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
簡介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舊鞏縣)西南部,東距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市)約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陽市)約55公里,是宋代兩京往來必經之地。鞏義地處河南省中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
屬於淺山丘陵區。南部嵩山綿延,北部邙山橫貫,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間,由西向東注入黃河。北宋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黃土崗地上,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
北宋皇陵選址鞏義,一是因為開封附近地勢低凹,地下水位過高,不宜建造大型陵墓。二是由於鞏義地近洛陽,在地域上與偃師境內的東漢、魏晉皇陵接壤。再就是北宋時期陰陽堪輿術盛行,宋統治集團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說,而鞏縣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正符合北宋陰陽堪輿術中所要求的塋域條件。
北宋皇陵從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開始建設,到北宋滅亡共歷時163年,經過九代皇權的更迭交替。他們死後,除被金兵擄掠的徽、欽二帝客死異國他鄉外,其餘均埋在鞏縣宋陵,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永安陵號稱“七帝八陵”。
北宋各皇陵的規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個陵區都由上宮、下宮和皇后陵及祔葬王室子孫墓組成。上宮是陵園的主體部分,從南至北依次建有鵲台、乳台、神道和陵台。陵台就是墓冢,位於宮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上邊種植鬱鬱蔥蔥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屍骨的地方。地宮規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宮殿建築結構,牆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下宮也叫陵寢,位於上宮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員居住的地方。圍繞上宮和下宮,築有十多米高的神牆,稱宮城。宮城一般占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禦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容和數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袝葬的后妃陵墓在內,統稱“兆域”,兆域內廣種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濤陣陣,充滿蒼涼與肅穆。
歷史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後才開始營陵,葬前均殯於汴京宮中。與此同時,朝廷投入數萬名兵役開始採石建陵和製作明器。等皇陵建成後,皇帝棺柩由東京起靈,途經中牟、鄭州、滎陽、氾水、鞏縣、偃師等地,繞道陵區之西北經平原而折東進入高原。送葬隊伍選擇這樣一條平坦而無險阻的路線,大約是因為儀衛隊伍過於龐大,柩輿又極重的緣故。從東京到陵區一般約走十天方可到達,如遇特殊情況,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宋陵的建制大體繼承唐制,雖然沒有唐陵氣勢恢弘、巍巍壯觀,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曠世傑作。今天的宋陵已成為北宋王朝惟一可追尋的紀念地,它深藏著往昔的無數奧秘,靜默而莊嚴地聳立在這片飽經憂患的土地上,向人們昭示著一段苦澀恥辱的歷史。
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瀰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訊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並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淒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後憤懣至極,不覺悽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自秦漢以來,皇帝往往剛一登基就開始為自己修造陵墓,許多皇陵要修建幾十年,而宋陵卻只修了短短的7個月,因時間緊迫,宋陵的修建工程非常殘酷。
除了從開封遷葬到鞏義的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外,入駐鞏義陵區的第一座帝陵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永昌陵。趙匡胤在位17年,但正值盛年的趙匡胤只是選定了鞏義為大宋的陵區,卻從未提過建陵之事。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年僅49歲的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鞏義皇陵不得不倉促開工,永昌陵建好後,趙匡胤的靈柩從開封被護送到鞏義下葬。
當時從開封到鞏義的路上有2萬人左右,前面是儀仗隊,中間是靈柩,後面是家屬,再後是大臣,浩浩蕩蕩,從開封到鞏義往往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護送的隊伍中光拉靈柩的就有1000多人,送殯隊伍到達陵區時,距趙匡胤死正好7個月。
所以,以後就延續形成了這種規矩:宋代的皇帝事先都不建陵墓,死了以後在7個月內把陵墓建好,然後去埋葬,形成了“七月而葬”這樣一個習俗。
從趙匡胤起,北宋皇陵不僅七月而葬,而且各皇陵的規模和建制都和趙匡胤的永昌陵基本相同,都是坐北朝南,每個陵區都由安葬棺木的上宮、日常進行祭祀的下宮以及附葬的皇后和王室子孫的墓組成。
宋陵因只修短短的7個月,時間緊迫,修建工程變得非常殘酷,在建造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時,僅被石頭壓死者就達200多人。
在採石碑刻中,詳細記載了為大宋第7代皇帝哲宗修建永泰陵的情況。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駕崩,農曆二月初十,4600多人的採石隊伍集結後抵達離鞏義陵區30多公里的粟子山,到五月初十,也就是在3個月的時間裡,這些工匠必須完成27600塊的採石任務。為了運輸這些石材,又動用了士兵、民夫1萬多人。在陵區,修陵的工匠又有4萬多人,這樣算來,一共有5萬多工匠被集中到了鞏義陵區。
據記載,當時建陵很悽慘,沒有飲用水,沒有地方住,工匠們就住在荒野里,死人很多。碑上講,一到陰雨天氣,就鬼哭狼叫的,百姓說這都是冤死人在喊冤了。
《宋史》記載了這些開採的石頭的用處,在修建永定陵時,地上雕刻僅用了62塊石頭,門石用了14塊,地宮卻用了27377塊。也就是說,被埋入地下的地宮用石占了絕大部分,而且從地面的石雕可以看出,每塊石頭大概有幾噸重。
用這么多的石頭,地面現在幾乎一點都看不出來,可以想像地下一定氣勢恢宏。根據宋陵考古現在探測的一些記載,宋墓常常能夠達到幾千平方米那么大。
修建皇陵的開銷也很驚人。史書上記載了公元1063年修建宋仁宗永昭陵的開銷情況:總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耗費占當時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北宋皇陵陵區有8個大墓,根據李皇後墓的挖掘情況和近幾年探測的結果,考古人員推測皇帝的地宮有三十幾米深,地宮仿照地面宮殿建築,整個墓室建造得富麗堂皇。
據介紹,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金槍、板刀、弓箭,金銀器皿都埋在地下了,在地宮、甬道和耳室里,還擺滿了皇帝喜愛的各種寶物。特別是仁宗,生前有一匹白龍馬走起來有音樂的節奏,最後他交待說死了以後,把這匹馬殉葬到墓裡面。宋真宗是位很迷信的皇帝,也是最後一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宋史》中曾記載有公元1022年文武大臣為宋真宗準備殉葬物品的情況,他們把宋真宗生前喜歡的各種寶物,包括“天書”和“瑞物”都作為隨葬物品隨葬了。
“天書”就是老子的《道德經》,真宗信道教,生前讀老子的《道德經》,死了以後把他的《道德經》也埋在地底下了,大概總件數有3000多。
宋真宗景德四年,為了保護皇陵,北宋劃鞏縣、堰師、登封各一部分建立了永安縣,永安縣就是專門的皇陵保護管理區。除駐有部隊外,還有一些柏子戶專門種柏樹,對陵園進行綠化。還有的記載比較清楚,就是當時皇帝埋在上宮,在下宮還住了一批管理人員,是原來跟著皇帝的侍婢或者侍女,包括一些太監,對皇帝進行四時祭祀。就是皇帝死後,還要享受活著一樣的待遇,每天該吃飯的時候專門有人供食。
到宋代第7位皇帝哲宗時,鞏義皇陵已經經營了160多年。這裡松柏如織,殿宇相接,威嚴肅穆,所以陵區又被稱為“柏城”。宋陵綠化比其它陵有特色,因為其它陵按記載只允許種柏樹,宋陵是柏樹松樹都可以種,並且每個陵與每個陵之間又用橘子樹把它分開,所以冬夏常青,遠處一看完全是一片柏樹林。
□公元1127年3月,金兵攻下大宋都城開封,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金兵不僅對京城開封大肆劫掠,而且對北宋皇陵也開始了瘋狂搶劫。
因下宮的大殿及禪院裡有許多金銀玉器、古玩字畫,這裡成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宋陵都建在平原的黃土地上,墓道建制規模相同,所以比較容易盜挖。金兵對小墓採用揭頂的方法,對大墓則從陵台側坡挖洞,撬開墓頂券石,縋繩而下。陵區內頓時煙火瀰漫,一片混亂。據記載,北宋的皇帝陵包括皇后陵都遭到了很嚴重的盜掘,哲宗皇帝的屍骨還被盜墓者拋到了陵外。
宋高宗趙構聞訊後,命令河南鎮撫使翟興和抗金英雄岳飛北上,趕走金兵,又修復了皇陵。這樣,鞏義就成了宋金拉鋸戰的戰場。宋軍撤退後,金兵的報復更加強烈,不僅掘墓更凶,而且還燒房扒屋,砍樹伐木。於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變得千瘡百孔了。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員劉豫為大齊皇帝。有一天,劉豫發現一個士兵拿了個水晶碗,感覺非常精美,後來得知是從永裕陵盜來的。劉豫就讓他兒子組織了一個專門的挖墓隊伍,史書上稱之為“淘沙隊”,重新把宋陵又挖了一遍,甚至連老百姓的墓也不放過。
“淘沙隊”是繼東漢末年的曹操以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
劉豫的毀滅性盜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區的僧尼、柏子戶等無存身之處,只好流落他鄉。從此,北宋皇陵再無專人管理,民盜相繼興起,最有名的一個盜墓賊叫朱漆臉。
朱漆臉盜宋太祖的墓時,太祖的身量比較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帶取掉,就用一個帶子套上太祖的脖子,把太祖撐起來,由於屍體已經腐爛了,他一撐,從太祖嘴裡噴出好多黑水,噴他臉上去了,臉也沒洗淨,就留下了一個黑臉。
1278年,南宋滅亡,元朝建立。蒙古人控制北宋陵區後,他們怕宋代的遺民懷念先朝的皇帝,就把北宋皇陵上的建築全部燒毀,並犁為廢墟,這也是北宋陵區只有孤零零石雕的原因。
所幸的是,宋陵區域被劃為官地,不準百姓打柴放牧,不準種植莊稼,一直荒蕪,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建築遺址,特別是石雕像。
□1995年初,為配合宋陵搶救保護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進駐宋仁宗永昭陵,對這座陵墓的地面建築遺址進行一次全面的勘查。
隨著鞏義經濟的發展,永昭陵已被市區所包圍,所以永昭陵就被選為首個勘查的帝陵。這次發掘出了鵲台、乳台、上宮、下宮等建築遺址的位置。
現在永昭陵的地面建築就是根據考古發掘,按原樣進行恢復的,這也是目前宋陵“七帝八陵”中唯一復原的皇陵。
發掘表明,皇陵的陵台是用夯土築成的,陵台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5米,每5米一層,共分3層,而現在,3層台階狀的陵台經過千年風雨的剝蝕,早已變成一個大土堆了。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永昭陵南高北低,居於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卻處在陵區的最低處,到這裡瞻仰宋陵,絲毫沒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為皇帝幾乎躺在了人們的腳下。
這和歷代皇帝的埋葬方法完全不同。那么,宋陵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選擇呢?原來,在唐宋時期,流行“五音姓利”的風水理論,就是人們姓氏的讀音對應著工、商、角、徵、羽五音,宋代皇帝的趙姓屬於角音,角音不僅要求在都城的西方選陰宅,而且陵地也要求“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種倒仰的姿勢。整個鞏義陵區面對嵩山,背依黃河,也符合角音“山之北、水之南”的風水要求。
除了風水的考慮,趙匡胤把皇陵選在遠離都城開封的鞏義,還有很深的政治意圖,那就是為遷都洛陽作準備。
開封四周都是平地,無險防守,這樣朝廷就要派出大量的軍隊用於防守,造成了軍隊數額的急劇膨脹,宋太祖正是因這個原因想把都城遷到洛陽,甚而最終目的把都城遷到長安,依據山河的形勝而去冗兵,仿照周朝漢朝的故事,以安天下。
然而,當趙匡胤提出遷都洛陽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當時,宋代南方的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量的糧食要靠運河(當時的汴河)從南方運過來,汴河到開封以後再往上就不好走了,大臣們考慮到汴河經濟命脈的地位,大多不願意遷都洛陽。
群臣的諫阻沒有動搖趙匡胤遷都的決心,但這時一個人站出來說:“為政在德不在險,何必一定要耗費民力遷都呢?”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見弟弟也反對遷都,宋太祖只好長嘆說:“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嘆也。”行伍出身的趙匡胤只好用一支龐大的禁衛軍來保衛京都開封。
北宋立國167年的1127年,終於應驗了宋太祖的話,金兵長驅直入,攻破開封,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鞏義皇陵的絕好風水,卻沒有護佑住大宋的千年帝業。
鞏縣北宋陵墓石刻
北宋皇陵區,在河南鞏縣嵩山、洛河間丘陵上。計八座皇陵,前述望柱,各種人物、動物石刻,列於帝後陵者,有550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可達千件以上。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那有。宋陵石刻特點:1、造型質樸,氣魄不大,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
2、表現手法細膩,塑柱的紋飾,或是各種人物的冠服佩飾,由精心刻劃。
最成功的作品,是永熙、永定、永裕3陵的奔獅,披鬃卷尾,昂首舉步,神豪邁而莊嚴。馴象人和客使,是人物造像中的上品。面貌和服飾特徵表觀出人物的不同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3陵的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釧,腕有鐲,戴耳環,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客使,面目服裝各異,手捧寶 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說明來自不同同家和地區。塑柱是集各種裝飾花紋於一身的雕刻品,它下部施方基蓮花座,中間為六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蓮花結頂,柱身飾減地平鈒或陰線刻纏枝牡丹及雲龍(後陵為翔鳳)圖案, 線條流暢,結構謹嚴。宋陵石刻可分作前、中、後3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4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2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2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