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

人文歷史

因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開了闢建開山撫番的工程,開鑿了幾條通往後山的越嶺道。光緒8年(1882)正式修築這條平埔族人移民東部之路,當初命名“三條侖道”。到清末都是唯一可通往後山之路。
日治時期,日本人亦8次修建清朝的三條侖道,使之成為鎮壓當地原住民排灣族的理番道路,也因為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所以路名不沿襲舊名,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侖道相同。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姑仔侖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清光緒十八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的。

特色

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約行至林道23.5公里處在“大樹林”與原古道會合,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長約15.4公里,車輛不可通行,靠步行約1天之內可走完全部路程,古道海拔落差介於200米~1,450米之間,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另,欲登步道者在進入到管制哨以上,必須事先辦理入山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