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狀體徵

疾病病因


鏈狀或長絲狀15~150μm。長絲體中呈念珠狀膨脹,長短不一,有時彎曲交織成團。念株狀鏈桿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普通培養基中不易生長,須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但生長遲緩,其生長期常需要2~7 天,在5%~10%的二氧化碳,37℃環境中可以促進其生長。其菌落為白色,形態上多形性,並呈現絨毛球狀,直徑為一兩毫米。該菌具有自動形成和保持L 變異的能力,在不適宜的環境中可自發地轉變成L 型,在適宜環境下並能自動恢復其固有形態。這種L 型菌可以侵犯機體組織,由於L型菌因缺乏細胞壁,對青黴素及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給治療上帶來一些困難,難以及時控制臨床症狀。有報告10 天后血中仍可分離出病原菌。該菌對外界抵力不強,55℃ 30min 即被殺死。對常用化學消毒劑敏感。血清中肉湯培養液中37℃可保存1 周。
西醫病因
小螺菌形態短粗,兩端尖,有2-6個規則螺鏇,菌體兩端有一或多根鞭毛,暗視野下運動迅速。念珠狀鏈桿菌的菌體短,常排列成鏈,形如念珠,革蘭染色陰性。小螺菌常存在於鼠的眼、鼻、口、咽部分泌物及齒齦血中,念珠狀鏈桿菌是野生鼠和實驗用鼠的正常菌群,後者可轉變為無胞壁的L型。鼠咬熱一般通過鼠咬傷而致病,但念珠狀鏈桿菌也可通過染菌牛奶、飲食而傳播。
病理生理
根據少數屍解報告,其基本病變為各臟器充血、水腫、單核細胞以及漿細胞浸潤。可有潰瘍性心內膜炎,肝、脾、腎梗死,間質性肺炎、心肌炎、腎炎、腎上腺炎、關節炎等。正常細胞出現退行性改變,少數被咬傷部位出現炎症反應。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
①白細胞計數(10~30)×109/L,核左移,中度貧血。
②約25%患者出現血清梅毒抗體反應陽性。
③特異性凝集試驗效價在病後第10日達1∶80,最高效價在病後1~3 個月達4 倍以上,這種凝集抗體可長達2 年以上,陽性可作為輔助診斷,但陰性不能排除本病。螢光抗體和補體結合試驗也有助診斷。
2、病原學檢查 急性期血、膿液、關節腔液培養可找到病原菌,但一般常規培養不適應該菌生長,用肉湯或胰蛋白酶瓊脂加入20%馬或兔血清在22~37℃之間培養,如在10%二氧化碳環境中更有利於生長。小白鼠腔接種1~2 周內死亡,其血中含有病原菌。
3、PCR法檢測 近年來採用PCR 法對急性期患者血、膿液、關節腔液檢測念珠狀鏈桿菌DNA準確率高,有早期診斷價值。
其他輔助檢查: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首先與小螺菌鼠咬熱相區別,此外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鑑別,如風疹、敗血症、流腦及藥物性皮疹等。哈佛希爾熱還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呼吸道感染相鑑別。
治療方案
首選藥物為 青黴素類,念珠狀鏈桿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劑量一般為80萬~160 萬U/d,肌內注射,療程1 周以上。如同時合併有心內膜炎時,劑量加大到1200 萬~1500 萬U/d,靜脈給藥,療程為3~4 周。如對有青黴素過敏者,改用 鏈黴素、 四環素、 氯黴素、 紅黴素、 頭孢菌素等。預後及預防
預後:未用抗生素的病死率為70%。及時套用抗生素則很少死亡。
預防: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流行病學

2、傳播途徑 儘管認為念珠狀 鏈桿菌鼠咬熱是由鼠咬傷而傳染,但也可以通過鼠的抓傷以及在處理死鼠時被感染。亦可通過其他齧齒動物接觸而傳染。念珠狀鏈桿菌是鼠鼻咽部的正常菌群,並能隨尿排出,當污染食物和水時可通過消化道感染引起哈佛希爾熱的流行。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在過去的報告中,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50%的病例發生在12 歲以下兒童,但哈佛希爾熱流行時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
4、流行情況 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主要在 北美洲。有 文獻記載,過去曾至少有3 次大的哈佛希爾熱的暴發流行。1983年亦有類似佛希爾熱流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