成為新國人,老世族子弟和國人都必須靠戰場殺敵才能在軍隊中升遷。

伊闕之戰(公元前294年),此時的白起38歲,秦的軍功爵制,使的白起從一個士兵做起,摸爬滾打,終於當上了將軍,注意看史料,這一仗是穰侯魏冉舉薦白起掛帥,也就是說,38歲時,白起從一個將軍升遷統帥作戰。可以說,白起的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伊闕之戰,秦國對陣魏韓聯軍,秦國主帥白起對陣魏國主帥公孫喜、韓國主帥暴鳶。魏韓聯軍共24萬,秦兵力不足魏韓一半。

試問,各位小主,如果你是白起,你怎么打?對面兩位名將,兵力超過你一倍,如果讓史官我指揮,那么我選擇去屎。但是,白起是主帥,一個從士兵作起,摸爬滾打幾十年經驗豐富的主帥,他不是平常人。

秦與魏韓聯軍對陣,白起發現,對面的魏韓聯軍,魏軍在韓軍側後面。白起經驗老道,立刻察覺到,韓魏聯軍內部可能並不團結,事實正是如此,魏國主帥公孫喜希望韓軍打頭陣,韓國主帥暴鳶也不願當冤大頭,不想一場仗打下來自己損失嚴重,不願意打頭陣。魏韓聯軍貌合神離,尤其是韓國不想先出擊,魏國也想保存實力,白起針對這一情況迅速做出部署。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戰爭開始,白起首先部署少量疑兵與韓軍對陣,韓軍本來就不想做冤大頭打頭陣,看到秦軍擺出攻擊陣型,不知虛實,誤以為己方是秦軍進攻主要方向,不敢輕舉妄動,主力被白起疑兵所牽制。

看到疑兵成功牽制韓軍主力,白起迅速抽調精銳主力迂迴到魏韓聯軍後方,趁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後方和側翼發起進攻。魏軍認為韓軍打頭陣,要打也得等到韓軍與秦軍開戰己方再進攻,結果後方和側翼遭到突然衝出來的秦軍攻擊。

毫無防備的魏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倉促應戰,戰陣沒有統一調度,方陣大亂,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攻破陣型,魏軍或各自應戰,或逃跑避戰,迅速慘敗。

此時的韓軍正面正與誤以為是秦軍主力的疑兵對峙,突然得知側後方魏軍被擊潰,也是方陣大亂,側翼和後方完全暴露在秦軍精銳主力之下,未等韓軍反應過來,秦軍猛攻韓軍,與正面的疑兵夾攻韓軍,韓軍也是迅速潰敗。

魏韓聯軍被擊潰後,秦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魏韓聯軍,斬首24萬。經此一戰,白起以少勝多,聞名天下,升遷至國尉,魏韓兩國國力大損,主力被秦軍殲滅,被迫割地求和,同時,秦國東出門戶徹底被打開。

伊闕之戰後,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但,這三次戰役的斬首數量不詳,戰役過程不詳。

隨便搞一下楚國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元氣大傷,秦國東出門戶打開,但南方的楚國是秦國的最大威脅,它可以北上進攻秦國東出之路。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秦國開始著手對付楚國,命主帥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

白起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樑,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而有後顧之憂,鬥志明顯不如秦軍。

秦楚兩軍開戰之時,白起以部分兵力正面進攻,剩餘兵力分兵兩路迂迴至楚軍兩翼發起猛攻!大迂迴戰略取得巨大成效,楚軍正面,兩翼受到秦軍夾攻,秦軍士氣正盛,楚軍士氣低落,又聞兩翼也有秦軍殺來,頓時方陣大亂,迅速潰敗。秦軍窮追猛打斬首數萬餘。

秦軍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打並占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城。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很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人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

斬人頭165萬的白起,這名字真是白起了!

秦軍在鄢城遭到進入楚境以來最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國軍隊孤軍深入,不宜持久,於是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深淵,鄢城的東北角經河水浸泡潰破,水淹鄢城。

秦軍於是占領了鄢城。攻克鄧、鄢城後,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軍資,同時將秦國的罪人刑徒遷徙到所得鄧、鄢兩地,以此為進一步攻楚的基地。又率軍攻打並占領西陵,扼住長江,截斷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8年),白起為了擴大戰果,再次出兵攻打楚國,勢如破竹,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襄王在兵敗後,向東北方潰逃至陳,被迫遷都於此以自保。

白起打的這一場戰爭被稱作鄢郢之戰,鄢郢之戰,白起將兵數萬,重創楚國,此戰後,楚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與秦國正面爭雄的實力,國力日漸衰弱,淪為二等諸侯國。

幫一下韓國,又弄一下魏國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韓國救援,被秦打退,魏不得不與秦國割地求和。此次戰役斬首人數不詳。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3年),趙國與魏國聯合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重要城邑華陽。韓國求救於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救韓。聯軍與韓軍膠著於華陽,而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

白起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大軍由鹹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人,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接著,又進攻趙將賈偃,經激戰,大敗趙軍,溺斃趙卒2萬人,遂乘勝直逼魏都大梁。魏軍主力多被殲滅,無力再戰,割讓南陽向秦求和。

華陽之戰再次彰顯白起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出其不意的戰略規劃,華陽之戰被稱為“古典閃擊戰”,白起指揮戰爭的能力如藝術一般行雲流水。

牛逼總結: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

1、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毛澤東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2、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3、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