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小強發現:
很多同一年畢業的同學,工作幾年過後,差距其實非常之大。有的人已經創業開公司,年入百萬,而有的人還是一個小職員,月薪幾千。
為了找到背後的原因,我並採訪了數位年入百萬級別的90後,總結了這樣幾條結論:
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本質差異可以分為: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其實是線性的,依靠個人學習和努力就可以獲得,比如:
1、對待工作的態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夠地積極主動
2、抓住下班後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提升,工作的基礎技能,似乎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依舊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為什麼?
因為本質的差距並沒有解決,這就是認知的差異:
湖畔大學的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曾說道: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
而認知的層次,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作業系統。
就好像一些父母長輩,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就主觀認為網際網路是騙局,然後堅決不讓孩子做網際網路,這其實就是認知的誤區。
那么,職場認知層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主要有這幾點(一共6點,建議你看完):
01
對職業目標的認知
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目標:
有的人希望能夠創業,掌控億萬財富;
而有的人則更喜歡穩定,老婆孩子熱炕頭。
......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
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
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又對這些調查對象跟蹤調查,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四類人:3%的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
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為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第三類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規劃者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那些短期人生規劃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第二類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規劃模糊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第一類人: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設定自己的目標,我想通過我身邊的事情告訴你: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4年,換了4份工作,都是不同行業的,直到今年才決定了要進入做一名程式設計師。
當年和他同一年畢業的同學,有的已經成為了部門管理者,年薪數十萬;而他4年過後,月薪5000,重新開始。
幾乎4年的時間,等於白白浪費,這恰恰是因為他在職場初期沒有清晰的目標造成的。
而另一個朋友則不同,畢業兩年就已經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年入百萬。
剛開始畢業的時候,她跟同齡人一樣,進入一家公司做外貿員,一個月工資3000。在那裡待了半年,她就覺得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但是,她並沒有貿然轉行或者跳槽。
而是找了很多前輩和大咖,了解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後,認準了網際網路這個方向,然後通過自學網際網路,短短一年之內就從專員晉升為負責人,月薪3萬+。
在大家的佩服中,她又做了另一件驚呆了的事情——辭職創業。結果在網際網路線上教育和內容創業的風口上,迅速崛起。
從跟她的對話中,我知道這個女孩有著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而且她懂得如何將長期目標分解成階段目標,從而不斷地修正實現,在恰當的時間選擇最合適的道路。
02
對機會的認知
上個月,有一個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買了房,於是周圍有些人就開始議論:
她這么快就買房了,是不是傍了個好老公?
她不就是做微商騙別人的錢嗎,有什麼好炫耀的?
我要是去幹這個,我也可以
......
大家都在背後揣測,這個女生是不是做了什麼違法的事情。
卻很少有人想過,她為什麼可以做到。
出於好奇,我就去問了她。
原來,早在一年前,她就看中了微信社群的紅利,開始搭建自己的流量池,經過一年的努力和積累,幾個微信號都加滿了年輕人的寶媽。
做網際網路的都知道,今年恰好又是社交電商大熱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資本布局這一塊,所以她藉助平台的優勢,宣傳,發展代理、賺佣金,一年掙的錢加上自己原有的積蓄,湊夠了首付在成都買了一套房。
其實,看到有一些紅利和機會崛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網際網路,沒有聽說過,於是本能地就覺得,這是個騙人的東西。
但分析一下事情背後的邏輯,其實你會發現,現在朋友圈的微商,基本都是依託平台的渠道優勢,減少中間層級,利用熟人關係來賣貨。
這恰恰是社交電商帶來的紅利,當你看不懂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抓住這個機會。
還有個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總監,年薪50萬。
前年開始,國內共享經濟大熱,於是他趁著這個風口,在重慶連續租了幾套江景房,重新改造成民宿,上線短租平台,趁著紅利期快速回本,不斷拿房複製,最終發展到現在的50套房子,一個月的流水50W+。
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發展的初期,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紅利期,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給到的支持足夠,如何快速抓住這個機會,我想給你幾點建議:
1、多關注時事新聞,少關注娛樂新聞
2、看看身邊快速崛起的朋友,了解他們在做什麼
3、多關注國內投資的方向(在36氪、虎嗅都能了解到)
4、和優秀的人成為朋友,即便他不能帶你,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03
對工作本質的認知
我見過不少自以為自己很努力的人,他們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加班的照片。
但是,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創造價值。
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再努力加班,頂多成為一個光亮一點的螺絲釘。
工作也是如此,我並不反對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讓你在職場進步,更不能讓你從螺絲釘變成發動機。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還是逃不過逐漸被機器取代的命運。
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不是簡單重複的執行工作,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從而有時間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04
對行業的認知
行業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選擇了一家行業下游的公司,這個行業的規模也許是10個億,分流到各個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萬,你在原地怎么努力,都沒辦法突破。
市場需求和規模只有這么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來發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選擇一個行業上游的公司,市場規模是萬億級,那么在這個市場上,你的發揮空間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個人的職業起點和天花板,也會高很多。
這是關於行業的選擇,還有關於行業的更迭:
有很多人會抱著把某個行業一直幹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業亦有興衰。
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其實很難一直處在黃金時代。今天你選擇了一個大好的朝陽行業,也許過幾年這個行業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幾年大熱的建築業,現在由於國家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完善,就會逐漸地進入收縮期。
應該怎么做,才能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成長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大佬都給出過答案:保持終身學習,跟隨行業成長。
05
對圈子的認知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佬都喜歡抱團取暖,互換資源。
如果把人的認知比作一個雷達圖,那么在這個圈子裡面,圖1代表A的資源,圖2代表B的資源,當兩者的圈子融合之後,兩者的資源邊界都擴大了。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業優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抱團,那么不管是未來創業還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06
關於舒適區和空杯心態
其實這個地方,用瓶頸期也許更為合適。
很多人工作幾年過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不管怎么樣努力,自己的進步很慢,職位沒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在瓶頸期其實是一種特別危險的狀態,你沒有進步,但是別人在進步,也許有一天,你犯了一個錯誤就會被被人踩下去。這種狀態的確很難改變,但是並不代表只能無能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道理。
如果你的收入來源只有一個,當籃子摔在地上的時候,幾乎就是斬斷了收入來源。(參考中心程式設計師被裁跳樓事件)
如果能夠放開自己,用空杯心態,拋開自己已有的認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漸積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然會發現一些新的世界,開拓職業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最後,認知再強也需要執行力,優秀者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優秀形成了一種習慣。
職場 能力 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