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制同居,便是指男女戀人在未婚同居期間平攤居家費用。有網站針對同居的生活費問題做了項“非權威”網友調查,結果是:贊成“AA制”的占46.8%。同居雙方平均攤分房租、水電、一伙食、電話等公共費用,個人花費自理。
網路調查
同居不能像真正夫妻那樣一起買房子、生兒育女,共同安排家庭收支,誰來為生活埋單,誰該付出多一點,往往成為爭吵的理由。戀愛的時候,男人可能理所當然地為女友包攬下一切的費用,但到了同居的時候,有些男人反而會在錢上“留一手”就是私房錢;天生有些斤斤計較的女人,不願承擔更多的非婚生活的開銷。這種情況下,浪漫的同居,遇上了活生生的金錢考驗,人們對於物慾的要求可能就難以浪漫起來了。有網站針對同居的生活費問題做了項“非權威”網友調查,結果是:贊成“AA制”的占46.8%;“誰掙得多誰多付”的31.4%;“誰掙得多誰全付”的10.2%;“絕對男方付”的5.7%;“絕對女方付”的0.3%;另有5.6%的被訪網友態度是“無所謂”。
同居開支
同居生活千姿百態,為同居生活埋單的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目前流行的大概有下面幾種:
AA制:同居雙方平均分攤房租、水電、一伙食等公共費用,個人花費自理,有時甚至連互送的禮物也是基本等值的。一般情況下,男女雙方有固定收入,女方追求自尊獨立。
男方埋單:女人不分攤任何的生活費,男人包攬一切生活所需。有些是女人完全依附男人,此種同居幾乎就是包養了。還有一些是男人只負責公共費用,女人的個人花銷自負。
女方埋單:和男人埋單相反,不管是哪種情況,總難免落個“吃軟飯”的名聲。
誰掙得多就誰埋單:所有的公共費用由掙得多的一方支付,另一方分文不出。就像是高薪的接濟貧民,在這裡實現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大同”。
按收入比例埋單:同居生活費按兩人收入的比例共同承擔,多掙的多出,少掙的少出。但AA制支持者對這種方式嗤之以鼻,他們認為掙得多與同居的經濟責任毫不相干,在同居生活中享受到同樣的的權利,那義務也該是相等的。如果依據收入高低買單,就像兩人做了同樣的活卻按身材大小發工資一樣,是不合理的。
評論
“公平”的AA制不是萬能對於想要結婚的男女來說,公平只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桿秤不同罷了。同居就像是買新車之前的試車一樣,AA制固然能夠免除“試駕”過程中的大障礙,但相處在一起時,需要用錢的地方千奇百怪,真的處處要求“公平合理”,實際可能反而會增加麻煩。AA制是目前同居男女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同居買單方式,但是如果兩人中一方收入高很多,那多半會相應承擔較多開支。力挺AA制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即便有著血緣關係的兩個人,錢財上也需要一清二楚才能更好相處,更何況萍聚時代的一雙普通男女”。女人尋求獨立自主是另一大原因:“現在女人自立、自尊、自重、自愛,分攤應該承擔的部分生活費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事教師行業的胡小姐就在同居生活費的問題上顯得獨立自主,她說:“其實男女雙方分攤生活費,是培養承擔生活的義務和責任,早就該承擔應盡的了。這個年代要是再談應該男人養家的老觀念就太不合時宜了,更何況只是同居,還不是結婚呢。”
應慎重
相愛的人可以同吃一根冰棍,同穿一件衣服,卻不能同花哪怕1元人民幣。分毫必爭的架勢,與菜市場上的稱斤論兩無異。也許有人會說,門關上之後,沒有人知道房間裡發生了什麼。小男人也好,大女人也罷,反正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男女雙方簽字畫押,各得其所,AA制同居一樣萬事大吉。也許,不過前提是每天祈禱生活永遠四平八穩、無風無浪,否則,愛人之間的輜銖必較,會是最難堪、最崩潰的一種交易。
《世界時裝之苑-ELLE》里刊載過一段故事:有一對情侶朋友,是名副其實的AA制同居關係。房子車子費用均攤,日常開支一人一半。一段時間後,女人懷孕了,因暫時不打算結婚,就去做了人流。因為請假誤工,她當月薪水被扣掉大半,交納了生活費後所剩無幾。女人便希望男人把手術費付了,男人卻說:“我可以把錢借給你,等你下個月發了工資再還我!”女人悲憤地質問:“懷孕是兩個人的事,我能承擔肉體上的苦痛,你為什麼不能承擔金錢上的付出?”男人振振有辭:“這是生理特徵決定的,與我無關。”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古人的《我依詞》很樸素,卻藏有一份情深的浪漫。相愛的彼此,原本就是這樣緊密黏合在一起,而AA制的宗旨卻是“分開”,不僅要分,還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天真的愛人變成了市儈的商人。這樣的愛,還是愛嗎?
印度諺語說:用心真誠地去愛,那樣你也許會受傷,但那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全力以赴、不設心防,這是愛情原本的模樣。精打細算、明哲保身、時刻準備全身而退,可能令你損失甚微,不過,你的人生卻也遺憾多多。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彼此,我們最終收穫的也將是真心。
80後衍生的十大流行文化
隨著韓寒等的“80後”的文化人物興起,才引起輿論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80後”本身並不太願意以出生的年代被區別看待,他們中許多人並不太喜歡被人這樣籠統地稱呼或形容;但另外一部分80年代出生的人,卻十分願意以“80後”自居,他們認為自己跟80年之前出生的人不太一樣,更符合“潮流”,更“叛逆”和富有“個性”,更有思想,也善於接受新事物,他們喜歡跟同樣年代的人交往,甚至把同齡人視為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