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綺又陷危機:認知水平越低,人生越被動

1

1

之前聽過一句很混蛋的話,叫,我知道很多道理,卻無法過好這一生。

很多人信了。

但其實,過不好這一生,恰恰證明了你不知道真正的道理。

或者說,你以為的道理,只是你的幻想、臆測、偏見、短視、負面情緒,以及對自己的幻想、臆測、偏見、短視、負面情緒的合理化。

你看不見廣闊的現實,更看不見事情運行的規則,和所做的決定的後果。

2

比如當下頻繁辭職的90後,他們的認知是:我的工作必須要讓我感覺有趣、有錢、有時間、有意義、沒壓力。

凡事以“我”為中心,就會封閉在“我”中。

這種認知導致的情緒是:一遇壓力與不順心,就百般不爽,對公司充滿怨恨,覺得都是公司的錯,制度的錯,而自己是一朵正在被壓榨的盛世白蓮花。

這種情緒導致的結果是:一次次衝動離職。

3

但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他的認知是:

“沒有一種工作能兼具有趣、有錢、有時間、有意義、沒壓力。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其他的,則是自己必須攻克的現實障礙,和心理障礙。”

也就是說,他會看見他人,看見合作,看見責任。

這種認知導致的情緒是:不論面臨什麼,都能調整心態,穩定情緒,告訴自己,“這依然是我最喜歡的工作,不足與錯誤,我都該自己來調整,不能怨懟他人。”

穩定的情緒,導致執行的高效。

高效的執行,導致漂亮的結果——

他在公司直線成長,迅速做出成績,被提拔,被升職加薪,比同齡人遠超一大步。

你看,想法不同,就這樣指向了不同的人生。

傅盛曾經說: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人和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4

再舉個人人皆知的事情為例。

張雨綺是出了名的任性。一直自視甚高,覺得很多事情都明白。

但楊天真在《我和我的經紀人》里,就以非常犀利的語言,指出張雨綺的問題。

“不,她不明白。她以為她明白,其實她不明白。真正明白了,就會知行合一。”

知行不合一,恰恰是因為她的認知不到位。

她以為沒違反道德,所以任由自己亂來。

她以為自己可以做到80歲,所以貪玩、關係混亂。

按張雨綺的邏輯,這都是行得通的。

但真相是,她對道德、對人心、對傳播,都了解不透。

她以為是A,其實世界的邏輯是B。

她看不見。仍按A行事,於是產生了C後果。

而這個C後果,就是楊天真說的,“創造一個機會,又迎來一個困境,一直在給她填坑”。

現如今,張雨綺的商務都停了,沒有人來諮詢,也沒人有商務合作意向。

這對於一個藝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商業價值下降太多。

但倘若張雨綺的認知到位了,真正明白了,許多錯誤都不會發生。

至少,她的試錯成本不至於那么大。

代價更是不用沉重到覆水難收。

5

真正指引一個人行動的,不是資源,不是錢,不是關係,是認知。

再以當下最熱門的大劇《都挺好》舉例。

我們都覺得,明玉很成功,職場白骨精,出手闊綽。而她成功是因為遇上了一個好老闆。

不是的。

離開了蒙總,明玉依然會成功。

甚至她破了產,公司垮台,一無所有,團隊散盡,她仍能重頭再來。

為什麼?

因為她對市場、對銷售、對管理的認知遠超於常人。

就憑這點認知,明玉無論種植在哪片土壤,都能擁有金色的收穫。

她的別墅依然有,豪車照開,戶頭上照樣數字驚人。

也就是說,你外部擁有的硬資源,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內部擁有什麼樣的軟資源。

這才是一個人的王炸。

就像史玉柱,從巔峰跌落,憑藉超人的認知,又奇蹟般重立山頭。

也像褚時健,不論如何被打入低谷,依然在70多歲時,再創一個商業神話。

6

之前聽過一個故事。

講兩個少年做了件好事,精靈為了感謝他們,讓他們各自許一個願望。

第一個少年想要的是財富。

第二個少年希望擁有的是智識。

擁有財富的少年獲得了巨額財富,可是,德不配位,智不配財,幾年不到,破了產。

擁有智識的少年,卻成了時代的巨富。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啟示已在其中。

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正羨慕著朋友圈裡的某個人,他比你更成功,更有魅力,人際關係更好。

而你也發現,他其實並不是富二代,沒有牛逼的背景,和嚇死人的學歷。

但是他比你優越的地方是:認知更先進。

他結交到帶路黨,拓展視野,獲得最有用的信息。

他會執行,“不做,永遠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他不恐懼錯誤。因為,恐懼才是失敗之母。而試錯,才有可能成長。

他知道你知道的,也知道你不知道的。

而你,還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當你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就會固執到底,油鹽不進,不斷在低配的選擇中消耗時間,消耗意志力,最終平庸又忙碌,貧困又愚蠢。

而下一代,還在繼續你的人生。

因為你低段位的認知,在“拼爹”的時代里,根本拿不到上場權。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