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髻資料
歷史形成
據考古資料研究可知: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們不分男女一般都將長發散披在肩上。以後,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加,感到長發散亂頗有不便,就用繩帶系束,以骨簪插別。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後期,人們也還是如此處理頭髮。而到夏商時期,人們開始以梳辮子來裝飾自己,直至春秋戰國。但男女之間的辮子略有差異。
此後,女子開始挽髻於頭。根據古書記載:“乃自我始祖黃帝製作衣冠以來,隱蔽形體,僅露首面,撲朔迷離,莫可辨識。後聖知其然也,乃命男辮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誠法良而美意也。”
《禮記.曲禮篇》注中,有女子許嫁則十五著笄,未許嫁者則二十著笄的記載。“笄”,原是梳髻盤頭髮用的簪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說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
髻型髮式
秦漢之際,婦女及成年,開始梳髻。從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中,可以見到“倭墮髻”、“墮馬髻”等髮髻式樣。至魏晉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婦女的髮式面妝日趨講究,梳髻不僅是中國女性的特色妝式,還與纏足一樣,成為禮教對女性的一種約制。辛亥革命以前,中國的婦女除出家為尼外,一律是蓄髮梳髻,視髮髻為珍寶,絕無一絲一毫剪髮的念頭的。這首先與千百年來人們的審美觀有關係。婦女們注重髮式面妝,對鏡梳妝,梳出許多形態各異的髮髻。諸如盤龍髻、鴛鴦髻、棲鴨髻、如意髻……再插以金釵玉簪,一方面顯示身份尊卑,一方面刻意妝飾,取悅於男子。
《妝檯記》中說:“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翹花,敷之鉛粉,其髻高曰鳳髻。又有雲髻,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始皇宮中悉好神仙之術,乃梳神仙髻,後宮尚之。後有迎春髻、垂雲髻,亦相尚。漢武帝李夫人取玉釵搔頭,自此宮人多用玉。”可見,女子梳髻妝飾是為了投男子所好,以男子的好惡為轉移的。
如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婦女的髮式此時也最為繁綺。其造型之多,名稱之美都是空前絕後的。據史書記載,唐代婦女的髮式多大二、三十種,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飛雲髻、歸順髻、盤桓髻等等。初唐時期,女子沿襲隋代舊式,髮髻比較簡單,變化也比較少,多做平頂式,將頭髮分成二至三層,層層堆上,頂部梳理成雲朵狀。到了貞觀年間,婦女們講究髮式,髮髻日漸高聳,並出現高髻、義髻、飛髻、螺髻、反綰髻等等。唐代婦女喜歡以頭髮濃密、髮髻高聳為美。這樣的風氣,連唐高祖李淵也感到奇怪,《舊唐書.令狐德芬傳》記載他曾向令狐德芬詢問“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令狐認為人的頭部最重要,把髮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後來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時下令“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高髻流行卻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繪《簪花仕女圖》上,幾名穿紗衣的仕女都是梳著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達一尺以上,盡顯女郎們的雍容華貴。
其中最俏美的屬“半翻髻”,這種髮式,把頭髮梳起,用刀型,直豎發頂,再朝兩側翻斜,有的稱“單刀半翻髻”。有的稍微變化,稱“雙刀半翻髻”。·
裝飾發展
到唐玄宗時,婦女中流行“雙環望仙髻”。兩髻高高聳起,插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籬,穿上寬鬆長袖衫,顯得婀娜多姿。此外,唐代最為流行的是一種“拋家髻”,這種髮式梳留兩髻抱面,一髻拋出,最襯托女性嬌柔之美。
宋代婦女的髮髻雖比不上唐代多姿多彩,但也刻意妝飾。如南宋時,臨安婦女多梳雲髻,將頭髮盤上頭頂挽髻,猶如一朵彩雲,即所謂“髻挽巫山一段雲”。並且在面頰兩旁的鬢髮上插飾金鳳珠釵,“金銀珠翠插滿頭”。一般婦女若買不起金銀珠飾,就插上各種香花,使髮髻頭飾與纏成的三寸金蓮交相輝映,取悅於男子。
在古代,女性的頭髮稱作“青絲”、“烏雲”,視為神聖寶物,賦予特殊的意義。如男女定情,女子絞下一縷青絲送給男子,那是最堅實的誓志了。而女子如果觸犯了婦道族規,有的族長就會當眾剪下女子的頭髮以示懲罰,對被剪髮的女子來說,這是最大的羞辱了。
其他解釋
髻;名(形聲。從髟,表示與毛髮有關,吉聲。本義:髮髻)同本義
頭上倭墮髻。――《樂府詩集·陌上桑》
雲髻罷梳還對鏡,羅?欲換更添?。——唐·薛逢《宮詞》
居右者椎髻仰面。――明·魏學洢《核舟記》
汝梳雙髻(髻,梳在頭頂上的髮結。)――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諦);髻丫(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的髮結);髻根(髮髻盤結如盤根錯節);髻子(即髮髻,頭髮拖到後面結成一個髻)
髻鬟
髻鬟之始掠。――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宋·周邦彥《西河·?陵懷古》
髻jì盤在頭頂的髮結:發~,梳頭扎~。
髻jié1.灶神。
拼音是ji的漢字
拼音是ji的漢字共有335個,如下: |
積|記|級|極|計|擠|己|季|寄|紀|基|激|吉|脊|際|汲|肌|嫉|姬|績|緝|飢|跡|棘|薊|技|冀|輯|伎|祭|劑|悸|濟|籍|寂|幾|及|急|既|即|機|雞|忌|妓|繼|集|擊|圾|箕|譏|畸|稽|疾|墼|洎|鱭|屐|齏|戟|鯽|嵇|磯|稷|戢|蟣|詰|笈|暨|笄|剞|嘰|蒺|躋|嵴|掎|跽|霽|唧|畿|瘠|璣|羈|丌|偈|芨|佶|齎|楫|髻|咭|蕺|覬|麂|驥|殛|岌|亟|犄|乩|芰|嚌|丮|亼|偮|僟|兾|刉|刏|剤|劑|勣|卽|叝|吇|喞|嗘|嘰|嚌|坖|垍|塉|墍|妀|姞|姼|尐|屰|峜|嵆|嶯|帺|幾|廭|彐|彑|彶|徛|忣|惎|愱|憿|懠|懻|揤|撃|撠|撽|擊|擠|攲|敧|旡|旣|暩|曁|枅|梞|楖|極|槉|樭|機|橶|檕|檝|檵|櫅|櫭|毄|汥|泲|淁|済|湒|漃|漈|潗|濈|濟|瀱|焏|犱|狤|猗|璂|璣|璾|痵|瘵|癠|癪|皍|睽|瞉|瞿|磯|禝|禨|稘|稩|穄|穊|積|穖|穧|筓|箿|簊|糭|紀|紒|級|結|継|緝|縘|績|繋|繫|繼|罽|羇|羈|耤|耭|臠|膌|臮|艥|艻|芶|苙|茍|莋|萁|葪|蒩|蔇|蕀|蘄|薊|蘄|蘎|蘮|蘻|虀|蝍|螏|蟣|蟻|蟿|裚|褀|襀|襋|覉|覊|覬|觙|觭|計|訐|記|誋|諅|譏|譤|訐|谻|谿|賫|賷|趌|趞|跂|跡|踑|踖|踦|蹐|蹟|躋|躤|躸|輯|轚|郅|郆|鄿|銈|銡|錤|鍓|鏶|鐖|鑇|鑙|際|隮|雞|雦|雧|霵|霽|鞊|鞿|韲|飢|饑|騎|驥|鬾|魝|魢|鯚|鯯|鯽|鰶|鰿|鱀|鱭|魢|鳮|鵋|鶏|鶺|鷄|鷑|鸄|鶺|齊|齌|齍|齎|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