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實施“1610”工程為主線,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功能。

201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 2010年1月18日在濟南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濟南市市長 張建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困難、各項任務最繁重的一年。在中共濟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擴內需、促消費、保增長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和考驗,科學務實,積極作為,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全運”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市完成生產總值3350億元,增長12%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0.2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5.4億元,增長20.3%。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保增長取得積極成效。及時出台實施3600億元投資計畫、八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及促進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展“項目推進年”和幫扶企業活動,全市經濟逐季回升向好。堅持把擴內需作為著力點,爭取中央新增投資項目200個、資金4.7億元,省調控資金24.1億元,其中前三批178個項目實現開工率、資金配套率和問題整改率“三個百分之百”。“項目推進年”23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579億元。工業投入完成541.8億元,增長24.8%,吉利轎車、青年商務車等一批項目投產見效。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占全部投資的3.7%、8.8%、42.4%、26%。努力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5億元,增長19%。大力培育旅遊、汽車等消費熱點,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啟動67個棚戶區片區改造,建設安置房210萬平方米,新建農村住房6.4萬戶,改造危房1.1萬戶。商品房銷售面積439.8萬平方米,增長18.5%。家電下鄉銷售收入增長3.2倍。努力穩定外需市場,實現進出口總額55億美元,其中出口30億美元,降幅逐步收窄。實際到賬外資9.7億美元,增長12.1%。應對金融危機措施迅速到位,有力促進了經濟穩定回升。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三次產業比例由5.8:44.1:50.1調整為5.5:43.5:51。農業、建築業、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85億元、220億元、1154億元和1710億元,增長5%、17.4%、11.2%和13%。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2.5%,提高1.5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9.6%,軟體、旅遊、會展、物流等產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3.6%、22.1%、26.4%、13.7%,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3.7%。引進浙商銀行等9家金融機構,全市金融機構達到156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市域上市公司、股票總數分別為26家和28隻,數量居全省之首。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餘額分別為6422.7億元和6200.6億元,增長25.2%和27.9%。高新技術企業達20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9.5%,提高2個百分點。高新區和8個省級開發區工業產值占全市比重達31.2%,成為新的增長點。“數字泉城”建設取得突破,部、省、市共建中國軟體名城試點正式啟動,信息化惠民、強政、興業重點工程加快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30項,國家級、省級、市級創新型企業分別達到2家、8家、50家。企業技術中心18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2家,分別增加23家和31家,中國重汽集團獲準組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達7家,占全省的30%。制定《濟南市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繼續居全省首位,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48件。電網建設加快推進,電力輸入能力提高55%。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成為全國首批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城市,淘汰立窯水泥熟料產能89萬噸,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進一步下降。
(三)城市功能形象全面提升。抓住籌辦第十一屆全運會的歷史機遇,全面提升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施迎全運80項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和90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成以“東荷西柳”為代表的奧體中心等一批全運場館工程,東部新區初具規模。加快以西客站片區為中心的西部新城建設,西部地區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著力打造泉城特色標誌區,大明湖擴建改造及護城河西線通航工程完成。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二環東路高架路、奧體中路、經十西路等一批重點道路建成通車,舜耕路南段、順河西街、玉函路等市區主要道路整修改造相繼竣工。堅持公交優先戰略,新增公車415部,其中新能源環保車100部,開通6條大運量快速公交線路,成為國內第一個形成快速公交網路的城市。小清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及工商河、東濼河等市區河道治理竣工,城市防汛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擴大水、電、氣、暖管網覆蓋面,城市燃氣氣化率、集中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97.8%、49%,提高0.2個、3個百分點。加強燕翅山等地質災害治理,完成58座破損山體整治,新增城市綠地608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6.4%,提高0.8個百分點。機掃保潔率達62%,提高7個百分點。垃圾日處理能力由2600噸提高到2900噸,污水處理率達85%以上。實施重點廢氣污染源限期治理工程和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市區空氣品質逐步改善。持續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有效化解一大批城市管理難點問題,綠化、美化、淨化、亮化成效顯著,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成功舉辦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23個國家、86個城市參展,建成108個展園,創造了參展城市、展園數量歷屆之最。
(四)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全年糧食總產289.5萬噸,連續7年實現豐收。都市型、城郊型農業初具規模,集中打造章丘大蔥、商河瓦西冬瓜等15個特色品牌基地和月亮灣、長香源等30個都市農業園區,推出勝源梨花節、仁風富硒西瓜節等6大類觀光休閒農業精品項目。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達300家和2011家,增加30家和912家。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累計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369個,推廣新技術41項,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斷完善。實施南水北調濟南段、臘山分洪等重點水利工程,完成48座病險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治理潤玉泉、八里峪等18條小流域。村村通油(水泥)路率、通客車率、通自來水率和通有線電視率分別達99.3%、99.5%、95%和100%,完成283個電氣化鄉(鎮)、村建設,農村用電量增加20%。防治美國白蛾、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成效顯著,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紮實有效。落實“四項補貼”資金5億元,增長31.6%。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成效明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順利推進,完成荒山綠化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9%,提高1.1個百分點。修編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編制完成《南部山區保護髮展規劃》、38個城鎮總體規劃和500個新農村規劃,重點扶持10個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復墾開發5113公頃,土地流轉積極穩妥推進。落實加快商河發展的18項扶持政策成效顯著。實施農村扶貧開發項目30個,帶動10.8萬低收入農民增收。
(五)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加強。去年承諾的為民辦9件實事全面完成。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2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7770元,增長8.2%。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保持在100.33。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安置就業再就業14.8萬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8.8萬人次。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範圍進一步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68家敬老院建成達標。4489戶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補貼和實物配租,增加1155戶。棚戶區改造動遷居民15.3萬人,順河街等片區8000戶居民陸續回遷。推動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105個村莊整體搬遷項目啟動。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農村中國小“211”工程和校舍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衛生強基工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發展到222所,基本實現城區居民全覆蓋。完成2377所村衛生室建設改造,新農合參合率達98.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加快市屬文化單位體制改革步伐,啟動文化產業“3810”工程創建活動,完成6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800個農家書屋建設,全市公共博物館免費開放。創作推出《天下泉城》、《北方有佳人》等優秀電視作品,兒童劇《我和我的影子》獲全國優秀演出獎。我市運動員在十一屆全運會獲金牌17枚,創歷史最高水平。推動民眾體育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全民健身設施達299.4萬平方米,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六)和諧濟南建設紮實推進。以開展迎國慶60周年、迎全運系列活動為契機,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各項工作。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圍繞解難題、察民情、辦實事,解決了一批制約科學發展、民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迎全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組織實施十大文明行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湧現出泉城義工、公交溫馨服務、貼心民政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和歷下區、市中區等一批國家、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依法、民主、科學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全面推進,“法律六進”工作不斷深化。深入推進平安濟南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開展交通秩序、暫住人口、網路環境等專項整治,民眾安全感明顯增強。加大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大接訪”和“信訪積案化解年”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健全應急管理機制,穩妥做好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防控工作。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治理行動,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加強食品藥品源頭、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綜合監管,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積極推進雙擁共建工作,國防教育、徵兵工作、國防後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不斷加強。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全國防震減災綜合評比第一名,對口支援北川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科學、檔案史志、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慈善事業和氣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經受了嚴峻考驗,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特別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圓滿完成了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主賽區的各項任務。廣大幹部民眾頑強拼搏、攻堅克難,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建設了一流的比賽設施,提供了高效文明的服務保障和富有創意的賽事組織。動員11.4萬名志願者開展全運服務,全運村接待運動員、裁判員和媒體記者1萬多人,實現零失誤、零差錯的目標。出動警力36萬人次,組織1.8萬名安保力量,確保了火炬傳遞、開閉幕式和700多場賽事圓滿成功,為舉辦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滿意的全運會作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中央領導、省委省政府、參賽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譽,也收穫了豐厚的物質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市民自信心、城市美譽度全面提升。在這裡,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行各業辛勤勞動的全體市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向關心幫助省會工作的駐濟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向為濟南發展作出貢獻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內外朋友們,向來濟興業的廣大投資者和外來務工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清醒地看到,濟南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外需萎縮局面未有大的改變,民間投資增幅較低。經濟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後,部分工業行業和重點企業尚未擺脫困境,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的壓力仍然很大。城市承載功能不足,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難以滿足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民生保障體系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與民眾需求差距較大,就業、住房、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政府自身建設有待加強,腐敗現象和損害民眾利益的問題時有發生。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進一步強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從國際經濟發展看,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全球範圍內的產業分工和結構調整進程加快。從國內看,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成為主旋律,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成為主要目標。從濟南發展看,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成為今後長期的發展主線,省會經濟發展進入以創新為先導、高端產業為驅動的新階段。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鞏固經濟回升基礎、啟動實施“十二五”規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著眼於推進濟南跨越提升、轉型升級和全面突破,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的重點工作,加快建設宜業宜居的現代化省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實現恢復性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各項指標都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的基礎上完成得更好一些。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市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指導上,必須把握好以下要點:一是抓住發展的機遇期、關鍵期,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把重點區域帶動與培植產業發展優勢結合起來,增強集聚輻射能力,努力增創省會發展新優勢。二是增強發展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加快自主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形成高端高質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進經濟發展與改善公共服務結合起來,發展社會事業,改善人居環境,把惠民生的各項事情辦實辦好。四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繼續發揚籌辦全運會形成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工作作風,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業績。
三、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把握好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導向,在穩定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促進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成長。一是發揮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抓好支撐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重點推進在建項目,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新上項目。加快重汽產業園、魯能產業園、北車風電工業園等一批工業項目建設。把西客站片區、魏家莊片區等一批城市綜合體作為新區開發、老城提升、服務業發展的龍頭,高起點規劃建設。推進城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加快軌道交通、沿黃濕地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強項目投資建設管理。繼續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加強項目審計監察,有效化解債務風險。堅持節約集約用地,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盲目擴張。完善重點項目分級聯繫制度,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和綠色通道制度。抓好項目篩選儲備,重點增加交通、能源、農業水利、社會民生、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投資。三是拓展培育消費增長點。落實好家電汽車下鄉、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小排量車輛購置稅減征等促進消費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費,拓展便民消費和服務性消費領域。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民眾消費預期。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下鄉產品流通網路工程,建設600個標準化農家店,增設39處10萬平方米便民菜市場和250個社區便民網點,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業街。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健全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切實改善消費環境。
(二)著力建設高端高質高效現代工業體系。把轉方式、調結構與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結合起來,抓好增量帶動結構最佳化升級,力爭工業投資增長20%以上。一是推進工業振興。落實中央和省、市扶持工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光伏發電產業化、半導體照明新材料、重大新藥創製平台和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新興產業規模化。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投入,力爭北車風電產業園等24個項目上半年竣工,加大魯能電工電氣等32個重大項目推進力度,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85%以上。交通裝備、電子信息、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超過1000億元。冶金鋼鐵、石油化工、食品飲料、新型建材等傳統產業做優品牌,實現最佳化提升,努力打造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為特徵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二是增強園區集聚配套能力。省級以上園區和重點企業要率先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力軍,完善基礎設施,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產業集聚。高新區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加快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山東信息通訊研究院和齊魯軟體園等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努力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和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創新基地,8個省級園區也要實現較大突破。三是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強對企業服務,加大增值稅轉型、技改貼息、金融信貸、企業減負等惠企政策落實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和企業監測跟蹤,穩定煤電油運供應,積極組織產銷銜接和各類銀企對接活動,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小企業培育、中小企業成長和特色產業提升“四項計畫”。四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進入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動力,完善提升“六大體系”,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推進高校院所自主創新計畫,鼓勵科技成果進園區轉化。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在節能減排、光電風電、新材料、高性能伺服器等方面取得一批技術成果,推進千萬億次計算平台落戶濟南。辦好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第五屆信博會和第六屆科技展交會。各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350家以上,培育100家創新型企業和300家成長型科技企業,推動社會研發和技改投入較快增長。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加強智慧財產權使用和保護,培育發展一批自主品牌、優勢產品和骨幹企業。強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開展“5150”工程,引進扶持一批海內外領軍人才及創業團隊。五是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繼續抓好百戶耗能企業和十大節能工程,嚴控“兩高”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完成小火電關停任務,實施早期脫硫設施再提高工程,創建揚塵污染控制區,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等大氣環境綜合防治。
(三)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把促進服務業發展作為擴大消費的重要增長點和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拓寬領域、增強功能、擴大增量、提升層次,增創發展新優勢。一是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做強區域性金融中心,以魏家莊片區改造和西客站片區建設為契機,推進金融商務中心區和後台服務區建設,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區域性信息中心,加強信息傳輸基礎設施建設,推廣3G網路套用,加大軟體產業扶持力度,加快齊魯外包城建設,在國家級電子信息製造業基地、中國軟體名城和“數字泉城”創建上取得新進展。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用好我市作為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的優惠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推進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整合會展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規模優勢和集聚效應。二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按照打造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要求,加快文化創意及動漫遊戲、旅遊會展、體育健身、休閒娛樂產業發展,推進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和文化園區建設,扶持一批具有泉城特色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項目。壯大旅遊市場主體,培育大型旅遊集團,構建大旅遊產業。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和經營模式,增強服務業的輻射帶動力。挖掘生活性服務業吸納就業的潛力,扶持發展特色餐飲服務業,統籌規劃一批社區商業、養老托幼、家政服務等社區服務業項目,推進社區服務規範化和網路化,滿足民眾生活和就業需求。加強房地產市場調節和引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三是加快服務業載體建設。建設歷下、市中等7個重點集聚區和蓋家溝國際物流園、濟南國際會展中心等30個重點園區,培育100家重點企業和100個重點品牌。加快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稅源經濟發展,籌劃、引進和建設一批服務業項目,發展財務、法律、諮詢等中介組織,逐步形成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體系。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一是積極發展都市型、城郊型現代農業。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確保糧食安全,做強畜牧業、做優蔬菜業、做大林果花卉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和現代漁業,培植壯大鮑家芹菜、商南彩椒等30個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園區,新發展規模以上農業企業35家,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50家。二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搞好農村多種經營,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大實用技術培訓力度,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強化農業產業、經營、科技、標準等支撐體系建設,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南水北調濟南段、東湖水庫和臘山分洪工程建設,完成臥虎山等3座大中型水庫和36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加大小流域綜合治理力度。抓好荒山綠化、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綠色通道等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8000公頃,完善農村氣象監測預報服務體系,加強黃河堤防建設。四是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用好建設用地置換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搞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試點,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施城鎮化建設提升工程,促進供水、供電、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處理網路化體系建設,紮實推進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實施道路暢通提升工程,加快市、縣(市)區、鄉鎮、村路網建設。解決20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80%以上。五是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分類指導,立足產業實際和長遠發展,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布局,推進市區工業和基礎設施向縣域延伸,鼓勵經濟強縣(區)增強發展質量與效益,繼續支持商河等遠郊縣加快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
(五)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切實把城市建設作為促發展、惠民生的戰略措施抓緊抓好,著眼於增強承載功能,進一步拓展空間、完善配套、加強管理,在打造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城市上實現新的突破。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引領。高起點編制各類專業專項規劃,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提升東部新區、西部新城、小清河區域和老城區改造的規劃策劃,深化《濟南市城市綜合體發展布局規劃》,完善《泉城特色標誌區規劃》。嚴格實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二是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奧體文博片區重點強化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金融服務、商務會展、科教研發、體育休閒等產業,帶動210平方公里東部新區加快發展。西客站片區圍繞“齊魯新門戶、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目標定位,加快6平方公里核心區、26平方公里中心區建設,帶動12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快速發展。小清河兩岸重點搞好綜合整治和連片開發,逐步將沿岸120平方公里打造成宜業宜居的新城區。三是改造提升老城區。提高土地利用率,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和危舊簡易樓群改造,把老城區打造成功能布局合理、空間利用高效、服務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城市中心。四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新區拓展還是老城提升,都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適度超前,支撐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低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最佳化城區路網結構,實施二環西路等道路建設改造和張莊路等50條道路大、中修工程,規範地下管網設施。做好省會城際鐵路建設前期工作,支持京滬高鐵西客站、石濟客專等重點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濟商高速公路,實施國道220線平陰段、104線黃河北段改造。啟動1000千伏濟南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推進鵲華、玉清水廠升級改造,加快第二垃圾處理廠和水質淨化四廠、中水處理站建設,強化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實現城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實施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排水體系,加強雨水收集設施建設。加快蓮花山、西客站熱源廠建設和供暖管網建設改造,完善城區天然氣輸配系統。優先發展大公交體系,搞好大型公交停車場站和換乘中心建設,推廣智慧型交通系統,緩解交通擁堵。推進柳行河、龍脊河等4條幹線河道、8條支線河道的截污改造工程。五是推進生態建設。完善“增雨、置采、控流、補源、節水”綜合措施,繼續做好保泉各項工作。做靚泉城特色標誌區,深化明府城改造規劃策劃,啟動百花洲片區改造試點,推進東護城河通航改造工程。嚴格落實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規劃,加大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抓好城區綠化,加快西郊森林公園建設,建成一批區級公園、街頭遊園和綠地廣場,整治完成第二批50座破損山體。六是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鞏固提升迎全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加大建築渣土、違法違章建設、違法戶外經營和城市髒亂差回潮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整治力度。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切實把區街工作重點轉到城市管理、社區服務上來。整合完善數位化城管系統,構建管理與執法高效統一的“大城管”格局。
(六)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擴大開放贏得發展機遇,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通過改制上市、股權多元化改造等有效形式,最佳化國有經濟布局,積極推進12戶困難企業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完善國資監管風險管控機制和惠民生保穩定長效機制,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促進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三是推動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開展用電大戶與企業直接交易試點,推進部分基礎產品價格改革。四是穩妥推進農村改革。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推動集體林權制度和水管體制改革。五是抓好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落實好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開展擴權強鎮和供銷合作社改革試點,支持、規範面向“三農”的村鎮銀行、專業貸款公司和小額貸款組織發展。積極探索投融資體制改革。六是深化社會事業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完成市屬藝術院團轉企改革任務,創新社會事業發展模式,鼓勵社會資本興辦社會事業,最佳化社會事業資源配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抓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5項改革,努力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切實把外經貿工作重點轉到拓市場、保份額、促平衡上來。一是紮實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深度開拓南美、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抓住與台灣直航的有利時機,加強對台經貿合作,引導企業用好線上廣交會等對外貿易平台。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扶持有出口潛力的中小企業建設自主行銷網路。最佳化出口通關流程,推進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建設。二是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做好項目策劃包裝,組織實施產業招商。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資,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製造研發環節。積極爭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優惠貸款,做好國外貸款項目篩選儲備工作。三是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大政策扶持、法規保障、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擴大日韓外包業務,拓展歐美市場,推進“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市”建設,力爭軟體與信息服務外包收入翻番。四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和外派勞務,收購國際品牌、行銷網路、研發中心和礦產資源。實現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契約額20億美元,營業額12億美元。做好外事、僑務工作,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和領域。
(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內需和調結構的重點,切實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完成為民辦12件實事。一是努力擴大就業再就業。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挖掘政策投資和大項目帶動就業的潛力,大力發展就業型產業,做好援企穩崗工作。健全創業服務體系,抓好就業見習基地和創業孵化園區建設。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建立服務、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農村勞動力輸出工作機制,重點做好零就業家庭、殘疾人、低保對象、破產企業職工、就業困難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萬人次,援助就業困難人員1萬人,“雙零家庭”保持動態消零。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4萬、243萬、84.9萬、111萬、68萬,做好中斷繳費人員社會保險接續,實現城鎮無收入老年居民養老保險應保盡保,搞好新農保試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加強大病救助和困難家庭臨時救助,加快公益性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三是改善民眾住房條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實物配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建設,基本完成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加快城中村改造、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建農村住房7萬戶,改造危房1.5萬戶。進一步提高住房公積金覆蓋率和使用率,惠及更多職工民眾。四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完善政府助學體系,實現困難學生助學金全覆蓋,確保適齡青少年全面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新建改建小區配套學校建設,加大中國小校房屋改造力度,推進盲、聾殘疾兒童集中免費就讀,解決好睏難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問題。以實施“1610”工程為主線,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功能。五是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強城鄉基層衛生隊伍及服務能力建設,新農合籌資保障標準提高到120元。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民眾基本用藥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加強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六是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籌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為契機,建設一批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推出一批文藝創作精品。加快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按時完成農家書屋建設任務。七是探索全運會後體育場館綜合利用和管理運作方式,搞好運營維護,促進體育事業發展。
(八)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注重夯實社會和諧的基礎,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是高度重視平安創建工作。大力推進法治城市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完善領導幹部定期接訪、下訪制度,暢通信訪渠道,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二是狠抓基層基礎建設。探索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改革,推廣“五位一體”管理模式,解決好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問題。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搞好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支持企事業單位加強民主管理。抓好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三是高度重視公共安全。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有效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做好地震和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的預警防範,強化公共避災場所和人防工程建設管理。繼續做好援川工作。加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做好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四是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爭做泉城文明人、爭創全國文明城”為主題,推進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實施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創造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品牌,引導市民從自我做起,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做好社會志願服務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常態化、科學化、制度化。紮實做好雙擁共建工作,爭創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四、努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新的形勢和使命要求我們以發展轉型為契機,創新政府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增強引領科學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完成機構改革任務,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流程,確保政府機構改革中要求取消、下放、轉移的事項落實到位。建立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公共安全及行政管理標準體系,規範政府行為,提高行政效率。以綜合考評為抓手,加大對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的問責力度,促進政府服務創新創優。逐步理順公共資源管理體制,加快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組織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提高對轉型發展的推動力和調控力。
(二)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堅持把科學民主決策作為行政基本制度,規範決策程式,健全重大事項集體研究、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制度,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健全網路平台的信息公開、網上辦事、調研諮詢和督查落實等運行機制,辦好12345市民服務熱線。依法保障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規範行政自由裁量權,加強權力運行監控,開展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工作,探索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複議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
(三)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嚴格遵守廉潔從政各項紀律規定,完善防治腐敗的制度體系,從腐敗多發和易發環節入手,嚴查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重點工程、食品藥品安全、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積金管理等方面的案件,加強對擴內需、促增長項目和資金的跟蹤審計監察。堅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預防腐敗,強化對重點崗位、領域的監督。
(四)發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通過作風轉變促進各項任務落實,用工作實效檢驗作風建設成果。堅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撲下身子、埋頭苦幹。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逐級落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研究確定工作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強化督察督辦,抓好工作落實。全體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切實增強宗旨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和服務意識,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關心民眾疾苦,傾聽民眾呼聲,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切實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各位代表,形勢催人奮進,任務光榮艱巨。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濟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搶抓機遇,團結拼搏,為“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