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唐朝著名詩人元稹留下的千古名句。元稹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字微之,河南洛陽人。他的《菊花》也十分有名,詩中言: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鄭氏頗有才華,親自教給元稹學問知識。元稹十分聰慧,二十一歲的時候初仕河中府,二十五歲的時候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後來兩人志趣相投,成為詩友,還一起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世人合稱二人為“元白”。
《樂府詩集》云: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明代胡震亨言:樂府內又有往題新題之別,往題者,漢魏以下,陳隋以上樂府,古題唐人所擬作也;新題者,古樂府所無,唐人新制為。
新樂府運動是一場詩歌革新運動,除了元稹和白居易外,張籍、王建等詩人也參與其中。新樂府運動提倡古代采詩制度,認為《詩經》和漢魏樂府可以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這種諷喻或詠寫時事的寫作手法值得學習。不過,新樂府的詩有主題模糊,形象不清晰的缺點。
元稹的詩大都賦有孤寂、悲傷、動人的情感,善用比興的手法,情節細膩,色彩濃烈,節奏曲折明快。如《離思五首·其二》:“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西還》:“悠悠洛陽夢,鬱郁灞陵樹。落日正西歸,逢君又東去。”元稹首次提出了“次韻相酬”的作詩格式,並在《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里寫道:“次韻千言曾報答,直詞三道共經綸。”
元稹做書判的時候十分出色,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二十八歲時升為左拾遺。左拾遺是一種存在於諫諍機構的官職,主要職責是監察皇家政治決策是否可行並給出建議。元和四年,元稹又做了監察御史,不過在任時因為得罪了權貴,第二年被貶至江陵府士曹參軍,後來又做過通州司馬、虢州長史、膳部員外郎等多種不同的官職。長慶元年,元稹成為中書舍人,進入翰林院。大和三年,元稹升為尚書左丞相,五年之後,他在武昌軍節度使的任職過程中去世,享年五十三歲,追贈為尚書右僕射。
白居易 元稹 新樂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