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縣

平安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東靠樂都區,西連湟中縣和西寧市,南與化隆縣為鄰,北隔湟水與互助縣相望。全縣南北長33.6千米,東西寬23千米,總面積750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2004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少數民族。平安縣轄3個鎮、5個民族鄉:平安鎮、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平安鎮,距省會西寧35千米。郵編:810600。代碼:632121。區號:0972。拼音:Ping'anXian。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平安縣轄3個鎮、5個民族鄉:平安鎮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

歷史沿革

平安縣平安縣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安夷縣,元時設平戎驛,明時築平戎城,清改名為平安鎮,屬西寧縣。1946年劃歸湟中縣。解放初為湟中縣第二區、第十區、第十一區轄地。1958至1960年為紅星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設平安行委。
1978年從湟中縣析平安小峽洪水泉石灰窯三合、沙溝、古城7個公社成立平安縣,隸屬海東地區。正式成立於1979年5月12日
1996年底,全縣轄平安鎮和小峽、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窯、沙溝、巴藏溝、古城8個鄉,111個行政村。其中沙溝、洪水泉、古城、石灰窯巴藏溝5個鄉改為回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平安鎮。

平安縣轄1個鎮、3個鄉、5個民族鄉。(根據“青海省民政廳網站”資料改動,估計為2000年之前的資料)
平安鎮是海東行署、平安縣府駐地。位於縣境東北部,湟水南岸。人口4.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少數民族。面積106.9平方千米。轄白家、沈家、窯房、楊家、西營、西村、中村、南村、大路、東莊、上莊、張家寨、上灘、紅嶺、東村15個村委會和變壓器廠、棉紡織廠、地質九隊、有色金屬七隊、地質部基地、一七四處、樂都路、海東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1個居委會。始建於民國,原稱平中驛鎮,由西寧縣所轄,1946年隸湟中縣。1949年沿舊制設平安鄉,1958年為先鋒公社(後改平安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更名為平安鎮。
石灰窯回族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3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38.5%。面積80.4平方千米。轄下河灘、石灰窯、業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窯莊、下法台、陽坡山、石掛寺、宜麻、處處爾溝、紅崖14個村委會。始建於民國時期,原稱唐隆台鄉,隸屬西寧縣。1946年歸湟中縣。解放初為湟中縣第二區、第十一區轄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紅星公社(後改三合公社)轄地。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1年分設石灰窯公社。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復稱石灰窯鄉,同年8月改設石灰窯回族鄉。
三合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6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回族等。總面積74.5平方千米。轄張其寨、駱駝堡、東村、西村、冰嶺山、新莊、三合、條嶺、索爾乾9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高強鄉,1953年改為三合鄉,1958年成立紅星公社(後改三合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改稱三合鄉。
古城回族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1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41.4%。面積111.9平方千米。轄總門、山城、角加、木場、古城、扎門、六台、牌樓溝、黑林灘、新莊爾、沙卡、石壁、北村、且爾鋪14個村委會。沿舊制於1953年改設古城鄉,1958年併入紅星公社(後改三合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1年分設古城公社,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復設古城鄉,同年8月改設古城回族鄉。
小峽鄉位於縣境西端,湟水河南岸,路縣府駐地25千米,距省會西寧市10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蒙古族等。總面積73.1平方千米。轄石家營、上紅莊、下紅莊、上店、下店、三十里舖、王家莊、紅土莊、百草灣、柳灣、西上莊、古城崖12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

平安縣平安縣
制設小峽鄉。1958年併入先鋒公社(後改平安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復設小峽鄉。
寺台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1千米。人口0.6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總面積89.8平方千米。轄仲家、新安、灣子、寺台、翻身、莊廓、窯洞、邦業隆、瓦窯台9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屬高強鄉轄地(後改三合鄉),1953年從三合鄉析置寺台鄉,1958年併入紅星公社(後改三合公社),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0年由三合公社析置寺台公社,1984年改設寺台鄉。
沙溝回族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0.9萬,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50%。面積89.9平方千米。轄石溝沿、大寨子、樹爾灣、沙溝、蘆草溝、侯家莊、中莊、桑昂、牙扎、四方頂10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新莊爾鄉,1958年併入先鋒公社(後改平安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1年分設沙溝公社,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改設沙溝鄉,同年8月改設沙溝回族鄉。
洪水泉回族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7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35%。面積74.1平方千米。轄硝水泉、槽子、米子灣、井爾溝、黃鼠灣、永安、洪水泉、溝灘、韭菜溝、北嶺、阿吉營、沙義嶺、永固、馬圈、拉樹嶺15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洪水泉鄉,1958年併入紅星公社(後改三合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1年分設洪水泉公社,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4年,改設洪水泉鄉,同年改設洪水泉回族鄉。
巴藏溝回族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0.4萬,以漢族為主,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31.6%。面積68.8平方千米。轄上郭爾、堂寺爾、下郭爾、上馬家、清泉、下馬家、河東、李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爾觀13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為新莊爾(沙溝)鄉轄地,1958年併入先鋒公社(後改平安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1980年從沙溝公社析置巴藏溝公社,1984年設巴藏溝鄉,同年改設巴藏溝回族鄉。

2000年,平安縣轄1個鎮、3個鄉、5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人,其中:平安鎮48715人、小峽鄉10183人、三合鄉6391人、寺台鄉5462人、洪水泉回族鄉6429人、石灰窯回族鄉7149人、古城回族鄉10056人、沙溝回族鄉8632人、巴藏溝回族鄉3849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覆:撤銷小峽鄉、三合鄉,分別設立小峽鎮和三合鎮。
2001年底,平安縣轄3個鎮、1個鄉、5個民族鄉,5個居委會、110個村(牧)委會。
平安鎮 駐平安,轄5個居委會(樂都路、海東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4個村(牧)委會(張家寨、東莊、上莊、大路、東村、中村、西村、南村、楊家、窯房、沈家、白家、西營、上灘)。
小峽鎮 駐下店,轄12個村(牧)委會(石家營、上紅莊、下紅莊、上店、下店、三十里舖、王家莊、紅土莊、百草灣、柳灣、西上莊、古城崖)。
三合鎮 駐三合,轄9個村(牧)委會(張其寨、駱駝堡、東崖頭莊、西崖頭莊、冰嶺山、條嶺、祁新莊、三合、索爾乾)。
寺台鄉 駐寺台,轄9個村(牧)委會(仲家、新安、灣子、翻身、寺台、莊廓、窯洞、幫業隆、瓦窯台)。
洪水泉回族鄉 駐井爾溝,轄15個村(牧)委會(硝水泉、槽子、糜子灣、永安、洪水泉、溝灘、井爾溝、韭菜溝、北嶺、阿吉營、沙義嶺、永固、拉樹嶺)。
石灰窯回族鄉 駐石灰窯,轄14個村(牧)委會(下河灘、石灰窯、業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堯莊、下法台、陽坡山、石掛寺、宜馬、處處爾溝、紅崖)。
古城回族鄉 駐古城,轄14個村(牧)委會(總門、山城、角加、木場、古城、扎門、六台、牌樓溝、黑林灘、新莊爾、沙卡、石碑、北村、且爾甫)。
沙溝回族鄉 駐沙溝,轄10個村(牧)委會(石溝沿、大寨子、沙溝、桑昴、蘆草溝、樹爾灣、侯家莊、中莊、牙扎、四方頂)。
巴藏溝回族鄉 駐索家,轄13個村(牧)委會(上郭爾、下郭爾、堂寺爾、上馬家、清泉、河東、李家、下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爾官)。

2005年,平安縣轄3個鎮、1個鄉、5個民族鄉:平安鎮、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寺台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

2006年8月,平安縣撤銷寺台鄉,併入三合鎮。

地理

平安縣唐蕃古道
平安縣位於青海省東都,海東地區中心腹地,為海東地委、行暑所在地。地理位置東徑lol°49’——102°10’、北緯36°15’——36°34’之間,南北長33.6公里,東西寬23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縣城年平均氣溫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間。西距省會西寧市35公里,東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200公里。縣域總面積769平方公里,人口11萬,轄八鄉一鎮。

平安是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線重要驛站,自古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訊事業,得天獨厚的電能資源,迅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優越的氣候資源,優良的投資環境是你理想中的寶地,是眾多投資者的首選地區。

經濟

平安縣鈣芒硝
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商業網點及貿易市場體系健全,現有賓館3家,公園2處,各種服務行業及餐飲娛樂業興旺,距縣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園四季長青,鬱鬱蔥蔥,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區,還有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使遊人流連忘返。

平安縣地處涅水河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盛產春小麥、馬鈴薯、油料、蔬菜等。近幾年迅速發展的大棚蔬菜,淡水養殖等新型城郊經濟產業,使城鄉人民的“菜籃子”日趨豐富。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固定資產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已有14家,全縣初步形成了以金屬冶煉、農產品加工、建築產品生產、釀造、食品為主的產業格局。二OOO年國民生產總值2.5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930萬元,第二產業6808萬元,第三產

業1.3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35億元。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18種。主要品種有礦泉水、石膏、鈣芒硝、花崗岩、透輝石、黑雲母、磷鐵礦、岩金等。

商業貿易:平安縣商業貿易活躍,市場繁榮,享有西部大開發的一切優惠政策。平安縣十餘萬各族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前來平安觀光旅遊、參觀考察、投資興業、攜手並進、共展宏圖。

交通通訊

平安縣蘭青鐵路
境內蘭青鐵路109國道槽貫東西,有鐵路轉運站一處 是黃河上游水電資源開發的運輸基地,平安鐵路貨場一處,年吞吐量超過20萬噸。縣城距西寧機廠僅8公里,機場可降落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廣州、西安、烏魯木齊、拉薩、上海、成都等航班。省道平臨公路縱貫南北,是通往青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縣內金融服務機構完備,形成了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市場經濟相接軌的服務網路。通訊事業發達,已開通10000門數據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及行動電話。海東供電局設在平安縣城,境內有330千伏安變電站l座,110千伏安變電站2座,35千伏安變電站3座,電網覆蓋全縣,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

旅遊

平安縣湟水谷地
平安這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景色宜人的土地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伴隨著共和國的年輪,尤其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平安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業的雙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家園。如今的平安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青海高原東部的湟水谷地里,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二日,平安縣成立後,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以主人翁的精神知難而進,頑強拼搏,用辛勤的汗水在這塊沃土上澆灌出了一叢叢絢麗多姿的花朵。縱觀今日的平安大地,農牧業生產欣欣向榮,城鄉山川樹木蔥鬱,水利事業生機勃勃,教育戰線桃李芬芳,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縣辦工業前景喜人,醫療衛生日趨完善,財貿戰線捷報頻傳,廣播電視初具規模,文化活動形式多樣、精神文明碩果纍纍、市政建設獨具特色。
如今的平安縣不僅是海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以縣域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等諸多方面已成為全區最有誘惑力的花園式城區。翻開平安歷史的畫卷,遺留在平安境內璀璨的古代文化聞名遐爾,古老而精巧的建築令人叫絕。從湟水河畔的平安縣城向西南方向行約三十餘公里,在臨近巍峨的阿米吉日神山腳下,便是平安縣遠近聞名的旅遊盛地峽群林場,在這塊風光迷人的林地里,還有一處勝名的峭岩懸空的夏宗寺。這裡層巒疊翠,林木濃郁、山泉流水、山花爛漫、景色十分秀麗。
平安縣夏宗寺

元朝至正十九年,西藏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傑應元惠宗之召去北京,路過青海,一度居住夏宗寺、曾給剛滿三歲的宗喀巴在這裡授近事戒。噶瑪巴乳必多傑去世後,有位叫南安然堅巴的修行者在此建造乳必多傑的靈塔和一座佛堂。後又經過幾代當彩活佛的不斷努力,夏宗寺逐漸發展成為一座較大規模的寺院,以塔爾寺為母寺,歷輩當彩活佛成為夏宗寺主。迄今,該寺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來到新建的大經堂前面,只見大經堂從峭岩陡壁拔地而起,廊柱斗拱,飛檐挑脊、天花桑井、畫梁、雕棟,實在是輝煌壯觀。經堂後面是依著山岩疊起的七層佛殿,中間的殿堂內供奉一座佛塔,內藏宗喀巴在該寺青燈黃卷吟佛經時用過的袈裟和靴子。經堂後面的山崖上有一條棧道,可通岩頂。站在岩頂上極目遠望,夏宗四周的景物盡收眼底,在這數不盡的美景中,要數寺背峭岩絕壁上的一棵松柏最引人注目。
據說,這棵松樹是當年乳必多傑在此岩頂上給宗喀巴削髮時,將一縷新削的髮絲藏於崖腰的石縫裡,就長出了這樣一株柏樹。全寺臨水依山,由經堂、噶瑪、八卦亭三個建築群組成。沿經堂前伸出的松蔭夾道再往前走,便是當年增人們護林的哨所“笨康”。從“笨康”亭放眼望去,整個夏宗林場如同披了一件綠色的薄紗,西面的山嶽群峰疊翠,一條清流從峽谷潺潺流淌,從遙遠的群山峻岭中閃著魚鱗般的光澤流過崖底,在靜如處業般綠色的松林、中騰起一片喧響,流向山外,宛如一位綠衣少女舞動著手中的白綾,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風光迷人的峽群林場陪伴著夏宗古寺敞開熱情的懷抱、迎接著四方前來觀光旅遊者。在峽群林場南側,以它特有的秀色盤踞在莽莽崑崙的支脈——拉雞山東段,山勢峻險,嶙峋逶迤。成為平安、化隆兩縣的分水嶺。一年四季,青沙山喜披青黛色的紗巾,仿佛永遠耕耘著秀色春光。
平安縣洪水泉清真寺

洪水泉清真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安縣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村。距西寧市30多公里,該寺以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及建築藝術而聞名遐邇,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遊景點。洪水泉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後經5次擴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間擴修工程形成現在規模。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整個寺院由照壁、山門、喚醒樓、碑樓(被毀)、禮拜殿及學房等組成。其建築均按照中國古典漢藏寺遍形制而建,設計奇特,在建築風格上,大量融合了漢回藏等民族的建築藝術,尤以磚雕、木雕圖案最為優美,所雕圖案大部分為“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獵躍蝶舞”、“吉祥八寶、“萬蝠圖”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時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現有眼睛的動物圖案等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觀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獨特風格,寺院坐西朝東,布局精巧,主要景觀有照壁、山門、喚醒樓、禮拜殿其磚雕、木雕圖案及繁多,工藝高超、建築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間民俗吉祥圖案的寶典。

平安縣峽群寺森林公園

峽群寺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及景區。位於青海省平安縣西南部腦山地區,拉脊山脈北麓,109國道1924㎞向南25公里處,距西寧機場30公里。距青海省西寧市55公里。是集森林與寺院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峽群寺森林公園總面積3558公頃。1996年2月,經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包括峽群林場轄區、著名的佛教勝地——夏宗寺。
峽群林場:峽群林場是平安縣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區,林向整齊,具有成片的天然雲杉、山楊純林,少量的雲樺混交林及人工青楊林。綠意盎然的白楊、零星點綴的紅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細流,清新自然。各種喬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濕潤,散發著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鵑、黃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銀露梅、葉形倚麗的茶瘭子、果紅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鑲嵌於林間,構成了旅遊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區內有眾多珍禽異獸,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雞、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藥用植物有大黃、黃芪、黨生、秦艽等。旅遊區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景色迷人、氣候涼爽,是旅遊度假、休閒療養的深山仙境。
平安縣夏宗寺

夏宗寺:夏宗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削髮為僧並拜西藏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傑為師學經的地方。相傳,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漢僧法顯等人赴印度求經。曾途徑夏宗寺一帶居留活動過。宋代夏宗靜房得到擴建。為研究藏傳佛教在青海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例證,也為廣大旅遊者和宗教信徒創造了朝覲遊覽的廣闊天地。
景區內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辦“六月六”花兒會。(參見:青海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