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鎮

鹽水鎮

鹽水鎮為中國台灣台南縣的一個古老的鎮,總面積:52.2455平方公里,人口:27,585人(2008年12月),下轄25里326鄰。本鎮屬於平原地形,系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地形平坦,無丘陵或山脈,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有技術學院一所、高中職學校一所、初級中學一所、國小八所;有著名的八角樓等旅遊場所,鹽水蜂炮有“南蜂炮,北天燈”之說。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鹽水鎮 鹽水鎮

鎮名:鹽水鎮

舊稱:月津
行政區管轄:台南縣
行政區類別:鎮
經緯度:東經,北緯
總面積:52.2455平方公里
戶數:9,729戶
人口:27,585人(2008年12月)
鎮長:顏進仕
區劃:25里326鄰
民意機關:鹽水鎮民代表會

毗鄰:後壁鄉、學甲鎮、下營鄉、新營市;嘉義縣義竹鄉

地理氣候

鹽水鎮位於台灣台南縣西北部,北臨嘉義縣義竹鄉,東北連後壁鄉,東鄰新營市,西鄰學甲鎮,南接下營鄉。本鄉位處八掌溪南岸,屬於平原地形,系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地形平坦,無丘陵或山脈,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

鹽水鎮 鹽水鎮

鹽水鎮可說是台灣最古老的鄉鎮之一,原居住有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台前(1621年)就已有漢人移民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最早稱大龜肉莊(疑為西拉雅人稱舄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莊;清雍正年間設鹽水港堡。鹽水一詞台語指鹹水,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稱之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
日據時期,日本當局興建鐵路縱貫線,並預計於鹽水設定車站,但最後並未完成。傳言此因地方仕紳唯恐“斬斷地龍”,影響地方發展而作罷。然台灣鐵道史一書中記載,當時日本人乃為考慮鹽水地區尚有河運之便,遂在三條計畫線(分別經由鹽水、新營白河)中,選擇條件較平均,經由新營的路線。
稍後官方雖一度研議新營經由鹽水至北門嶼(今布袋)的支線彌補不足,但亦未完成。最後雖有民營糖業鐵路(輕便鐵路)連結新營車站並延伸至布袋,但鹽水榮景已不再,區域中心機能為新營所替代。
鹽水港因日軍為鞏固據點,於布袋興建堤防而淤塞。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於此地設定塩水街,劃歸台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改設台南縣鹽水鎮至今。

交通

台19線:中央公路

台19甲線

縣道172號

教育

南榮技術學院 南榮技術學院

大專院校:南榮技術學院

高中職:私立明達高中
初級中學:台南縣立鹽水國中

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鹽水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月津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歡雅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岸內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河南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竹埔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仁光國小

台南縣鹽水鎮文昌國小

旅遊

八角樓八角樓

八角樓:建於1847年的八角樓,是鹽水鎮當地保留最完整的木造建築,也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八角樓因屋型八角行而得名,主體結構由12支大福杉支撐,細部雕刻考究。

媽祖廟:又稱為“護庇宮”,已有300多年歷史,香火鼎盛,鹽水舊稱月津港,是早期漁民聚居之地,對媽祖信仰尤其虔誠。媽祖廟保存了古老的“卜米卦”傳統,一杯米就能為民眾解惑,解決許多人生的疑難雜症。
媽祖宮街:舊稱“媽祖宮街”的小巷子,又有“銀帶巷”、“魚鱗巷”等稱呼,過去漁獲上岸時,漁夫就是走這條巷子將魚貨擔到市場上叫賣,牆上路上常有許多魚鱗掉落,因此有此稱呼。
橋南老街:橋南老街號稱全台始街,今日仍保留了許多古老建築,過去這條路是主要省道,店舖和住家建築混合,經常是前面作為店面,後面作為住家。街上許多房舍仍保有閩南式山牆建築特色,例如“穿瓦衫”牆,就是將瓦片像穿衣服一樣鑲在牆上,又稱為“魚鱗牆”。
天主堂:鹽水的天主堂可是相當“本土化”,遠遠看到天主堂的十字架,台灣廟亭形式的聖母亭讓人驚訝。

鹽水武廟:創建清康熙年間,主祀關聖帝君,為鹽水的信仰中心,以每年舉辦元宵蜂炮盛會聞名。

護庇宮

五十三將軍忠義祠

大眾廟

伽藍廟

田寮里台灣詩路

民俗文化

鹽水蜂炮元宵夜 鹽水蜂炮

鹽水蜂炮

有“南蜂炮,北天燈”之說。元宵夜,對鹽水鎮來說,是當之無愧的“蜂”狂之夜。鹽水鎮的“蜂炮”,以其驚險刺激而著稱。觀看放“蜂炮”,一定要頭戴安全帽,最要戴口罩、手要戴手套,要穿長外套或夾克,甚至要帶橡皮筋,系在褲腳,以防“蜂炮”從腳下襲來,鑽進褲管爆開。“看蜂炮脖子要壓低,目光要斜視,不要正視;而且身體要一直抖動,因為蜂炮打到人會到處鑽,抖動才能將蜂炮從身體中引導出來。不少人還在頭頸處圍上毛巾,乍看頗像防爆部隊的裝扮。

所謂“蜂炮”,據說得名於爆竹像蜜蜂一樣飛向四周,“咻咻”的哨聲也如蜂鳴一般。因為“蜂炮”起源於祈福,所以鹽水人認為,經歷“蜂炮”越多,洗禮越多,來年便更順利平安。雖然每年放“蜂炮”花費不菲,但祈望新年風調雨順,平安無病,也值得,更是在所不辭。現在“蜂炮”更成為一項風俗,每年吸引不少觀光客,鹽水小鎮也因此聞名。

鹽水蜂炮”之說:光緒11年,一場鼠疫使台南港口小鎮鹽水一片死寂、市景蕭條。鎮內的士紳決定迎請聖帝君,應請的“神轎”從武廟出發,繞境祈求平安。“神轎”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由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一連三天,全城經過硫磺硝煙徹底洗禮後,瘟疫終於驅除。請神像,而以炮竹轟,意在表示恭敬。據說,當年清朝皇帝曾來鹽水,鹽水百姓也是放炮迎接的。每個神轎都有幾個年輕人負責抬轎,這些抬轎勇士都穿得分外厚重,因為他們必須要直面“蜂炮”。起轎前,先依例燒紙,為抬轎勇士平安歸來祈福。而神轎每到一處,也要先燒紙祈福,而後再點燃爆竹。先是單獨的鞭炮,而後有一條長線煙花幕布穿街而過,最後才是炮城出場。抬神轎的勇士都要踏炮舞動,所有儀式全部做得有板有眼。鞭炮襲來之時,每個人都在亂跳,因為迎面而來的鞭炮,打在身上、腳上,不由自主地跳動純粹是非條件反射。硝煙瀰漫,什麼也看不清楚,當然也談不上如何目光斜視。這時,你就會從心底里覺得防爆警察的裝扮雖然滑稽,但的確必需。那種最響的“蜂炮”能把人的條絨衣服打出幾個洞來。此時,你也更得讚嘆那些抬神轎的勇士們,他們不愧為“勇士”這一稱號。經過幾番“蜂炮”的洗禮,不少人的身上已經掛滿了炸藥的黑跡,更有人渾身洞眼累累。
鹽水的“蜂狂”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不時爆開的燦爛煙花,讓平靜的小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很多年輕人索性追隨神轎,迎接著一座座炮城的襲擊。在沒有“神轎”經過的地方,有時也會有出乎他人意外的“突然襲擊”:會有人把成串的鞭炮,猶如“鏈子錘”一樣地揮動起來,周邊的人驚叫躲閃。鹽水元宵夜,就像傣族的潑水節一樣,被潑得渾身濕透了,也不會生氣,反而高興。同樣,在鹽水放“蜂炮”,被炸到也不會生氣,因為被炸到得越多越,也就越有福氣。 

水仙花雕刻藝術展
鹽水鎮傳統的水仙花切雕藝術近年來推展有成,水仙花切雕展成為鹽水蜂炮外另一特色春節活動。農曆春節大年初一至元宵節,配合蜂炮活動,水仙花切雕藝術展將在鹽水武廟展出半個月。農曆春節大年初一至元宵節,配合蜂炮活動,水仙花切雕藝術展將在鹽水武廟展出半個月。
說起鹽水這項有傳統年味的水仙花切雕藝術,相傳鹽水是在清乾隆後,因兩岸通航,居民採辦年貨時,商家總會贈送水仙花球莖,因而發展出水仙花切雕藝術,過年時除了武廟的鹽水蜂炮,月津港旁的護庇宮舉辦花燈與水仙花切雕競賽與之齊名。說起鹽水這項有傳統年味的水仙花切雕藝術,相傳鹽水是在清乾隆後,因兩岸通航,居民採辦年貨時,商家總會贈送水仙花球莖,因而發展出水仙花切雕藝術,過年時除了武廟的鹽水蜂炮,月津港旁的護庇宮舉辦花燈與水仙花切雕競賽與之齊名。
水仙球莖拿在手上時,先思考如何下刀切雕,破壞生長點,讓麟芽能依事前的設計長出綠葉,再放入花器中水養照顧,直到開花後,將葉片雕塑搭配陶製、瓷製、木製的花器,如此造型非常漂亮,水仙花雕刻後,有心心相印、金雞報喜、大鵬展翅、人間仙境等討喜名稱的水仙花盆景,在家中擺上一盆有「迎春納福」之喜氣。水仙球莖拿在手上時,先思考如何下刀切雕,破壞生長點,讓麟芽能依事前的設計長出綠葉,再放入花器中水養照顧,直到開花後,將葉片雕塑搭配陶製、瓷製、木製的花器,如此造型非常漂亮,水仙花雕刻後,有心心相印、金雞報喜、大鵬展翅、人間仙境等討喜名稱的水仙花盆景,在家中擺上一盆有“迎春納福”之喜氣。
最近幾年,在地鹽水人顏豐益陳進明邱仁良蔡宗棋、林火木推展水仙花切雕,讓鹽水這項百年以上歷史的花雕技藝重現光彩,切雕技藝純熟。水仙花雕刻在各種花藝中算是低成本的,卻有貴氣的花藝,只要稍微懂得如何雕刻水仙花,不論是何種水養容器,都可讓水仙花呈現不同風貌。 

特色小吃

鹽水意面鹽水意面

1、鹽水意面

製作鹽水意面的主要原料除了鹽、水、雞蛋、高筋麵粉之外,近年來另有研發“胚芽”、“紅麴”等多種口味,提供鹽水意面更多元化的口味選擇。除了研發新口味的意面外,堅持傳統手工製作、不添加防腐劑、改良製作流程以及曬場環境衛生等,也是在製作意面上持續堅持及改良的層面。

2、豬頭飯

歷史名人

黃朝琴

前台灣省省議會議長,1945年後第一任台北市市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