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草木樨

白花草木樨

白花草木樨,學名Melilotus albus Desr. 又名白香草木樨、白甜車軸草。是豆科草木樨屬兩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壯發達,屬主根系,入土深60~200厘米,根瘤眾多;主根上部發育成肉質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組成綠肥的重要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白花草木樨,學名MelilotusalbusDesr.又名白香草木樨、白甜車軸草。是草木樨屬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株高1—3米,多分枝,含香素,全株具有香味,三出複葉,有鋸齒。花小,白色,為細長而稀疏的總狀花序。莢果小,每莢含一粒種子。適在濕潤和半乾燥氣候地區生長,耐瘠薄,不適用於酸性土壤,最喜PH7—9的土壤。耐鹽鹼,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強。它是蛋白質脂肪、無浸出物等較高的飼草。白花草木樨苗期生長緩慢,需深耕細耙,整地精細。同時施用對其增產有顯著作用。

來源分布

白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

一般認為草木樨屬植物起源於小亞細亞,後來傳播到整個歐洲溫帶各國。另據報導,典型草木樨亞屬[二年生白花和黃花草木樨(M.officinalis(L.)Desr)]起源於中歐到遠東西藏。又據記載,白花草木樨起源於亞洲西部,黃花草木樨起源於歐洲,香甜草木樨(M.SuaveolensLeded)起源於中國四川等省。在地中海地區2000年前已用作綠肥及蜜源植物。現在,白花、黃花和印度草木樨(M.indicusAAII)已遍及幾大洲。全世界草木樨植物約有20種,我國有7種,即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細齒草木樨(M.dentatuspers.)、香甜草木樨印度草木樨高草木樨(M.altissimusThuill)和伏爾加草木樨(M.wolgicuspoir)。

中國北方栽培的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黃花草木樨,二者的不同是:前者花冠白色,株體較高大,後者花冠黃色,株體較低,前者比後者晚熟約2周,其它性狀完全一致。南方主要是一年生草木樨。我國於1922年在山東進行引種試驗,1942年,由葉培忠教授首先在甘肅省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引種試驗。1944年在天水開始繁殖推廣,主要是二年生白花和黃花草木樨,逐漸由天水推廣到全省各地,並很快推廣到西北、華北、東北及南方一些省區。全國草木樨種植面積每年為1000萬畝左右。

形態特徵

形態

白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

白花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屬兩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壯發達,屬主根系,入土深60~200厘米,根瘤眾多;主根上部發育成肉質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組成綠肥的重要部分。莖圓中空、直立高大,光滑或稍有毛。葉為三出羽狀複葉,小葉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鋸齒,長3厘米左右,寬1.0~1.5厘米;托葉披針形,長7~8毫米,先端尖。長總狀花序細直,有小花40~80個,有短柄,總花梗長10~30厘米;花白色,旗瓣長3~4毫米,翼瓣和龍骨瓣稍短,花冠易脫落,與雄蕊筒分離;旗瓣圓形,翼瓣狹細,龍骨瓣直而鈍,雄蕊二體,花叢宿存不擴張;花粒線形,無毛,向內彎曲,柱頭頂生,子房無柄或有短柄,含胚珠少數。莢倒卵形或長圓形,突出於外,下垂不開裂,長4~5毫米,光滑無毛,有網狀皺紋,內含種子1~2粒。種子長圓形,略扁平,長約2毫米,棕黃色,千粒重1.9~2.5克。

特性

白花草木樨抗旱耐寒、耐鹽鹼耐瘠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在苜宿難以生存的地方,仍能良好生長。最適宜溫潤氣候,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氣溫6~8℃的地區生長最好。對土壤要求不嚴,從重粘土到瘠薄土及砂礫土都能適應,而以富含鈣質的土壤最為適應,但不能適應酸性土壤。在排水不良時,比苜宿和紅三葉生長良好,但在長期積水的地方易於死亡;土壤含鹽量0.2~0.3%,甚至0.59%時都能生長,因此,草木樨能改良鹽鹼地,適應土壤pH值為7.0~9.0。草木樨繁殖能力很強,種子發芽最低溫度3~6℃,最適溫度15~20℃,從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共需10~15個月,第一年株高50~100厘米,白花草木樨的生育期比黃花草木樨約遲2周開花。在海拔2600米的肅南皇城灘第一年生長良好,但不能越冬,在海拔2640米的天祝打柴溝地區,越冬率30~50%。第二年株高170~260厘米,畝產種子20~60千克。成熟的莢果容易脫落,有自落自生的習性;硬實率一般占30~60%;種子在乾土中保存2~3個月後,遇適宜條件仍能發芽出苗,經過反覆4次浸泡晾乾的種子,發芽率在70%以上,硬籽在土壤中保存3~5年還有發芽能力,種子在室溫中保存20年,發芽率從95%降低到50%。種子產量每畝20~200千克,一般40~60千克。草木樨固氮肥田效果顯著,但固氮不均衡,經省農科院土肥所定點觀測分析,第一年畝固氮量7~8.5千克,第二年10~15.5千克,固氮高峰期出現在開花期,且有兩次固氮高峰期。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白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

草木樨蛋白質含量高,含有很多胡蘿蔔素,是家畜的優質飼料。從總能量比較,3千克草等於0.5千克玉米籽粒的能量,秸稈中賴氨酸的含量相當於小麥的含量,比玉米多1.5倍,比高粱高2倍,所以鮮草打漿,乾草粉碎糖化後是豬的好飼料,但由於草木樨含有香豆素(C6H6O2)帶苦味,適口性較差,同時單一飼餵過多或霉變後產生雙香豆素飼用,易引起家畜出血性敗血症。因此,同其它草類混合飼餵最好。

草木樨種子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據山西省衛生廳分析,種子內含粗蛋白高達23.35%,粗脂肪4.47%,粗纖維11.23%,無氮浸出物21.85%,粗灰分10.35%,0.5千克種子相當於0.35千克黑豆或1.5千克玉米的蛋白質量;種子在飼餵前,應先浸泡一晝夜,或蒸煮、炒熟、磨碎、可減少苦味,提高適口性,效果很好。草木樨產量較高,在條件適宜時,播種當年畝產鮮草可達2000~2500千克,麥收後複種每畝產鮮草1000千克;次年生長迅速,初花期收割,畝產鮮草3000千克,高者可達4000千克。成熟期,50厘米土層內,每畝根系乾重產量150~200千克。

草木樨可用來飼餵各種家畜,尤其適於飼養豬牛,可以青飼、青貯和調製青乾草飼喂,用於放牧比用作乾草或青貯為好。放牧時,春播後當草叢高25厘米時開始,每隔20~30天放牧一次,直至秋霜都可利用,第二年春季草叢高20厘米時開始放牧,且可較重牧,以免生長過旺,草質粗老。

栽培技術

(一)播種

草木樨種子硬實高,尤其是新鮮種子,可高達40~60%(一般在10~40%),因此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處理。硬實處理的方法有:①擦種法:先把種子曬過,再放在碾子上,碾至種皮發毛為止。②硫酸處理法:用10%的稀硫酸溶液浸泡種子0.5~1小時。③變溫處理法:先用溫水浸泡種子,然後撈出,白天曝曬,夜間放在涼處,經常澆水以保持濕潤,經過2~3天后即可播種。播種期雖然一年四季均可,但以春播為最好。秋播不能太遲,否則幼苗不易越冬。也可冬播,即在土壤結凍之前播種,寄子過冬,翌年春出苗。水澆地草木樨常與麥類、糜穀類作物進行套種,一般是在澆頭水時將種子撒進。播種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灌水時間及輪作制度而定。草木樨播種量,一般為每畝1~1.5千克,在一些乾旱或寒冷地區,由於保苗較困難,播量可加大到2.0~2.5千克。播種方法,種子田用條播;一般飼草生產田用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收種宜寬30~60厘米,收草15~30厘米,復土深2~3厘米,濕潤地區1~2厘米,乾旱地區3厘米,播後應及時鎮壓以免跑墒,草木樨還可用大麥、小麥、燕麥、蘇丹草等進行保護播種,以抑制雜草,增加當年的經濟效益,在播種方法上宜先播種保護作物,當它們出現2~4片葉子時再播種草木樨,效果較好。

白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

(二)田間管理

草木樨春季返青後,要禁止人畜踐踏、割草放牧,春季地老虎、粘蟲為害,開花季節蚜蟲為害,生長後期易染白粉病,春秋季地下鼠害較多,應注意防治。草木樨生長期的田間管理較粗放,在旱薄地上對草木樨進行中耕除草保墒也是必要的,有條件施肥灌水促進生長,可增加鮮草和種子產量。
(三)利用技術

1.飼用草木樨應在花前刈用。另香豆素含量高低決定適口性好壞,在一天內香豆素的含量變化是:中午前後光強溫高時含量最高,早晨和傍晚光弱低溫時含量較低,經秋霜殺後的草,可減輕苦味提高適口性。因此,要選擇香豆素含量低的時候刈割利用。適宜與其他飼草混合飼喂,尤忌餵霉變草。草木樨種子用作精飼料時,也要炒熟、粉碎或浸泡、以提高適口性。

2.壓青,壓青要求有一定的產草量(500~1000千克/畝),植株較矮,莖葉柔嫩,土壤水分充足,溫度在15~20℃時,有20~30天綠色體可基本腐爛分解。時間一般在夏秋。由於草木樨第一年的越冬芽再生能力很強,翻壓時必須從根頸部切斷越冬芽,將其芽曬乾後埋壓入土,耕翻質量上要做到:“耕得深,犁斷根,耕得細,不透氣。”否則,草木樨根系不腐爛,開春越冬芽生長,會影響小麥生長發育而導致減產。翻壓可用拖拉機或畜力牽引犁進行,若無機耕條件,可先用人工下莖葉鍘短,均勻撒在地上再犁翻,效果很好。天水市秦城區牡丹鄉農民當年不翻壓,到第二年越冬芽返青出土,苗高10~20厘米時,先用鋤切斷越冬芽,然後再翻壓,效果也好。

3.收子,草木樨是無限花序,種子成熟先後不一,必須適時採收。一般在有1/3種子成熟即收。民眾經驗是:“尖稍花落,草籽發白帶綠”時採收。如收種時逢雨季,應搶晴天早收,及時脫粒,以免造成落莢或在植株上發芽或在場上霉爛等損失。收子後的莖稈是上好的燃料。根茬地要等1~2次降雨,或進行灌水,根茬腐爛時進行耕翻為好。

4.其他利用,草木樨有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沖刷的作用。在乾旱地區造林時,與樹苗混種,可遮擋日光,供給必要養料利於樹苗成活生長,在西北造林中,草木樨是最好的先鋒植物。秸稈是很好的燃料,是廉價的農村能源。草木樨花期長達1.5~2個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平均每畝產蜜量10千克,高者可達13千克以上。

病害蟲害

常見牧草病害

草木樨白粉病草木樨鐮孢根腐病草木樨立枯病草木樨鏽病、草木樨細菌性莖疫病

常見牧草蟲害

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苜蓿籽蜂、蠐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