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在家看綜藝節目發現,馬來西亞藝人的國語真是太好了,完全碾壓某些地區的明星們。
二戰前,東南亞有不少華文學校,但是在戰後卻急劇減少,比如70%都是華人的新加坡竟然取締了南洋大學,唯獨馬來西亞是個例外。
其實在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也曾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的口號,來消滅其他語言。只因華人中出現了一位偉大而平凡教育家,才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留住了根。
林連玉,原名“采居”。1901年出生於福建永春縣。爺爺是前清的貢生,父親是癝生,都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由於人口眾多,難以維持,父親希望林連玉能棄文從商。
16歲時,林連玉被送往姑父開辦的“永豐參行”當學徒。每天的起早貪黑沒能阻止林連玉對知識的渴望。1919年,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師範部擴招,林連玉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
在集美求學的五年中,林連玉時刻不敢懈怠,每門成績都在90分以上。畢業後被破格留校任教。1926年北伐時,集美學生為回響革命,成立了“罷課委員會”。
為防止事件擴大,陳嘉庚要求學生放假,學校停辦。為生計所迫,林連玉來到馬來西亞,後又輾轉印尼、廈門等地。1935年,終於在馬來西亞尊孔中學停下了腳步。
執教期間,林連玉經常在報紙上發表維護華文教育和民族權益的文章,為躲避受殖民政府的追查,遂將“林采居”改為“林連玉”。
林連玉學識淵博、教學嚴謹,深得僑界的敬重與信任,歷任吉隆坡華校教師會主席、總會主席,馬來西亞政府課程委員會主席等職務。
長期以來,殖民者對華文學校都採取歧視和限制的政策,馬來西亞獨立後也將這一傳統繼承,並企圖在方言學校中建設英文為媒介語的班級。
這種漸進式地消滅華文教育遭到了華人的強烈反抗,林連玉帶頭髮表宣言:
我們華人進入馬來亞,成為馬來亞的國民,是以盡義務、效忠誠為條件,不是以棄母語、毀文化為條件。
1961年,馬來西亞政府又以津貼為要挾,欲改制華文學校。林連玉又第一個站出來說:
“接受改制,死路一條,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
林連玉的據理力爭引起了馬來西亞政府的強烈不滿,便以歪曲和顛倒教育政策為由,吊銷了他的教師證。林連玉仍不願妥協,沒想到三年後公民權又被取消了。
馬來西亞總理曾派人遊說林連玉:“只要你不出聲,公民權不會有問題。”林卻反駁道:“不讓我出聲,公民權還有什麼用”。還有官員問他:“你要什麼儘管開口。”林答道:“我個人沒有需求,我要求的是民族的權利”。
馬來西亞政府以為解決掉了林連玉,其他的事情都好說了,但沒料到“一個林連玉倒下了,無數個林連玉站起來”。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馬來西亞如今擁有一千多所華文學校,建成了海外唯一能比肩祖國的完整教育體系。
由於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林連玉並無多少積蓄,教師證被吊銷後,生活立刻陷入困頓,全靠同鄉接濟。
1985年12月18日,林連玉與世長辭,送葬隊伍長達一公里,墓碑上刻著“族魂”二字。僑界領袖稱林先生的去世是“全體華族不分階層,不分職業,不分老少的哀傷。”
漢語 教師 林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