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818年,唐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元和十三年
歷史大事
孔惟晊襲封文宣公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正月五日,詔以文宣公孔丘三十八代孫孔惟晊襲封文宣公。
李師道奏請納質獻地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正月,淄青(今山東東平東北)節度使李師道得知朝廷官軍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憂懼不知所措。判官李公度等勸其向朝廷送交質子,貢獻土地以贖割據之罪。師道聽從其言,遣人奉表上報朝廷,請以其長於入朝為質,並獻沂(今山東臨沂)、密(今山東諸城)、海(今江蘇連雲港西)三州。憲宗準奏,廿一日,遣左常侍李遜至鄆州宣慰。
命六軍修麟德殿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正月,憲宗命左右羽林、龍武、神武六軍修麟德殿。右龍武統軍張奉國、大將軍李文悅以為淮西叛亂剛剛平定,不宜營繕太多。二人轉請宰相,欲勸阻憲宗。宰相裴度因上奏言及此事,憲宗大怒。二月十三日,貶張奉國為鴻臚卿。十八日,貶李文悅為右武衛大將軍,兼威遠營使。於是疏浚龍首池,建承暉殿,大興土木。
渤海宣王大仁秀立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二月,渤海簡王大明忠卒,其叔父大仁秀立為國王,改元建興。遣使來唐告喪。五月十八日,以大仁秀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冊封為渤海國王。
程權舉族入朝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朝廷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後,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節度使程權內心不安,以為父子世襲橫海節度使,與河朔三鎮割據無異。十三年二月,程權遣使上奏,請舉族入京,歸順朝廷,由朝廷另任命節度使。憲宗準奏。橫海將士習於割據自擅,不願程權離任。掌書記林蘊對將士曉明利害,權方得出境。三月,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橫海軍節度使。六月,以程權為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使。
王承宗納質獻地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朝廷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後,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自以割據跋扈,憂懼不安。平民柏耆求見韓愈,願帶宰相裴度書信前往成德,勸說王承宗歸順朝廷。韓愈代裴度寫信遣柏耆前往成德。王承宗見裴度信後愈懼,請求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使田弘正上奏朝廷赦己之罪,願以二子入朝為質,獻德(今山東陵縣)、棣(今山東惠民東)二州,向朝廷上供租稅,並由朝廷任命官吏。憲宗準奏。十三年四月一日,魏博遣使送王承宗二子王知感、王知信以及德、棣二州圖印至長安。廿七日,憲宗詔復王承宗官爵。
譚忠勸劉總歸順朝廷
幽州自安史之亂後割據。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四月,大將譚忠勸節度使劉總歸順朝廷。他認為,自元和(806)以來,西川劉辟、浙西(今江蘇鎮江)李錡、魏博田季安、澤潞(今山西長治)盧從史、淮西吳元濟皆憑險割據,以為根深蒂固,朝廷無力制裁,然最終皆被削平,身死家亡。當今天子養兵蓄銳,必欲平定天下。成德王承宗懼加兵征討,已歸順朝廷,獻德、棣二州二城。幽州何去何從,當速為決策。劉總認為譚忠言之有理,遂專意歸順朝廷。
許孟容卒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四月九日,前東都留守許孟容卒。許孟容,字公范,京兆長安人。少以文詞知名,舉進土甲科,授秘書省校書郎。歷藩鎮幕僚,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刺史。貞元十四年(798),遷給事中,以直諫聞名。元和初,遷吏部侍郎、尚書右丞。四年,拜京兆尹,彈壓神策軍不法將吏,豪右斂跡。改兵部侍郎,權知禮部貢舉,拜吏部侍郎。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孟容至中書泣言國恥,建議起裴度為相,捕賊伐叛。後出使宣慰淮西行營諸軍,拜東都留守。卒年七十六歲。
賜六軍辟仗使印
自安史亂後,置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六軍辟仗使,以宦官充任,職責如同藩鎮監軍,但無印。元和十三年(八一八)二月,右龍武統軍張奉國、大將軍李文悅諫阻憲宗修麟德殿被貶。四月十五日,詔賜六軍辟仗使印兩枚,使其監察禁軍六軍軍政,掌軍權。
憲宗平定淄青
淄青鎮(今山東東平西北)自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李正己為節度使時割據,轄十二州之地,在割據藩鎮中,面積最大。節度使兼海陸運使、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有魚鹽之饒,兵強馬壯,實力雄厚,屢與河朔藩鎮連兵,反叛朝廷。憲宗元和九年(八一四),官軍征討淮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出兵聲援淮西,派刺客暗殺宰相武元衡,燒河陰(今鄭州西北)轉運院倉儲,還密謀在東都製造流血事件,後被留守呂元膺發現撲滅。十二年十月,淮西平定,李師道憂懼朝廷加兵征討,上奏表示願以其子入朝為質,並奉獻三州土地。憲宗準奏。但不久李師道反悔,憲宗遂發武寧(今江蘇徐州)、陳許(今河南許昌)、魏博(今河北大名)等五道兵討伐。師道信用左右奴婢,疑忌部將,內部不和。因而諸道兵馬屢戰屢捷。十三年十二月,武寧節度使李愬攻克淄青戰略要地金鄉(今屬山東)。次年正月,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大敗師道大將劉悟於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師道兵勢日衰,疑忌大將劉悟,密派使者殺悟,奪其兵權。悟反殺師道使者,密與田弘正通謀,歸順朝廷。二月八日,劉悟率軍夜襲鄆州,殺李師道及其黨羽二十餘家,淄青遂定。憲宗分淄青為三道,分兵鎮守。淄青割據近六十年,至此歸朝。
罷諸道所兼支度、營田使
自開元(七一三至七四一)以來,諸道節度使皆兼支度、營田二使,總攬一道軍政、財政,以致地方權力極度膨脹。元和中,憲宗相繼發兵平定淮西諸鎮叛亂,十三年(八一八)七月廿七日,詔罷諸道節度使所兼支度、營田二使,以削減節度使職權。
於由卒
於由,字允元,河南(今洛陽)人。以父蔭入仕,歷華陰尉、長安縣令。出任湖州刺史,疏浚西湖,灌田三千頃。改蘇州刺史,廢管內淫祠,有政績。遷陝虢(今河南三門峽西)觀察使。貞元十四年(七九八),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十六年,奉詔出兵討淮西吳少誠,遂乘機廣募士卒,修造軍器,聚斂財賦,恣意誅殺,割據自專。元和(八0六至八二0)初,憲宗伐叛,由懼而入朝。八年,賄賂宦官梁守謙等,謀求出鎮,事發,改授太子賓客,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八月憂死。
皇甫鎛、程異拜相
淮西吳元濟叛亂平定後,憲宗日漸驕侈,屢興土木。戶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鎛、鹽鐵轉運使程異揣摸憲宗心意,阿諛奉迎,多次以節餘錢物為名,進奉皇帝揮霍,頗得寵愛。皇甫鎛又以厚禮行賄宦官吐突承璀,與之相互勾結。元和十三年(八一八)九月廿三日,皇甫鎛、程異並拜為宰相,仍兼任判度支、鹽鐵轉運使。制書下達後,朝野震驚。宰相裴度等認為,皇甫鎛、程異不過專掌錢穀官吏,奸佞小人,天下聞名,若一旦置於相位,恐為天下所笑。憲宗不聽。裴度恥與小人為伍,因上表請求自退。憲宗以裴度為朋黨,不予理睬。
五坊使楊朝汶賜死
宦官楊朝汶為五坊使,放貸五坊官錢,五坊小兒隨意捕捉百姓,百姓轉相誣告,遂捕近千人。百般拷問,收取利息。御史中丞蕭俛聞訊彈劾,裴度等亦以此事上奏。憲宗袒護宦官,認為此等小事,“朕自處之”;對淄青用兵之事,急待商議。裴度認為,用兵事小,朝廷憂患不過山東之地;而五坊使暴橫,恐亂京畿。憲宗無奈,退朝後面召楊朝汶,罵曰:“以汝之故,令吾羞見宰相!”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賜朝汶死,釋放所捕百姓。
靈武奏破吐善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吐蕃出兵侵掠河曲(今寧夏、內蒙黃河沿岸)。十二日,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奏稱,擊破吐蕃二萬人於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十一月,攻破吐蕃長樂州(今寧夏銀川西))外城,焚房屋器械。
衛次公卒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十三日,前淮南(今江蘇揚州)節度使衛次公卒。衛次公,字從周,河東(今山西太原南)人。舉進士,補崇文館校書郎,改渭南(今陝西)尉。後入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幕府。貞元八年(七九二),征為左補闕,兼翰林學士。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卒,參與擁立順宗,以本官知制誥,兼禮部貢舉,拜中書舍人。元和初(八0六至八二0),鄭絪罷相,次公黜為太子賓客,改尚書右丞。六年,出任陝虢(今河南陝縣)都防禦觀察處置使,奏蠲累年所欠賦稅三百萬貫,為時所稱,入朝為兵部侍郎。時憲宗用兵淮西,以次公屢請罷兵,出鎮淮南。卒年六十六歲。
郝玼收復原州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十四日,平涼(今屬甘肅)鎮遏兵馬使郝玼大破吐蕃二萬餘眾,收復原州(今寧夏固原)城,俘獲羊馬不計其數。
柳泌權知台州刺史
憲宗晚年喜好神仙,詔天下徵求方士。宗正卿李道古欲獻媚求寵,經宰相皇甫鎛推薦山人柳泌,稱其能煉製長生藥。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廿四日,詔柳泌住興唐觀煉藥。柳泌言於憲宗,稱天台山(今屬浙江)系神仙所居之地,多有靈草,如為該地長吏,即可採集。憲宗信其言,十一月七日,以柳泌權知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諫官紛紛上言,以為自古君王好方士,但未有使其為官治民之先例。憲宗聲言:以一州民力使朕長生,臣下又何所惜!群臣皆不敢再言。
河陽兵赴鎮橫海中道潰歸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一月廿三日,以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烏重胤為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節度使。重胤以河陽精兵三千赴橫海,河陽兵不願離鄉,途中潰歸,但未敢回城,屯駐城北,欲將大掠。時令孤楚赴任河陽為節度使,單騎出城,慰問士卒,率將士返還河陽,遂免不測。
憲宗遣使迎佛骨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一月,功德使上奏,言鳳翔法門寺塔有佛指骨,相傳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安。來年應開,請遣使迎奉。十二月一日,憲宗遣宦官率僧侶數人赴鳳翔迎佛骨。
寬宥李師道將士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諸道官兵討伐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李師道。十二月廿九日,魏博(今河北大名)、義成(今河南滑縣)兩軍送所擒獲淄青將士四十七人,憲宗命送兩軍陣前效力,並下令:李師道將士父母若有願回故土者,皆優給資裝放回;朕所欲誅者,唯李師道一人。淄青軍中聞訊,降者相繼。
李愬金鄉大捷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二月,武寧(今江蘇徐州)節度使李愬率軍討伐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李師道,雙方交戰十一次,訴軍皆勝。六日夜,李愬攻克金鄉(今山東),破敵軍二萬人。次年正月十三日,乘勝攻拔魚台(今山東)。李師道性情儒弱,聞兵敗即憂懼成疾,其左右遂蒙蔽不以實情上報。金鄉系淄青戰略要地,官軍攻取後,師道至死竟不知。
程異奏罷諸道茶鹽店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鹽錢使程異奏稱,諸道自用兵征討淮西,因軍費不足,奏請置茶、鹽店徵稅。按今年正月一日朝廷赦文,罷兵之後,即當禁斷。但諸道尚未執行,繼續收稅,實為重斂。請按赦文停罷諸道所置茶、鹽店。憲宗準奏,詔諸道據赦文執行。
袁滋卒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六月十三日,湖南觀察使袁滋卒。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今河南確山)人。少依元結讀書,歷藩鎮幕府,貞元(七八五至八0四)中入朝,為侍御史。十年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持節出使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以功進諫議大夫,遷尚書右丞,出為華州刺史,招集流民,為政清簡。永貞元年(八0五),拜同平章事。元和元年(八0六),劉辟叛亂,出任西川節度使,畏懼不進,貶逐外州。歷義成(今河南滑縣)、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節度使。十一年,接替高霞寓為唐隨鄧(今河南泌陽)節度使,與吳元濟通和,貶撫州(今眉江西)刺史。十年遷鎮湖南。卒年七十歲。撰有《雲南記》,已佚。
權德輿卒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八月廿七日,前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節度使權德輿卒。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張家川西)人,少有詩名,十五歲時以文數百篇編為《童蒙集》十卷。始以河南幕府入仕,貞元(七八五至八0四)初,德宗聞其名,召為太常博士,轉左補闕。十年,遷起居舍人、兼知制誥,歷中書舍人。十七年,以本官知禮部貢舉,拜禮部侍郎,掌貢舉三年,號為得人。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五年冬,以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無所作為,罷守本官,改刑部尚書,修《長行敕》三十卷。十一年,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年六十歲。有《權載之文集》五十卷傳世。
鄭餘慶詳定《格後敕》
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八月,鳳翔節度使鄭餘慶等詳定《格後敕》三十卷,右司郎中崔郾等六人參與修訂。是年,刑部郎中許孟容、蔣義等奉詔刪定,刑部侍郎劉伯芻等考定,仍為三十卷。
通鑑記載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三年(戊戌,公元八一八年)
春,正月,乙酉朔,赦天下。
初,李師道謀逆命,判官高沐與同僚郭日戶、李公度屢諫之。判官李文會、孔目官林英素為師道所親信,涕泣言於師道曰:“文會等盡誠為尚書憂家事,反為高沐等所疾,尚書奈何不憂十二州之土地,以成沐等之功名乎!”師道由是疏沐等,出沐知萊州。會林英入奏事,令進奏吏密申師道云:“沐潛輸款於朝廷。”文會從而構之,師道殺沐,並囚郭日戶,凡軍中勸師道效順者,文會皆指為高沐之黨而囚之。及淮西平,師道憂懼,不知所為。李公度及牙將李英曇因其懼而說之,使納質獻地以自贖。師道從之,遣使奉表,請使長子入侍,並獻沂、密、海三州。上許之。乙巳,遣左常侍李遜詣鄆州宣慰。
上命六軍修麟德殿。右龍武統軍張奉國、大將軍李文悅以外寇初平,營繕太多,白宰相,冀有論諫。裴度因奏事言之。上怒,二月,丁卯,以奉國為鴻臚卿,壬申,以文悅為右武衛大將軍,充威遠營使。於是浚龍首池,起承暉殿,土木浸興矣。
李愬奏請判官、大將以下官凡百五十員,上不悅,謂裴度曰:“李愬誠有奇功,然奏請過多。使如李晟、渾瑊,又何如哉!”遂留中不下。
李鄘固辭相位,戊戌,以鄘為戶部尚書。以御史大夫李夷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初,渤海僖王言義卒,弟簡王明忠立,改元太始;一歲卒,從父仁秀立,改元建興。乙巳,遣使來告喪。
橫海節度使程權自以世襲滄景,與河朔三鎮無殊,內不自安。己酉,遣使上表,請舉族入朝,許之。橫海將士樂自擅,不聽權去,掌書記林蘊諭以禍福,權乃得出。詔以蘊為禮部員外郎。
裴度之在淮西也,布衣柏耆以策乾韓愈曰:“吳元濟既就擒,王承宗破膽矣,願得奉丞相書往說之,可不煩兵而服。”愈白度,為書遣之。承宗懼,求哀于田弘正,請以二子為質,及獻德、棣二州,輸租稅,請官史。弘正為之奏請,上初不許;弘正上表相繼,上重違弘正意,乃許之。夏,四月,甲寅朔,魏博遣使送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圖印至京師。幽州大將譚忠說劉總曰:“自元和以來,劉辟、李錡、田季安、盧從史、吳元濟,阻兵憑險,自以為深根固蒂,天下莫能危也。然顧盼之間,身死家覆,皆不自知,此非人力所能及,殆天誅也。況今天子神聖威武,苦身焦思,縮衣節食,以養戰士,此志豈須臾忘天下哉!今國兵駸駸北來,趙人已獻城十二,忠深為公憂之。”總泣且拜曰:“聞先生言,吾心定矣。”遂專意歸朝廷。
戊辰,內出廢印二紐,賜左、右三軍辟仗使。舊制,以宦官為六軍辟仗使,如方鎮之監軍,無印。及張奉國等得罪,至是始賜印,得糾繩軍政,事任專達矣。
庚辰,詔洗雪王承宗及成德將士,復其官爵。
李師道暗弱,軍府大事,獨與妻魏氏、奴胡惟堪、楊自溫、婢蒲氏、袁氏及孔目官王再升謀之,大將及幕僚莫得預焉。魏氏不欲其子入質,與蒲氏、袁氏言於師道曰:“自先司徒以來,有此十二州,奈何無故割而獻之!今計境內之兵不下數十萬,不獻三州,不過以兵相加。若力戰不勝,獻之未晚。”師道乃大悔,欲殺李公度,幕僚賈直言謂其用事奴曰:“今大禍將至,豈非高沐冤氣所為!若又殺公度,軍府其危哉!”乃囚之。遷李英曇於萊州,未至,縊殺之。李遜至鄆州,師逆大陣兵迎之,遜盛氣正色,為陳禍福,責其決語,欲白天子。師道退,與其黨謀之,皆曰:“弟許之,他日正煩一表解紛耳。”師道乃謝曰:“向以父子之私,且迫於將士之情,故遷延未遣。今重煩朝使,豈敢復有二三!”遜察師道非實誠,歸,言於上曰:“師道頑愚反覆,恐必須用兵。”既而師道表言軍情,不聽納質割地,上怒,決意討之。賈直言冒刃諫師道者二:輿櫬諫者一,又畫縛載檻車妻子繫纍者以獻。師道怒,囚之。
五月,丙申,以忠武節度使李光顏為義成節度使,謀討師道也。以淮西節度使馬總為忠武節度使,陳、許、溵、蔡州觀察使。以申州隸鄂岳,光州隸淮南。
辛丑,以知勃海國務大仁秀為勃海王。
以河陽都知兵馬使曹華為棣州刺史,詔以河陽兵二千送至滳河。會縣為平盧兵所陷,華擊卻之,殺二千餘人,復其縣以聞。詔加橫海節度副使。
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丁丑,復以烏重胤領懷州刺史,鎮河陽。
秋,七月,癸未朔,徙李愬為武寧節度使。乙酉,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以宣歙觀察使王遂為供軍使。遂,方慶之孫也。
上方委裴度以用兵,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夷簡自謂才不及度,求出鎮。辛丑,以夷簡同平章事,充淮南節度使。
八月,壬子朔,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涯罷為兵部侍郎。
吳元濟既平,韓弘懼;九月,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
淮西既平,上浸驕侈。戶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鎛、衛尉卿、鹽鐵轉運使程異曉其意,數進羨餘以供其費,由是有寵。鎛又厚賂結吐突承璀。甲辰,鎛以本官、異以工部侍郎並同平章事,判使如故。制下,朝野駭愕,至於市井負販者亦嗤之。裴度、崔群極陳其不可,上不聽。度恥與小人同列,表求自退。不許。度復上疏,以為:“鎛、異皆錢穀吏,佞巧小人,陛下一旦置之相位,中外無不駭笑。況鎛在度支,專以豐取刻與為務,凡中外仰給度支之人無不思食其肉。比者裁損淮西糧料,軍士怨怒。會臣至行營曉諭慰勉,僅無潰亂。今舊將舊兵悉向淄青,聞鎛入相,必盡驚憂,知無可訴之地矣。程異雖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處煩劇,不宜為相。至如鎛,資性狡詐,天下共知,唯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臣若不退,天下謂臣不知廉恥;臣若不言,天下謂臣有負恩寵。今退既不許,言又不聽,臣如烈火燒心,眾鏑叢體。所可惜者,淮西盪定,河北底寧,承宗斂手削地,韓弘輿疾討賊,豈朝廷之力能制其命哉?直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耳。陛下建昇平之業,十已八九,何忍還自墮壞,使四方解體乎?”上以度為朋黨,不之省。
鎛自知不為眾所與,益為巧諂以自固,奏減內外官俸以助國用。給事中崔植封還敕書,極論之,乃止。植,祐甫之弟子也。
時內出積年繒帛付度支令賣,鎛悉以高價買之,以給邊軍。其繒帛朽敗,隨手破裂,邊軍聚而焚之。度因奏事言之,鎛於上前引其足曰:“此靴亦內庫所出,臣以錢二千買之,堅完可久服。度言不可信。”上以為然。由是鎛益無所憚。程異亦自知不合眾心,能廉謹謙遜,為相月餘,不敢知印秉筆,故終免於禍。
五坊使楊朝汶妄捕系人,迫以考捶,責其息錢,遂轉相誣引,所系近千人。中丞蕭俛劾奏其狀,裴度、崔群亦以為言。上曰:“姑與卿論用兵事,此小事朕自處之。”度曰:“用兵事小,所憂不過山東耳。五坊使暴橫,恐亂輦轂。”上不悅,退,召朝汶責之曰:“以汝故,令吾羞見宰相!”冬,十月,賜朝汶死,盡釋系者。
上晚節好神仙,詔天下求方士。宗正卿李道古先為鄂岳觀察使,以貪暴聞,恐終獲罪,思所以自媚於上,乃因皇甫鎛薦山人柳泌,雲能合長生藥。甲戌,詔泌居興唐觀煉藥。
十一月,辛巳朔,鹽州奏吐蕃寇河曲、夏州。靈武奏破吐蕃長樂州,克其外城。
柳泌言於上曰:“天台山神仙所聚,多靈草,臣雖知之,力不能致,誠得為彼長吏,庶幾可求。”上信之。丁亥,以泌權知台州刺史,仍賜服金紫。諫官爭論奏,以為:“人主喜方士,未有使之臨民賦政者。”上曰:“煩一州之力而能為人主致長生,臣子亦何愛焉!”由是群臣莫敢言。
甲午,鹽州奏吐蕃引去。
壬寅,以河陽節度使烏重胤為橫海節度使。丁未,以華州刺史令狐楚為河陽節度使。重胤以河陽精兵三千赴鎮,河陽兵不樂去鄉里,中道潰歸,又不敢入城,屯於城北,將大掠。令狐楚適至,單騎出,慰撫之,與俱歸。
先是,田弘正請自黎陽渡河,會義成節度使李光顏討李師道,裴度曰:“魏博軍既渡河,不可復退,立須進擊,方有成功。既至滑州,即仰給度支,徒有供餉之勞,更生觀望之勢。又或與李光顏互相疑阻,益致遷延。與其渡河而不進,不若養威於河北。宜且使之秣馬厲兵,俟霜降水落,自楊劉渡河,直指鄆州,得至陽穀置營,則兵勢自盛,賊眾搖心矣。”上從之。是月,弘正將魏博全師自楊劉渡河,距鄆州四十里築壘。賊中大震。
功德使上言:“鳳翔法門寺塔有佛指骨,相傳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安。來年應開,請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帥僧眾迎之。
戊辰,以春州司戶董重質為試太子詹事,委武寧軍驅使,李愬請之也。戊寅,魏博、義成軍送所獲李師道都知兵馬使夏侯澄等四十七人,上皆釋弗誅,各付所獲行營驅使,曰:“若有父母欲歸者,優給遣之。朕所誅者,師道而已。”於是賊中聞之,降者相繼。初,李文會與兄元規皆在李師古幕下。師古薨,師道立,元規辭去,文會屬師道親黨請留。元規將行,謂文會曰:“我去,身退而安全;汝留,必驟貴而受禍。”及官軍四臨,平盧兵勢日蹙,將士喧然,皆曰:“高沐、郭日戶、李存為司空忠謀,李文會奸佞,殺沐,囚日戶、存,以致此禍。”師道不得已,出文會攝登州刺史,召日戶、存還幕府。
上常語宰相:“人臣當力為善,何乃好立朋黨!朕甚惡之。”裴度對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勢必相合。君子為徒,謂之同德;小人為徒,謂之朋黨;外雖相似,內實懸殊,在聖主辯其所為邪正耳。”
武寧節度使李愬與平盧兵十一戰,皆捷。己卯晦,進攻金鄉,克之。李師道性懦怯,自官軍致討,聞小敗及失城邑,輒憂悸成疾,由是左右皆蔽匿,不以實告。金鄉,兗州之要地,既失之,其刺史遣驛騎告急,左右不為通,師道至死竟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