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1.核算:~時。~量(liàng)。~日程功。
2.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濕度~。
3.主意,策略:~策。~謀。
4.謀劃,打算:~劃。~議。
5.姓氏。
詳細字意
(1) 計jì
(2) 會意。從言,從十。“言”有數(shǔ)的意思;“十”是整數,表示事物成一個數目。數數字,所以有計算的意思。本義:算賬;總計;計算
(3) 同本義
計,會算也。――東漢·許慎《說文》
計數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管子·七發》
學書計。――《禮記·內則》
命農計耦耕事。――《禮記·月令》
計億事。――《國語·鄭語》。註:“算也。”
計日而待。――諸葛亮《出師表》
計日以還。――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通計一舟。――明·魏學洢《核舟記》
蹄躈各千計。――《聊齋志異·促織》
(4) 又如:計會(計算賬目;秋後算賬;謀劃,部署);計口(按人口計算);計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計(估計)
(5)計較;
關心於以六計弊群吏之治。――《周禮·太宰》
主逼畏不敢計。――《資治通鑑》
(6) 又如:計惜(計較與吝惜);計爭(計較爭執);計功謀利(計較功名,謀求私利);不計報酬
(7) 商議;謀劃
計,謀也。――《廣雅》
以能遂疑計惡。――《國語·吳語》。註:“慮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
非計久長。長安君計短。計之曰。――唐·柳宗元《三戒》。
濰縣張爾心欲謀叛,監司皆將受甲,公(袁可立)以計弭之。―― 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
(8) 又如:計不得售;計處(考慮;謀劃);計畫(計慮;謀劃);計開(列寫出來);計事(商議大事);計奏(商議後奏請);計辦(商議辦理);商計
(9) 考察;審核 料敵計險。――《孫子兵法·威王問》
(10) 計勘(審核勘驗);計制(審核規格) 計
方言集匯
◎ 粵語:gai3
◎ 潮州話:goi3
姓氏介紹
源流
源自姒姓,是禹的後代,以封國為姓。夏商時有計國(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是夏禹後人的封國,計國被周人滅後,禹的後人就以封國名命姓,遂成計氏。
出自少昊金天氏,形成於西周初年,系以地名命姓。周武王封少昊之後於莒,建都於計斤(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即《左傳》中所說的“介根”。莒國王族的後裔,以祖上建都地名命姓,成為計姓的又一支。
為他姓所改。《通志.氏族略》載:“辛氏改為計氏。”計姓望族居齊郡(今山東臨淄)、京兆(今陝西長安東)。
堂號
quot;晉鑒堂":南宋時候簡州知州計有功在臨時首都向皇帝獻了自己寫的《晉鑒》,要皇帝以東晉偏安當鏡子,去恢復中原。後來被提舉兩浙平鹽公事。
歷史名人
計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紹興進士。歷監察御史,出守池州,轉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學時,上書言天下大計,高宗嘉之。及卒,家無餘資,時稱清白吏。
計禮: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順進士。以畫菊,落筆皆用草書法。時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計禮菊。"
計楠:清代畫家。官函吉安訓導,耽著迷,精繪事,尤喜畫紅梅,時稱計紅梅。有《一隅草堂稿》。
計默:清代詩人,文學家計東之子。濡染家學,以詩文游四方,工入太學。有《菉村詩抄》。
計然:春秋時越國學者,一名計研。其先為晉國亡公子。本姓辛。後改姓計。他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博學善計算。
計有功:宋代右丞議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簡州時,有政績,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因功為張浚從勇,嘗居浚幕府。紹興中譴詣行在奏封,獻所著《晉鑒》。又有《唐詩記事》傳世。
計用章:宋朝安仁人,天啟年間中進士,出任延安通判,勤政愛民,思慮周到。當時范雍任延安統帥,計用章勸他修城練兵,以備不測,范雍沒有聽從。三個月後,匪寇趙元昊圍城,范雍問計用章有什麼辦法,他說:“今天用命守城,今夜以死報國。”當天范雍率兵防守,夜間計畫以死突圍,忽然大雪紛飛,趙元昊聽到范雍的兵卒吶喊聲,不戰而逃。
中國三十六計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第八計暗渡陳倉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第三十二計空城計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