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鹿科的一屬,僅雄麂具短角,角乾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1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 ,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本屬共6種。
種群分布
分布範圍
現存的麂主要分布在以東南亞為中心,東至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尼西亞諸島,西至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廣大地區。中國大陸,陝西省秦嶺南麓。在浙江省西南山區、福建省西北山區(松溪、浦城)也有部分存在。
生活環境棲息於密林、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
種群現狀
本屬共9種。中國分布有3種:黑麂、赤麂和小麂。
赤麂Muntiacusmuntjak
小麂Muntiacusreevesi
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
菲氏麂Muntiacusfeae
婆羅洲黃麂Muntiacusatherodes
貢山麂Muntiacusgongshanensis
越南大麂Muntiacusvuquangensis
長山麂Muntiacustruongsonensis
葉麂Muntiacusputaoensis
羅氏麂Muntiacusrooseveltorum
中國種類
中國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種。
1、赤麂,又名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 、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2、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中國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1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 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
3、小麂。麂類中最小的1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1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 、幼芽、青草 、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 6~7 個月,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 、福建 、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3 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生活習性
習性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
繁殖
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類是重要經濟毛皮動物,其皮張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國家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之一。
藥用價值
性味
(1)《本草拾遺》:“味辛。”
(2)《日華子本草》:“涼,有毒。”
(3)《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
功效
(1)《本草拾遺》:“主野雞病,煠出作生,以姜酢進食之。”
(2)《隨息居飲食譜》:“補氣,暖胃,耐飢。化濕祛風,能瘳五痔。”
宜忌
(1)《日華子本草》:“能墮胎及發瘡癤疥。”
(2)《開寶本草》:“多食能動人痢疾。”
(3)《隨息居飲食譜》:“痞氣滿滯者勿食。”
保護級別
3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另外兩種麂子——赤麂、小麂早就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於2000年8月1日以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發布實施。任何獵捕麂子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嚴禁獵捕、買賣、食用野生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