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制時代,“一人以興邦,一人以喪邦”往往是王朝興衰的真實寫照,在同等社會條件下,如果換一位帝王來做,局面很可能大不同。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很多人還是傾向於認為,如果這五個人當上皇帝,五大王朝的命運極可能會改寫。
1.秦公子扶蘇(?-前210年)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寬厚仁義,反對其父實行殘暴統治,尤其是對“焚書坑儒”政策頗為有微詞,因屢有勸諫觸怒始皇帝。秦始皇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秦始皇臨死前,遺詔扶蘇繼位,結果詔書還未發出便被大宦官趙高扣留。趙高因平素不為扶蘇所喜,擔心扶蘇即位後於己不利,於是便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密謀,矯詔處死扶蘇,立胡亥為皇帝。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人們仍不禁會猜測:如果秦始皇的遺詔能順利傳遞到公子扶蘇手上,如果丞相李斯能斷然拒絕與趙高合謀,那么以“仁義”著稱的扶蘇登基後,會不會革除其父的暴政,給正走向亡國滅種的秦朝及時地踩一個“急剎車”,不至於二世而亡呢?
2.西漢定陶恭王劉康(?-前28年)
西漢在宣帝期間,難得迎來一個中興局面,然而這一切成果在成帝朝全部葬送。成帝即位後耽於酒色,將軍國大政交給舅舅們掌管,其中王鳳、王音、王商、王根輪流擔任大司馬,王立也位高權重,形成了傷及國家根本的“五舅當朝”事件。“五舅”之後,又是其侄王莽當政,自此之後,漢朝的江山其實已經從劉改姓王。
其實成帝在做太子時,便因沉湎於酒色多次被其父元帝批評,儲君之位幾度要被異母弟劉康取代。劉康性情恭順,多才多藝,懂得音樂聲律,故深受元帝喜歡。如果劉康最終能取代成帝,西漢很可能會迎來一位守成之君,儘管能力不會太突出,但也不會做太多出格的事。若此,西漢的國祚大概也不會很快就終結。
3.西晉齊獻王司馬攸(248-283年)
晉武帝駕崩後,“白痴”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在這位“白痴皇帝”的治下,外戚楊駿、皇后賈南風及八位諸侯王為爭奪最高權力相互混戰,持續16年時間,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對西晉,對中國造成的創傷無比深重,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更要命的是開啟了極度混亂的“五胡亂華”時期,異族的入侵給北方社會帶來毀滅性的重創。
其實在司馬衷即位前,朝廷內外屬意的“接班人”,是武帝的親兄弟、齊王司馬攸。司馬攸生性溫和聰慧,治國理政很有才幹,輔政期間頗有建樹。因為武帝多病,朝廷內外都希望由司馬攸來繼位。然而,佞臣荀勖、馮紞平素深為司馬攸所惡,兩人擔心一旦政敵上台,自己恐怕凶多吉少,於是不斷向武帝進讒言,將司馬攸排擠出朝。283年,司馬攸憂憤而終。
4.隋廢太子楊勇(?-604年)
隋之亡,亡於煬帝。煬帝好大喜功,很想通過對外擴張來贏取更大的名聲,傾天下之力三征高句麗,在付出及其慘重的代價後,卻只贏得高句麗國王虛情假意的“歸順”。三征高句麗給隋朝帶來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它所引起的大規模民變遍及全國各地,匯成一股股強大的反隋力量,最終將立國僅37年的隋朝徹底摧毀、埋葬。
其實在煬帝被立為儲君之前,太子之位屬於其親哥楊勇。楊勇好學善詞賦,個性寬厚溫和,為人不矯揉造作,是一位率真的儲君。雖說比較好色,喜愛奢侈,但也不是致命缺點,比之於其弟楊廣矯揉造作、喜生是非來,更適合當皇帝。如果楊勇繼承文帝的位子,由高熲等正直大臣輔佐,就算才能平庸,也未嘗不是一位合適的守成之君。若此,隋朝也不至於迅速崩盤。
5.北宋簡王趙似(1083-1106年)
北宋之亡,亡於徽宗。徽宗屬於典型的玩物喪志型皇帝,雖然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藝術成就極高,但治國理政方面則糟糕透頂。徽宗在位期間,信用蔡京、童貫、王黼等“六賊”當政,把大宋朝搞得昏天黑地,又引狼入室,終於招致“靖康之變”。
其實徽宗在做端王的時候,便有輕佻浮薄的名聲,完全不具備人君之風。哲宗駕崩後,朝廷議立嗣君,向太后建議立哲宗異母弟端王趙佶(神宗第十一子),而宰相章惇則力薦由哲宗親弟簡王趙似(神宗第十三子)繼位,並稱“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想不到一語成讖,北宋之亡,終究亡於徽宗的輕佻。如果章惇的建議被採納,才能一般的簡王當上皇帝後,北宋的結局極可能是另一種局面。
楊勇 皇位 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