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一強國本想趁機坑盟友,結果自己分裂成十國

子淵之前介紹過許多歐洲國家冷知識,許多讀者表現出了強烈興趣,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一個強大的帝國,它曾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奧匈帝國版圖▲奧匈帝國版圖

這就是奧匈帝國,國名全稱有28字之多。在一戰前,奧匈帝國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其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都足以擠進歐洲前三甲,農作物種類、原油產量位居歐洲之冠,而帝國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更是遙遙領先,霸踞著世界第一的地位。如此強大的實力也是奧匈帝國參加一戰的重要原因。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外出視察▲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外出視察

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人刺殺,第一次大戰的序幕由此掀開。一戰前,德國、俄國及奧匈帝國曾秘密簽訂三國協定,但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德俄兩國就巴爾半島問題爭執不下,三國盟約隨即破滅。俾斯麥率先下手,聯合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結成新的同盟三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鐵血宰相”俾斯麥

戰爭剛開始時,德國負責牽制英、法、俄等協約國兵力,奧匈帝國則負責進攻覬覦已久的塞爾維亞。這時勝利的曙光還在同盟國上空,不久後,原屬於同盟國戰線的義大利出於利益加入協定國,隨即對奧發動多次攻擊,勝利天平逐漸傾斜。

▲一戰時期士兵舊照▲一戰時期士兵舊照

之後,英法聯軍使用坦克並在飛機的協助下發動突襲,取得了一些戰果。德國隨即開始無限制潛艇戰,但這一舉動將中立的美國推向協約國,許多中立的拉美國家遂加入協約國,同年中國對德奧宣戰,並派遣20多萬華工前往歐洲。勝利曙光逐漸來到協約國上空。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軍服▲一戰時期奧匈帝國軍服

1918年10月,德奧兩軍全線潰退,隱藏在水面下的矛盾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奧匈帝國皇帝決定拋棄盟友,向協約國達成停火協定,卻不知一戰結束之時竟是奧匈帝國解體之日。由於長期戰事低迷及國內經濟停滯,帝國早已無法將眾多的民族聯合起來,喪失信心的帝國搖搖欲墜並在停戰時達到極致。

▲如今的布達佩斯▲如今的布達佩斯

《聖日耳曼條約》簽訂以後,奧匈帝國被整個肢解,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等十個國家。自此,強大的奧匈帝國退出來歷史舞台。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