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son綜合徵

1900年Terson首先報導了顱內出血可以是玻璃體出血的原因,並且認為這種眼-腦綜合徵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徵象,稱為Terson綜合徵。也有少部分玻璃體積血繼發於硬腦膜下的出血,但這種情況少見。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成人患者,20%~40%發生視網膜和視網膜前出血在兒童可高達70%其中單側眼內出血者占13.6%,雙側者占5.8%,而發生玻璃體積血者占2.2%~5.1%。Hollenhorst等報導了31例兒童硬腦膜下的錯構瘤,發現有16例(52%)出現視網膜和視網膜前的出血,但較大量的玻璃體腔內的出血少見。

病因

一般認為與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壓升高有關。

發病機制

發生機制歷來有爭論。有認為是顱內壓升高使得蛛網膜下腔的出血通過篩板進入眼內。但一般認為可能是顱內壓的突然升高,壓力傳遞到視網膜血管使視網膜靜脈的破裂而出血。Keithahn對Terson綜合徵並發玻璃體積血患者的視網膜前的“紗樣膜”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發現其為視網膜的內界膜層,因而推測Terson綜合徵是由於突然的顱內壓升高,視網膜小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內界膜與視網膜的劈裂分離。如出血量不多,血液積存於視網膜層間,但出血量大時可以造成內界膜的撕裂,積血大量湧入玻璃體內。在慢性的Terson綜合徵玻璃體積血的患者,由於玻璃體的出血,提供了視網膜膠質細胞增殖的機會,促進其形成機化膜。出血中還含有細胞生長因子,也促進細胞的移行和增殖,最終形成機化性牽拉而造成視網膜脫離。

臨床表現

根據眼內出血量的多少,可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如僅有少量的視網膜層間的出血,則視力下降不明顯。如出血位於黃斑區或大量出血進入玻璃體腔,則視力下降急劇。眼內出血程度與顱內出血的快慢以及是否有腦水腫有關。玻璃體積血可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同時發生,也可在其後發生,有的患者在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兩周發生玻璃體積血。有的出血可積存於內界膜下而不至於進入玻璃體內。有的玻璃體積血發生於顱內的再次出血。玻璃體積血首先是後極部不同程度的彌散的紅色混濁,有的患者周邊視網膜尚可看清。

有的患者在視網膜出血後發生了視網膜前膜。有人在11例(16眼)Terson綜合徵患者中發現10眼有視網膜前膜。多為單層的膜而且在視網膜的內界膜內。但也有一些膜在視網膜前再次形成。這些膜均不是血管源性的。有的患者可有視網膜內界膜的脫離,偶見發生孔源性的視網膜脫離者。McRae報導1例雙眼的Terson綜合徵均發生了視網膜脫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玻璃體積血玻璃體後脫離的牽拉,造成了視網膜脫離國內報導1例患者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發生了玻璃體積血繼之發生了青光眼,眼壓高達5.33kPa(40mmHg)以上。

併發症: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及繼發性青光眼常見。

診斷

根據患者顱內出血的病史,排除導致眼本身的出血性疾病後,如患者突然視力下降檢查時有玻璃體或視網膜的出血,則不難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利用B超可以與視網膜脫離相鑑別同時患者有顱內出血的病史。

病情分析

視力VOD=C.F/20cm,VOS=C.F/30cm,光感、光定位均正常,眼壓右16mmHg,左14mmHg,雙眼前節均未見異常,雙眼玻璃體顳下及鼻下見棕褐色顆粒及機化膜,該機化膜似與下方視網膜相連,顳上及鼻上視網膜未見異常。雙眼B超檢查顯示“雙眼玻璃體暗區團點狀回聲,後運動明顯,未見視網膜脫離徵象”。雙眼電生理檢測;右眼PVEP及FERG檢測不出,左眼PVEP N75及P100峰時延長,左眼FERG波峰值明顯降低。
在顱腦外傷、顱內血管破裂等各種原因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或硬腦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少數人可出現眼內出血,包括視網膜下出血、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前出血。玻璃體積血源於血循環障礙,視網膜血管破裂或血液通過視神經的蛛網膜下腔進入眼內。另一種觀點認為,因上述原因導致顱內壓突然增高,增高的壓力可傳遞至視神經外圍的腦膜間隙,從而壓迫穿越此間隙的視網膜中央靜脈,使靜脈壓力驟然上升,進而引起視盤與視網膜的小靜脈與毛細血管擴張並出血。出血突破玻璃體後界膜入玻璃體腔時,即稱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合併玻璃體積血綜合徵”,該病於1900年由Terson首次報導,故又稱“Terson綜合徵”。此綜合徵為一種顱內蛛網膜下腔突然出血,伴頭痛和昏迷,有的病例相繼發生玻璃體出血。並發眼內出血者約占1/5,並發視乳頭水腫者約為1/6。發病性別無差異,發病年齡約在中年。我們報導的這例Terson綜合徵眼科有以下特點:玻璃體積血機化以後極部最為明顯,尤其在黃斑區和視乳頭前方,上方玻璃體及視網膜,未見明顯異常,可能與Terson綜合徵患者昏迷及長期臥床有關;玻璃體內機化膜和視網膜之間粘連不十分緊密,便於手術處理;有研究證實此膜由膠質細胞組成;雙眼電生理檢查提示視網膜及視神經功能受損嚴重,特別是右眼,這可能是術後視力恢復不理想的原因。

檢查

實驗室檢查:

針對顱內出血不同病因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明確玻璃體內積血的始動因素。

其它輔助檢查:

1.頭顱CT及MRI檢查 可以明確顱內出血在的部位、範圍並估計出血量,明確病情。

2.眼科B超 ①少量彌散性的出血用B型超音波檢查可能得到陰性結果這是因為在玻璃體內缺乏足夠的回聲界面。而A型超聲掃描對此可能顯示出低基線的回聲。②玻璃體積血較緻密時,無論A型或B型超聲檢查都可看到低度到中度振幅的散在回聲當用高敏感度掃描時,出血的緻密度和分布顯示的更清楚;降低敏感性的掃描可以便回聲振幅下降,多數回聲點被清除掉,因此能確定是否同時存在視網膜脫離。

治療

玻璃體內的積血可慢慢地吸收,但通常需幾周或幾月,甚至達1年左右的時間。積血的吸收一般從周邊向中央積血吸收後患者的視力常能恢復正常。Shaw等認為對一些發生於後極部的玻璃體積血尤其出血濃密者,應早期進行玻璃體切割,理由如下:①Terson綜合徵玻璃體積血後黃斑前膜的發生率高為16.6%~66%。②血液成分的崩解產物對視網膜有毒性作用,長久會影響視力的恢復適時行玻璃體切割可減少Terson綜合徵玻璃體積血的併發症。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曾經救治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導致的玻璃體積血患者患者為左頸內動脈分叉部動脈瘤破裂致顱內出血並雙眼玻璃體積血。經行“動脈瘤夾閉術”,患者存活,眼科診斷為“Terson綜合徵合併雙眼玻璃體積血”。左、右眼分別於發病後3個月和5個月行玻璃體切割術,術後因發現有周邊部的視網膜脫離,雙眼又分別行視網膜裂孔冷凍和鞏膜外加壓及雷射封閉治療。術後1個月檢查視力為右1.2左1.5。

預後

有人統計了32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合併玻璃體積血的患者資料,其病死率為53.6%而無玻璃體積血的患者的病死率只有19.7%。如有雙側玻璃體積血者則病死率更高。顱內出血的患者如能存活視網膜和視網膜前的出血一般能夠吸收而不遺留明顯後遺症,但也有少部分造成永久的視力損害。及早發現,必要時及時進行玻璃體手術以改善預後。

食療方法

1、水晶山楂:山楂15枚去核,冰糖適量,煮熟後加山藥粉15克,再煮片刻,每日兩次
2、紅薯粥:紅薯250克,綠豆15克,粳米50克,煮粥,分兩次服。
3、荷葉粥:荷葉一張切碎,煎湯,取出荷葉,加入粳米50克煮粥。早晚兩次服食。
4、芹菜粥:芹菜15克、木耳3克,洗淨,切碎,粳米30克,煮粥,每日兩次服食。
5、黑木耳6克,用水泡發,加入菜餚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6、.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血膽固醇作用。
7、.吃鮮山楂或用山楂泡開水,加適量蜂蜜,冷卻後當茶飲。若腦出血並發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8、生食大蒜或洋蔥10-15克可降血脂,並有增強纖維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9、腦出血病人飯後飲食醋5-10毫升,有軟化血管的作用。

飲食注意

患者不適宜吃什麼?
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內臟、肥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促進動脈硬化;
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因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並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腦出血病人不利。
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如酒、濃茶、咖啡及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此外,少吃雞湯、肉湯,對保護心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益,且需忌暴食。
患者吃什麼好?
可採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促進膽固醇排泄及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目的。
飲食中應有適當蛋白質,常吃些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類及豆製品,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飲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膽固醇的含量。飲牛奶時可將奶皮去掉。豆類含豆固醇,也有促進膽固醇排出的作用。
要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緻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和因管有保護作用。
多吃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蝦米等,碘可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