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事記
中紀委第七次全會(1990年12月30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的奮鬥目標和方針政策,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於1990年12月30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體會議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委員66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喬石主持了會議。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學習、貫徹十三屆七中全會精神,研究進一步加強紀律檢查工作,切實保證今後1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會議重申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全會-致擁護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建議》。全會認為,這個《建議》從全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出發,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經驗,在科學地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提出了今後10年和第八個五年計畫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和方針政策,進一步明確了第二步戰略目標。為本世紀內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指導我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綱領性檔案。制定、實施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它直接關係著我國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關係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各級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必須認清形勢,振奮精神,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堅決保證中央提出的奮鬥目標和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肯定了80年代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成績,指明今後10年的任務。會議認為,80年代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嚴肅黨紀、搞好黨風,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實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今後10年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為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為艱巨的任務。必須繼續堅持紀檢工作為黨的基本路線服務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等方針,認真履行黨章賦予的任務和紀檢機關的職能,為促進黨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進一步繁榮富強做出新的貢獻。
三、為認真學習和貫徹十三屆七中全會精神,對各級紀檢機關和廣大紀檢幹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會要求,各級紀檢機關和廣大紀檢幹部要積極回響黨中央的號召,認真學習貫徹十三屆七中全會的精神,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嚴明黨的政治紀律,保證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統一,要堅持改革開放,深入經濟建設第一線,了解、熟悉情況,滿腔熱情地支持保護改革開放,使紀檢工作成為促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堅決同腐敗現象作鬥爭,嚴肅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貪污盜竊、行賄受賄、敲詐勒索、違犯財經紀律、嚴重官僚主義和以權謀私等違紀違法的案件,嚴格執行紀律,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努力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強黨風黨紀和廉政建設,繼續抓好六中全會《決定》的貫徹落實,充分相信和依靠民眾,加強黨內監督,協同有關部門扎紮實實地解決好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黨風黨紀教育,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掌握有關黨風黨紀的各項制度規定,增強廣大黨員的紀律觀念和反腐蝕的能力;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切實加強紀檢機關的自身建設,提高紀律檢查工作的整體水平,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證黨的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最後,全會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補選王德英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陳達之為常務委員會委員。
重要文獻
1990年12月30日 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全社會保障——《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的建設》第四部分 中共中央
(41)人民生活逐步到小康水平,是九十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解決溫飽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由溫飽達到小康是又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全國小康水平的實現,從地區和時間上,將是逐漸推進的。到二○○○年,目前已經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多數地區,將普遍實現小康;現在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將在溫飽的基礎上向小康前進。“八五”期間,不同地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42)認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繼續執行允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既要克服工資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又要消除工資外收入差距懸殊的現象。對合法收入要予以保護;對過高收入要通過稅收,包括個人收入調節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進行必要的調節;對非法收入要依法取締。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使實際工資總額的增長不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實際平均工資提高不超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積極倡導居民儲蓄。
(43)調整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民消費的要求,逐步改善食物的質量和結構,逐步增加肉、蛋、奶、水產品、水果的消費量。進一步發展商業服務業,擴大生活服務領域,提高城鄉居民非商品性支出在生活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加強供水、排水、供電、供熱、煤氣、道路、交通和電話等公用設施的建設,方便人民生活。動員各方面力量加快住宅建設,發展室內裝飾行業,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有計畫有步驟地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農村住宅建設要合理布點,儘量不占耕地。
(44)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對大氣、水域、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和噪音等公害的監測和防治,特別要保護江河、湖泊、水庫和地下水的水質,保護森林,抑制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改善環境質量。積極植樹造林,提高綠化水平,為人民創造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積極治理環境污染,明確環境保護的責任範圍,實行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使環境保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45)積極解決城鄉勞動就業問題。合理開發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和保障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努力開拓城鄉就業門路,增加勞動崗位,充分發揮城鎮集體經濟和其他各種經濟成分在安排就業方面的作用。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改革就業制度。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開展精耕細作,實行多種經營,努力植樹造林,加強農業基本建設,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逐步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應當與經濟發展和城鎮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46)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和待業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推動企業改革、適應人口老齡化和促進計畫生育的一項重要措施。按照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合理負擔的原則,在城鎮各類職工中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待業保險的範圍,實行多層次的社會保險。在農村採取積極引導的方針,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同時,要改革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認真做好優撫工作和社會救濟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扶貧工作。繼續開展生產自救,以工代賑。
(47)實行計畫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人口問題是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堅決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箇中華民族的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計畫生育這項基本國策,增強全黨、全國人民的人口意識。切實加強領導,依法管理,加快縣、鄉、村計畫生育網路的建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使現行的計畫生育政策和措施落實到基層。今後十年,爭取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點五以內。
(48)發展衛生保健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衛生工作要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協調發展、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針。多渠道增加衛生投入,有計畫有重點地改善醫療條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整頓醫療秩序。切實加強農村衛生組織建設,鞏固和發展三級醫療衛生網。有步驟地推動預防保健事業的發展,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加強衛生監督工作和對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等嚴重危害健康疾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