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鏽病

在灌水頻繁或灌水量過大的地區,也可造成有利鏽菌夏孢子發芽的田間濕度條件,鏽病也會嚴重發生。 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是該鏽病防治的最主要措施。 科學地利用和管理草地,是鏽病防治的基礎。

症狀

葉片和莖稈上產生肉桂色或深褐色的圓形小皰斑,直徑0.5-1毫米,表皮破裂後露出鐵鏽色粉末,此即病原菌的孢子堆和孢子,顏色較淡的為夏孢子堆,而深褐色者為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多生於葉片背面。

病原特徵

博伊單胞鏽菌(Uromyces baeumlerianus Bub.)。夏孢子卵形至球形,單細胞,黃褐色,壁有細刺,有3-4個芽孔,大小為22-33微米×17-22微米。冬孢子單胞,近球形或卵圓形,胞壁褐色,厚2-3微米,有小瘤,頂部有不明顯的乳突狀突起,大小20-27.5微米×17.5-21.2微米,柄短,4.5-6.2微米,無色。

發生規律

該病借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借潛伏侵染的乳漿大戟等地下器官內的菌絲體越冬,在冬季較溫暖的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在美國,認為該鏽病是以夏孢子在溫暖的南部地區越冬,春暖之後孢子隨風向北方傳播,因此,美國中部地區7月中旬以前,很少看到該病。在我國北方地區, 該病發生的菌源除來自南方溫暖地區的夏孢子,當地越冬菌源的作用不容忽視。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在草木犀田內及附近常可見到許多遭受侵染的乳漿大戟,於5月中、下旬產生鏽子器和銹孢子,傳到附近植株上,6月上旬該病開始發生。我國北方廣大地區7月以前多為乾旱天氣,不利於鏽病的流行,所以病害流行期也多在7月中、下旬之後。生長季節,以夏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田間病害流行。夏孢子發芽和侵入的適溫為15-25℃,最低溫度2℃,超過30℃雖能萌發,但出現芽管畸形,到35℃夏孢子便不能發芽。夏孢子發芽要求相對濕度不低於98%,以水膜內的發芽率最高。在北方較乾旱的地區,只有在雨季來臨的7-8月,才能滿足夏孢子發芽侵入的濕度條件。在灌水頻繁或灌水量過大的地區,也可造成有利鏽菌夏孢子發芽的田間濕度條件,鏽病也會嚴重發生。過施氮肥,草層稠密和倒伏,利用過遲或不足均可使此病加重。

分布與危害

本病是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最常見的病害之一,也危害其他種草木樨。分布廣泛,我國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河南、湖北、四川都有分布。在內蒙古的中、東部地區嚴重危害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也常發病。

防治方法

1、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 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是該鏽病防治的最主要措施。國外有切羅克(Cherokee)和蒂坦(Teton)等品種對此病高抗。輪迴表型選擇對提高抗病性有顯著作用。抗病性鑑定:可在實驗室內以離體葉片為材料進行接種(葉片漂浮培養在滅菌蔗糖溶液中,如室溫保持在20℃左右,也可用潔淨的自來水代替蔗糖溶液);也可在田間或溫室內的植株上進行。接種時將夏孢子混合在滑石粉中,接種後至少需保濕24小時,以使葉面形成一定時間的水膜,保證孢子萌發和侵入。以夏孢子堆的數目和大小做為抗病性的評定指標。
2、草地管理措施 科學地利用和管理草地,是鏽病防治的基礎。勿過施氮肥,增施磷、鈣肥,能提高抗病性。適時刈割即可保障牧草的高產優質,又可起到控制病害流行。嚴重發生鏽病的留種草地,不宜再留種,應及時刈割。同一草地不宜連續幾年用於採種,以減少病菌原在田間積累。合理灌、排水,勿使田間積水或過濕,預防鏽病流行。一旦鏽病發生較重,應考慮適當增加灌溉,防止牧草萎焉和減產。剷除田間、地邊和附近的大戟屬轉主寄主。冬季用焚燒或耙地等措施,消滅病體和株體,減少越冬菌原。
3、藥劑防治 科研用地和種了子田需進行化學保護時,可考慮使用以下藥劑:①波爾多液;②0.5-1度(波)的石硫合劑;③氧化萎銹靈-百菌清混合劑0.4+0.8千克/公頃,或選用前者,繼之使用後者;④代森猛鋅0.2千克/公頃;⑤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0.75千克/公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