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原名教來石景政,甲斐國的源氏的支流。武田氏滅馬場伊豆守馬場虎貞後,繼承了馬場家,改名為馬場信房,又稱馬場信春(ばば のぶはる)。侍奉了武田家武田信虎、武田信玄、武田勝賴三代。無論智勇都在重家臣中出類拔萃,是武田二十四將中最閃亮的一員。在四十餘年的征戰中,未負一傷,被稱為“ 不死的鬼美濃”,名列武田四名臣之首。不同於其他猛將,信房在戰場上的冷靜令人佩服。在進攻駿河的今川氏時,信房就曾將財寶投入火中勸諫信玄對士兵下達的掠奪令。信玄死後,年輕氣盛的勝賴不再重用信房等身經百戰的老將。天正三年(1575)5月,武田與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對峙於長篠城外的設樂原。戰前會議上,信春以“一戰無用”進諫勝賴,堅決反對決戰。但是勝賴不聽勸告,結果被信長的火槍隊大敗。信房見情形危急,勸勝賴撤退,自己擔任了殿後的任務。為保護勝賴,信房以寡兵對追兵採取自殺式的突襲,壯烈戰死。譜寫了武田家的一場慘烈的悲劇。
人物生平
稱號
在武田家,總共有過兩位“鬼美濃”, 一位是出名的豪傑原虎胤,另外一位就是戰死在設樂原之戰的馬場信春。為什麼叫做不死的鬼美濃?看看以下的數字就可以大概有個了解:在將才如雲的武田家中,信春跟另外三位被稱為“武田四名臣”,也就是武田家數一數二的強將;另外,根據記載,信春“打了四十多年的仗,連擦傷都沒有”,這種記錄不能說是輝煌,簡直只能說是奇蹟。
馬場信春,一般人比較熟的名字應該是“馬場信房”,但是由於信春是晴信所賜的名字,(包括“馬場”這個姓氏也是晴信賜的。)所以一般而言,正式的歷史書上都稱他為馬場信春,為了說明簡單,在這篇文章就統稱他為“信春”。信春的原名是教來石(姓氏)民部(官位)景政,根據一般說法,信春的兵法啟蒙老師是有“武田鬼虎”之稱的小幡虎盛,(傳說中甲陽軍鑒作者小幡景憲的祖父)由於出身於甲斐的地方武士豪族,信春從信虎時期就開始在武田家中擔任旗本,一直到晴信自立之後才成為五十騎的正式將領。身為信虎的旗本(貼身保護大名的近衛武士),相信在晴信放逐父親時,信春一定也有過“該幫助主公還是少主”的掙扎,但是從結果來推測,信春毋寧是站在晴信這一邊的。在升職的同時,晴信也賜他一個姓氏:“馬場”,同時命他為民部少輔,(當時官位多半是大名自己封的。)在此時,他也將自己的名字從原本的「景政」改成了“信房”;不過在永祿年間,(1550年後半,通說為1564年。)他又把名字改成了信春,另外還有信勝、氏勝、氏房、信武、信政等異名。(簡直可以跟上杉謙信一較長短....)
或許有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晴信常常賜姓氏給重臣?這點必須先在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由於信虎晚年常常跟重臣吵架,一喝醉酒就對進諫的重臣看不順眼,常常演出誅殺重臣的慘劇;所以在當時,很多“甲斐名族”都已經沒人可以繼承,像信春所繼承的馬場一家就是這種情形。(事實上,武田四名臣中,除了高阪昌信,另外三個也都是“前一代主人被信虎砍掉”......)而為了收攬人心,晴信特別替馬場家立嗣,藉此告訴大家“我跟爸爸真的不一樣”。
在永祿二年(公元1559年),信春成為一百二十騎的侍大將,正式成為武田家的棟樑重臣之一;四年後原虎胤生病過世,(大河劇演成被刺死,不過根據記載是病死的。)當時晴信希望「你能夠成為像鬼美濃一樣傑出的武將」,便將原虎胤生前的官位美濃守賜給他、同時讓他拜領自己名字中的“信”字,至此,信春終於正式改名為“馬場美濃守信春”。事實上,除了一字拜領之外,在下個人認為晴信果然非常的信賴信春;因為晴信(日文發音為HARUNOBU)跟信春(日文發音為NOBUHARU)兩者發音完全一樣,只是字的順序不同。晴信竟然會賜這種名字給他,可以想見晴信對這位武將有多么信賴了......
地位
翌年秋天,信春成為信州牧島城的城主。但是雖說是“城主”,他的狀況跟另一位“城主”高阪昌信完全不同:高阪昌信(根據甲陽軍鑒)平時必須一直呆在海津城裡頭,一直到冬天才能自由活動;(因為下雪可以封住上杉的活動。)但是反觀之下,信春卻是常常帶著五十騎左右的精銳隨侍在晴信身邊,不論是冬天、夏天,只要打仗,就會看到信春趕去當先鋒,而此時城主去打仗的牧島城就變成了高阪昌信的代管城之一。(所以高阪昌信是“信濃、小諸諸城城代”,也就是說:只要那個城城主不在家、或者是根本沒有城主,高阪昌信就得負責管理......)由於信春的地位特殊,所以高阪昌信在甲陽軍鑒第十七品中寫下了“馬場美濃守大人總是陪在(御館公)身邊”,真讓人搞不清楚:到底他是羨慕、還是嫉妒?
流放
之後只要是武田家的戰役,信春幾乎是無役不與,不論是北信濃國的川中島合戰、在上野國與北條氏聯手對抗上杉氏的戰鬥,幾乎都可以看到信春的名字出現在領軍人物的上頭。永祿十一年(公元1568年),武田家侵入駿河國,成功的驅逐了今川家的勢力。當時信玄特別下令要人“進今川家的居館把他們蒐集的寶物拿出來”,用意當然就是為了怕一放火下去,一堆寶物就這樣玉石俱焚;但是當時打先鋒的信春一聽到來者的目的,隨即說出了這樣的話:“就算是主公的命令,我也不能服從,責任我會負。要是我們現在把今川家的財寶運出去,人家就會說我們是為了財寶來打這場仗的。”結果信春就把那堆士兵搶救出來的寶物再度丟回火裡頭。後來信玄聽到了信春的這席話,他的反應是“美濃說得對,真不愧是比我大七歲的人,考慮得就是比我周全。”(不過按照在下手邊的資料,信春比信玄大個約莫六歲,不知道為什麼會說信春比信玄大七歲?)不過這個出名的逸話也多多少少說明了信春的性格:擇善固執的人物。但是也是因為這種擇善固執,最後讓信春的人生以悲劇收場。
信玄死後,信春身為託孤重臣之一,卻被捲入了武田家嚴重的內斗之中。由於勝賴並非信玄的正統繼承人,(信玄的正統繼承人是武田信勝。)加上勝賴的側近跟老臣派多所摩擦,後果就是兩敗俱傷。而信春就因為兩邊的激烈傾軋,最後也被外放出去當城主。
戰死
在長篠之戰的時候,老臣們多半主張要勝賴“立刻退兵”,而信春則認為可以“誘敵深入信濃,然後再一舉殲滅”,但是不論是那個意見,勝賴都沒有採用,甚至還出言諷刺山縣昌景(在他的傳記裡頭就會提到。)貪生怕死,最後在大家「都不貪生怕死」的情況下,武田軍在織德聯軍的三千挺洋槍夾攻之下,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在前鋒幾乎潰滅的狀況之下,勝賴只能撤退;在看到勝賴等人已經撤出危險地帶後,信春自行帶著部下殿後。由於信春知道:如果只知道呆呆的衝鋒,一定會被織德聯軍的洋槍掃成蜂窩,所以信春下令全軍迂迴前進、讓洋槍不易瞄準。在信春的進攻下,織德聯軍遭受相當嚴重的打擊。(在設樂原之戰中,戰死的織德聯軍據說幾乎都是死在這場激戰中。)但是以一兩千人對付敵方的三萬大軍,信春一開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活著離開,最後信春在竭力戰鬥後不幸戰死,享年六十一歲。
人物影響
對於信春的死,連織田方的記載都認為他的殿後戰“所立的功勞實在是無話可說” ,而在武田家,這場悲慘的敗仗更是造成武田氏後來急速崩壞的原因之一。但是對信春而言,這卻是他所期待的結果。有部分說法認為:在長筱合戰前,信長授意佐久間信盛向勝賴偽叛,當時信春一直以為佐久間是真的想背叛信長,所以才會那么輕忽了織德聯軍洋槍隊的威力。(佐久間當日也有參戰,如果陣前倒戈,織德聯軍的陣勢就會出現一個大洞,不用講進攻,連逃都來不及。)最後由於信春的誤判,造成武田家絕大部分的名將戰死,責任感重的信春當然是無意偷生。但是在下個人認為:不論這是不是事實,信春、內藤昌豐、昌景、甚至是死在病床上的高坂昌信,在信玄死後,眼見勝賴身邊的側近容不下自己的意見、加上武田家江河日下,這群重臣多多少少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但是對他們這些舊式武將而言,背叛主君是最大的污名;而且對他們而言,他們的主君不是眼前的勝賴,而是死去的信玄,為了報答信玄,他們都非得保護武田家不可。最後昌豐、昌景跟信春都選擇戰死,而昌信則是為勝賴鞠躬盡瘁、活活累死自己,明明都是希望武田家 能夠變得更好,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結局?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知道。不過身為信玄的託孤武將之一,信春的最後一戰可以說是真正讓織德聯軍見識到甲斐武士的真正骨氣。
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二)
日本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有不少名將,來盤點一下。 |
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
像中國一樣,日本的歷史上也有戰國時期。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那時中國已經是明朝。在日本戰國時期,也湧現出不少有名的將領,來一起盤點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