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戰神,北歐神話中有奧丁之子提爾,古希臘有宙斯與赫拉之子阿瑞斯,在古代中國,白起作為戰國四將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戎馬37年,攻占70餘城,戰國時期戰死沙場的200萬將士中,幾乎有半數都死於白起之手。長平一戰,白起統領秦軍25000精兵大敗趙軍,斬殺趙國將士45萬,訊息傳來趙王驚恐、舉國震驚,這一戰令白起名聲大噪,也成就了秦國,但另外一位名將卻成為後人詬病的對象,甚至因此背負了庸於領軍打仗,只會紙上談兵的罵名,他就是趙括。但是趙括果真如坊間所說不懂臨陣應變,只會紙上談兵嗎?若真如此,趙括又何德何能統帥數十萬趙國大軍呢?原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話說,長平之戰前夕,廉頗堅壁清野,既不撤軍也不應戰,秦軍數次挑戰,趙軍三年不出兵,秦趙兩國遂陷入了一場僵持苦戰。無奈之下,秦相范雎謀劃了一出反間計,他派人帶著千兩黃金進入趙國,指使“間諜”逢人就說,秦軍不怕廉頗,廉頗只會守不會攻,還故意下套讓趙國誤以為秦軍最怕趙括。但趙國也並非朝中無人,怎會輕易任人擺布?得知這一訊息之後,趙王趕緊召集眾臣思量一番說,秦國經過變法國力日盛,國中更是良將賢士雲集,而趙國的農業根基原本不比秦國,與秦僵持這三年光景以來,趙軍早已疲倦不堪,加上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補給,趙國此前在外交主動權上的喪失,趙國陷入了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交困境地。長期打防守對國力、士氣都是極大的消耗不說,趙國顯然也毫無勝算,索性不如派趙括出馬,反守為攻!萬一贏了呢~
於是,趙括臨危受命,在第一時間奔赴前線。
按照不少史料記載,趙括到達長平軍營之後立馬更換了聽命於廉頗多年的將士,還改了軍法。這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成了導致趙括兵敗的一個重大原因,但是從用兵打仗的角度看,這些做法也不無道理啊,哪個新官上任不得燒三把火?用人不得安排親信?
據史料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由此可知,長平是上黨地區腹地。兩大山脈橫貫東西,丘陵起伏、溝壑縱橫,而長平地處盆地之南,是戰略要塞,進可攻、退可守,因此自然成為兩軍對壘,廝殺要地。趙括自幼身處軍營,當然也不是泛泛之輩,知曉上黨地區形勢複雜,他曾多次親自勘查地形。然而,“既生瑜何生亮”,趙括到底還是鑽進了白起設計好的口袋。
為了奪取主動,白起派精兵作誘餌突襲趙軍,幾萬精壯士兵慘死趙軍刀下,但這樣一來,秦軍也成功截斷了趙軍後路。後,白起又命5000騎兵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截斷趙軍糧道,趙軍被迫從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守。見大事不妙,趙括果斷下令撤兵,就地築壘、等待援兵。但此時,秦軍偏以守為攻,和趙軍打起了消耗戰。
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最後關頭: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由於沒有援兵又斷了糧草,趙軍被圍長達46天陷入絕境,軍中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狀況,儘管趙括後來率精銳強行突圍,卻也是強弩之末,終慘遭秦軍亂箭射殺。趙括死後,趙軍群龍無首、鬥志全無,唯有投降。至於後世史書所云,自然也是勝利者的讚歌。
趙括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隨父駐紮軍中,治軍嚴整,經驗豐富。司馬遷《史記》有云:“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可見,趙括的治軍素養是得到趙國上下一致認可的,如若將長平之戰趙軍大敗歸咎於趙括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
戰國 長平之戰 戰神白起 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