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鄉

馬街鄉

馬街鄉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位於宜良縣北部,東接耿家營鄉,南連古城鎮,西北與嵩明縣的四營、新街兩鄉接壤,東北與馬龍縣馬鳴鄉交界,地勢北高南低,中部開闊,東西山巒起伏。馬街鄉歷史悠久,屬革命老區,1949年8月成立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邑和鄉人民政府,1987年正式建鄉,其間沿革數次。馬街鄉地處東經103度,北緯25度,海拔2226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冬夏無寒暑,春秋氣候長,早午溫差大,一雨變成冬”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雨量充足,年降雨量為1000—12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全年日照時數為2121—2154小時,全年無霜期246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馬街鄉馬街鄉遠景

馬街鄉歷史悠久,屬革命老區,宣統二年(1910年),在邑人王震倡導下,拆窯上村南的“彌勒寺”,在馬街集鎮建蓋黃學(現馬街國小),命名為“陶園書院”。民國十三年(1924年)。本鄉由原屬嵩明、路南、宜良分管改設二等縣,隸屬宜良縣管轄,稱“邑川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中共雲南地下省委派雲南大學學生李常猛(化名何興昌)到本鄉馬街國小任校長,暗地宣傳革命,發展地下黨組織,1949年8月,本鄉建立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邑和鄉人民政府,1952年,西南軍區在鄉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醫院,到1983年之後馬街鄉曾多次變更機構,1988年廢區改鄉。

鄉情概況

馬街鄉馬街鄉政府
馬街鄉距宜良縣城37公里,嵩宜公路、宜馬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運輸便利,總面積112.82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65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18874人,居住漢、彝、苗等4個世居民族,主要支柱產業為烤菸。全鄉有鄉鎮企業556個(含個體工商戶)。2007年經濟總收入達9840.24萬元,財政收入512萬元,菸農收入達2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83元。
馬街鄉水資源豐富,水利設施完善,有5條河流流經境內,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座,小型電站1座。現還將擬投資1.4億元在賈龍河水源處建設海馬箐水庫,已完成論證規劃設計,正積極爭取上級列項。
馬街鄉地下熱水、褐煤、石膏、山砂、陶土資源豐富,其中褐煤儲量5001.6萬噸,煤礦開採區儲量457萬噸,鄉鎮龍頭企業——馬街煤礦年產煤15萬噸。堡子村金崖山山砂儲量為300餘萬方。馬街鄉交通便利,嵩明公路、宜馬公路穿境而過,全鄉65個自然村通公路61個,小集鎮建設初具規模,設施齊全,使馬街成為連線宜良、嵩明、馬龍三縣的交通節點和小商品 集散地。

基礎設施

馬街鄉馬街鄉街道
截止2007年底,馬街鄉已基本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集鎮有路燈。全鄉水利設施完善,有5條河流流經境內,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座,小型電站1座。全鄉有4066戶通自來水,占總戶數的87.59%;有821戶飲用井水,占總戶數的15.35%有274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7.91%)。有4721戶通電,有4067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741戶。

馬街集鎮到宜良縣城道路和進集鎮道路為柏油路,嵩宜公路、宜馬公路穿境而過,集鎮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有鄉鎮到縣城客運站1個,建有農貿市場2個。全鄉有汽車211輛,農用車、拖拉機401輛,機車1059輛。馬街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7635畝,有效灌溉率52.05%;有高穩產農田面積5283畝,人均0.13畝。到2007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17戶,建有小水窖2034口。

農村經濟

馬街鄉農業宣傳
馬街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840.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303.24萬元,占總收入的43.2%;畜牧業收入1839.6萬元,占總收入的18.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110頭,肉牛750頭,肉羊2510頭);漁業收入40.55萬元,占總收入的0.42%;林業收入100.1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第二、三產業收入3487.08萬元,占總收入的34.67%。工資性收入351.0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農民人均純收入3183元,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351.05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61人。

馬街鄉支柱產業為烤菸,近年來堅持“種足面積,強化品種,依靠科技,主攻質量,加大輪作,最佳化布局,確保總量,提質增效”的生產方針。以樣板引路,強化環節工作,著力在推行漂浮育苗。標準理墒,適時移栽,平衡施肥,病害防治,化學除草,推廣使用抑芽新技術,采葉烘烤方面加大了培訓指導工作力度,切實抓好烤菸這一富鄉、富民最大訂單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工作。2007年全鄉烤菸完成收購總量185萬公斤(含出口備貨煙20萬公斤),均價達11.51元(不含出口備貨煙),實現菸農收入2300萬元。

特色產業

(圖)烤菸漂浮育苗 烤菸漂浮育苗

馬街鄉支柱產業為烤菸,“種足面積,強化品種,依靠科技,主攻質量,加大輪作,最佳化布局,確保總量,提質增效”。著力在推行漂浮育苗。標準理墒,適時移栽,平衡施肥,病害防治,化學除草,推廣使用抑芽新技術,采葉烘烤方面加大了培訓指導工作力度,2007年全鄉烤菸完成收購總量185萬公斤(含出口備貨煙20萬公斤),均價達11.51元(不含出口備貨煙),實現菸農收入2300萬元。

馬街鄉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以農村實用技術為重點的培訓力度,以科普宣傳、綠色證書、農函大培訓為載體,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把科技成果變為現實生產力。抓好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2007年舉辦了甜脆玉米、蔬菜果樹種植、家畜飼養培訓,參加培訓人數達450餘人。落實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旱育淺插稀植技術,抓好了水稻正規試驗、水稻校正試驗和國家級玉米定位監測試驗示範工作。

教育衛生

馬街鄉學校
全鄉有1個文化站,2個文化室,7支文藝演出隊。全鄉健康向上,寓教於樂的民眾性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每年山歌節、春節拜年演出等地方特色文化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馬街鄉教育事業成績突出。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完小12所,在職教職工133人,其中:中學教師33人,國小教師100人。在校學生2359人,其中:小學生1582人,中學生751人。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各種方式的素質技能培訓,學生學有所長,人力資源豐富,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潛力巨大。

馬街鄉有總人口18874人,其中:男性9496人,女性9378人,少數民族944人。總戶數4767戶,農業人口18234人,勞動力1138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7144人。 全鄉有衛生院1所,計生服務所1個,村衛生室11個,醫護人員15人。承擔著全鄉的醫療、預防、保健工作,同時也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醫療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