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海上巡邏機
洛克希德P-3海上巡邏機(英語:Lockheed P-3 Maritime patrol aircraft,綽號:Orion,中文:獵戶座,也譯為奧利安或海神之子)是洛克希德飛機製造公司(英語:Loughead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還未與馬丁·瑪麗埃塔合併為洛克希德·馬丁)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在洛克希德L-188伊萊克特拉支線客機的基礎上為美國海軍研製的四發渦輪螺鏇槳多用途海上巡邏機。P-3除美國以外還外銷包括阿根廷、伊朗、日本、巴基斯坦和中國(台灣)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海上巡邏機。反潛型P-3C是現役的唯一型號,於69年8月服役,最後一架P-3C於1990年4月出廠,單價約3600萬美元。P-3在美國及其同盟國軍隊中一直扮演著偵察挑釁急先鋒的角色,抵近偵察過許多其他國家的海岸線、專屬經濟區等敏感地區,引起了這些國家的不滿,並造成了很多外交事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P-3海上巡邏機 外文名: Lockheed P-3 Maritime patrol aircraft 國家: 美國
發展沿革 冷戰結束以後,美海軍的海上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 將主戰場由遠洋轉變為沿海地帶,從而對其反潛作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海軍的反潛平台由空中、水面和水下三大部分構成。空中海上巡邏與反潛作戰仍是美海軍當時的短板,1959年2月,下訂單給原生產廠商洛克希德公司,研發先進的替代機型替換日漸老舊的P-2“海王星”(Neptune)反潛機。洛克希德公司考慮研發時程與成本,把1958年12月才交機的L-188客機加以研改,取名P-3“獵戶星座”;1959年11月25日成功試飛,1962年8月完成交機加入美海軍部署,並在九月把P-2反潛機正式除役。在之後的近40餘年中,P-3成為美海軍唯一的陸基海上巡邏反潛戰飛機。 期間經過多次性能提升,諸如:1975年進行第一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航電系統。1977年進行第二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紅外線偵測系統、聲納浮標系統、掛載魚叉飛彈等。1981年進行第三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飛控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通信系統等,並於1986年由美海軍完成作戰測試評估。它有三種主要型號:P-3A,P-3B和P-3C,只有P-3C還處於現役。1990年4月,洛廠完成P-3反潛巡邏機生產契約的訂購數量,生產線正式關閉,總計產制650架,依1987財年度核算,平均每架造價為3600萬美元。另外授權日本川崎重工業產制107架,全球總共757架下線。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P-3機體為正常式布局,懸臂式下單翼,傳統鋁合金結構, 按破損安全原則設計,增壓機艙,乘員10名。動力裝置為四台艾利遜公司的T56-A-14渦槳發動機,單台功率3661千瓦,各驅動一具54H60-77四葉恆速螺鏇槳。該機在執行許多任務時經常會將一個發動機熄火,通常是一號發動機(即左外發動機),以節省燃料延長滯空時間,若是飛機重量、天氣和殘油許可的話常常兩個外發動機都會熄火。在執行遠程的國境巡邏任務飛行可能會持續超過10小時,並可能帶上更多駕駛員和組員。一號發動機是發動機熄火的主要選擇,是因為它是P-3四具發動機中唯一沒有發電機的一具,因而不需要為機上的電子儀器發電,這也消除了來自此發動機熄火的廢氣,增加在飛機左舷的主要觀測站的可見度。
航電武裝 P-3C的主要機載電子設備功能強大,有AN/APS-115機載搜尋雷達、 LTN-72慣性導航和AN/APN-227遠程導航系統、AN/ASW飛行控制系統、AN/ASQ-114通用資料計算機、AN/AYA-8資料處理設備和計算機控制顯示系統、AQS磁異探測器、ASA-64水下異常探測器、ARR-72聲納信號接收機、AN/ACQ-5數據鏈,以及ALQ-64電子對抗設備等。P-3C機腹有一個武器艙,機翼下有十個掛架,可以攜帶魚雷、深水炸彈、炸彈、水雷、火箭、AGM-84反艦飛彈等,還可以摧帶各種聲納浮標、水上浮標、照明彈和反潛聲納浮標等,有利於執行海岸偵搜、防止海岸滲透及護衛海路,人道救援等反潛、巡邏任務。
型號改進
P-3A 初期生產版,只搭載了基本的任務設備,共生產157架, 其中4架被改裝為P-3A(CS)型,搭載了AN/APG-66雷達供美國海關緝私巡邏使用;7架改裝為EP-3A,作為EP-3的驗證機,成為P-3的偵察型號;3架NP-3提供給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使用;2架改裝為科學實驗用途的RP-3A提供給美國海軍第八海洋開發中隊(VXN-8);3架改裝為VP-3A運輸型,用來執行重要人物運輸任務;12架成為訓練機TP-3A;38架改為UP-3A拆除了反潛設備成為數據中繼機;4架拆除反潛設備改為WP-3A氣象偵察機。
P-3B P-3第二種主要的改進型號,將P-3A的艾利遜T56-A-14渦槳發動機換裝為T56-A10W, 提升了動力,並具備發射AIM-9空空飛彈的能力;其中12架出口巴西空軍,改型號為P3-AM,於2012年12月3日開始交付;在P-3B的基礎上結合EP-3A的設備改進為EP-3B偵察型號,並提供給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中國台灣空軍使用,台灣空軍於1966年6月22日裝備黑蝙蝠中隊,並掛載AIM-9空空飛彈用以自衛,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被EP-3ES取代;P-3B也有1架拆除了反潛設備搭載實驗設備供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使用,型號為NP-3B。
P-3C P-3最主要的改型,在P-3B的基礎上加裝A-NEW ASW任務套件並升級中心計算機,並做了一系列細節改良,提升了武器搭載能力,可掛載MK-46/50魚雷、AGM-84E斯拉姆、AGM-84H/K斯拉姆-ER、AGM-65小牛空地飛彈、5英寸祖尼火箭彈和各種其他水雷,大大提升了獵殲反潛能力。在此後的四十餘年中P-3C經歷了Update I至UpdateRNLN等十餘次階段升級,不斷融入新興技術,使得P-3C直到當今也具備先進的作戰能力;另外在P-3C的基礎上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改進了電子偵察型號EP-3和OP-3C;並為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提供了4架分別為NP-3C、RP-3A 、 RP-3C 、RP-3D試驗機改型。
P-3D P-3的特種用途改型機,在P-3C的基礎上改進; 其中包括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UP-3D教練訓練機;進一步強化磁異常探測器(MAD)能力的RP-3D搜尋機;兩架改裝為氣象偵察機的WP-3D,配屬第53“颶風獵人”氣象偵察中隊(53d Weather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EP-3 EP-3“牡羊座”(Aries)是P-3的電子戰/信號情報收集改型, 在P-3的A/B/C三個改型中都有EP-3的型號,1969年首架EP-3加入美空中偵察第一中隊服役,隨後於1974年全面替換了EC-121電子戰機。每個美海軍電子戰中隊都擁有9架EP-3飛機,及250名編制內的作戰人員。每個電子戰中隊均會在海外基地,如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區進行六個月的駐防執勤,通常駐防結束後會在本土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任務是通信情報採集,分析和通譯。EP-3能完成多種偵察監視任務,尤其在監聽敵方無線電通信方面作用很大。EP-3通常在敵國的領空之外飛行,收集敵國國土上各種無線電設備發射出的電子信號,如廣播、無線電台、電報、對講機、手機等等。
基本數據 基本規格(以P-3C為標準) 機長 35.6米 翼展 30.4米 機高 11.8米 翼面積 120.8平方米 空重 35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644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61400千克 動力 4×艾里遜T56 -A-14 渦輪螺鏇槳/4600馬力台 台螺鏇槳直徑 4.11米 有效載荷 26400千克
飛行性能 最高航速 750公里/小時 巡航航速 610公里/小時 一般航程 4400公里 轉場航程 8944公里 作戰半徑 2490公里 自持力 16小時 實用升限 8625米 爬升率 16米/秒 翼負荷 53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136馬力/磅
外銷國家 阿根廷 :6架P-3B服役於阿根廷海軍航空兵;澳大利亞 :18架AP-3C、1架P-3C服役於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巴西 :12架P-3AM服役於巴西空軍;智利 :4架P-3A服役於智利海軍;加拿大 :18架CP-140“極光”(P-3C的加拿大版本)、3架CP-140A服役於加拿大皇家海軍;德國 :8架P-3C服役於德國海軍;希臘 :6架P-3B服役於希臘海軍;伊朗 :5架P-3F服役於伊朗空軍;日本 :93架P-3C、5架EP-3、5架OP-3C、1架UP-3C,3架UP-3D服役於日本海上自衛隊,其中大部分為洛克希德·馬丁授權川崎重工業生產;荷蘭 :8架P-3C服役於荷蘭皇家海軍;紐西蘭 :6架P-3K2(P-3B外銷升級版)服役於紐西蘭皇家海軍;挪威 :4架P-3C、2架P-3N(P-3B的挪威升級版)服役於挪威皇家海軍;巴基斯坦 :4架P-3C服役於巴基斯坦海軍航空兵;葡萄牙 :6架P-3BS服役於葡萄牙空軍,後被5架P-3C取代;韓國 :8架P-3C、8架P-3CKS(大韓航空升級版P-3C)服役於韓國海軍;西班牙 :2架P-3A,4架P-3M(P-3B的西班牙升級版)服役於西班牙空軍;中國 :3架P-3AS、2架EP-3B服役於中國台灣省空軍,2010年開始被12架P-3C取代;泰國 :2架P-3T(P-3B的泰國版本)服役於泰國皇家海軍;
服役事件
巴倫支海上手術刀 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的P-3B的602號機, 在巴倫支海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時,遭遇蘇聯空軍第10防空軍第941飛行團的一架戰鬥機攔截,即當時新銳服役的蘇-27戰鬥機,蘇-27三次逼近P-3B,第三次逼近P-3B時,從P-3B的右翼下方高速掠過,用垂直尾翼在P-3B的右側的一號發動機上,像手術刀一般劃開了一個大口子,造成右外發動機當即宕機,P-3B險些墜毀,而蘇聯戰機則因垂尾損壞很快返航。
中美南海撞機事件 2001年4月1日,美國EP-3偵察機 在中國海南島附近海域上空偵查,中國海軍航空兵派出2架殲-8II戰鬥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僚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與美軍飛機發生碰撞,中國戰鬥機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中國確認犧牲。而美國軍機則未經允許迫降海南島陵水機場。中國指責美國偵察機故意撞向殲-8戰鬥機,並且在沒有通知和許可的情況下降落於中國領土;而美國則說,EP-3是被失控的殲-8戰鬥機所撞擊,並且被中國的另一架殲-8帶到飛機場。中美雙方就事件責任僵持不下,更演變成為了一場外交危機。經過政治角力,事件最終以美國發表一段含糊其辭的“道歉”,中國釋放人員、交還飛機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