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鄉

雙龍鄉

雙龍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城西北,距縣城120公里,東接興隆鄉,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傾,西鄰石門鄉,北瀕黃河與景泰縣五佛鄉相望,黃河流經境內22公里。雙龍鄉總面積182.1平方公里,轄永和、黃坪、城川、雙龍、碾溝、義和、仁和、北城8個行政村50個村民小組,2897戶15774人,有耕地29351畝,人均1.86畝,其中水地11081畝,旱地18270畝。雙龍鄉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糜谷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優質水稻、大棗、香水梨、羔羊肉等,已初具規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因鄉政府原駐劉家寺建有雙龍廟,廟內兩根巨柱各刻一條,有活躍、騰飛之意,故而得名雙龍。解放前雙龍鄉由仁義鄉管轄,解放後屬靖遠縣第四區公所,1958年公社化時與永和鄉並成永和公社,1963年改為雙龍公社,1978年公社駐地由劉家寺遷至永和村(即永安堡),1988年公社改為鄉建制沿用至今。

自然資源

雙龍鄉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2000米左右。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山大溝深,山地與塬地縱橫交錯。地理位置特殊,鑲嵌在挺拔的泰和山和滔滔不絕的黃河天險之間。境內泰和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白銀市最高峰。哈思山原始林區,被甘肅省列為原始森林保護區,活動著為數不多的石羊松鼠麝香等野生動物,生長著寶貴的天然油松灌木林,巷松翠柏,鬱鬱蔥蔥,景物宜人,空氣清爽,人工造林成果喜人,面積逐年擴大,是盛夏休閒避薯和旅遊觀光的盛地。對此,著名書畫家、原省政協副主席范振緒先生曾自稱為“太和山民”,並題聯“雲樹接天含遠秀,石泉流玉傳清音”。

水利渠道

黃河流經靖遠境內154公里。自明建衛至今,靖遠依河水自流灌溉的渠道就有八條。從河上游往下,分別是:復興渠靖豐渠民生渠恆豐渠靖樂渠永固渠灃泰渠發源渠。八大渠道總長180·9公里,自流灌溉面積總計75163畝。八大渠道對發展靖遠農業的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發源渠灌區位於靖遠縣雙龍鄉。

發源渠: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名永裕渠、仁義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發源渠。據《靖遠縣誌·民國志》記載:最早於“清乾隆四十三年,由邑紳高吉世張懷清高憲等聯合開渠,歷十餘年之經營適竣工”。為保證灌溉,從清·道光年間起到1991年,歷時170年,曾六移渠口,沿黃河上接至現在的新紅崖砭,渠總長22公里。灌區位於靖遠縣雙龍鄉。發源渠開口無壩引黃河水進行灌溉。渠首設在車木峽的新紅崖砭。灌區高程1350米以上,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12公里。灌區受益仁和、義和、北城三個村,17個社,總人口為7740人,總灌溉面積為10900畝。

農業發展

沿黃灌區有4個行政村,有一條全長22公里的發源渠,始建於1778年,是靖遠縣萬畝灌區之一,有小型提灌工程15處,這裡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發展高效農業,林果業及蔬菜業前景廣闊,仁和、義和兩村所年產優質大米3000噸,是靖遠縣的大米基地之一,碾溝及北城村盛產優質大棗(個大、色紅、肉厚、味甜)年產約10萬公斤。若輻射仁和村的車木峽,車閘箱,可發展為全縣的大棗基地之一。泰和山下有4個乾旱半乾旱行政村,其中黃坪村屬純川原村。永和、城川、雙龍三村有井泉灌溉的部分水地,主產小麥、糜谷、兼種豆類,洋芋。永和村所產的大蔥遠近聞名。

雙龍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財政增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全鄉形成了以大棗、優質水稻、枸杞為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尤其是大棗產業,由於這裡生產的大棗個大、肉厚、品質優,所以市場需求量大,銷售快,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2006年,雙龍鄉為了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發揮規模效應,發展特色經濟,使大棗產業逐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以仁義地區6000畝棗園為中心,輻射北城、碾溝2500畝,建成了8500畝大棗基地,大量銷售寧夏青海蘭州新疆等地。在盛產期,年產量可達到510公斤,每畝可創收2000元,除去成本350元,每畝可創純收入1650元,與糧食作物相比,是種植作物收入的2倍多。為此,雙龍鄉將繼續在這一產業上做文章,把這一支柱產業做大做強。規劃在目前8500畝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力爭2010年大棗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建成靖遠縣最大的優質大棗基地。

6、歷史遺蹟

雙龍鄉明代北城灘長城
雙龍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存豐富。黃河蜿蜒至此,懸崖峭壁,洪波洶濤,地勢險峻,古為黃河交通、軍事之險關要隘。明代北城灘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遺址、唐代北城灘古城堡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的永和遺址、北城灘唐墓群清代仁和四合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城灘城遺址矗立於黃根深葉茂東南岸石崖之上,扼險據要。東山有明長城烽燧,西北與五佛寺對峙,南臨黃河,驚濤拍岸,為黃河險關要隘。城堡呈方形,面積3412平方米,為夯土板築。城牆底寬5.3米,殘高3.3米,城門設於南面,並有凸形瓮城遺蹟殘存。東、北兩牆各有馬面3個。西牆有馬面2個。城內暴雨的陶器殘片十分豐富,有蓮花紋園瓦當陶范及瓦當殘片,為唐代遺物。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省習水縣雙龍鄉

雙龍鄉雙龍鄉
1、基本概況

雙龍鄉位於貴州省習水縣東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62公里,分別與良村、溫水、仙源、官店,二里等鄉鎮接壤。轄5個行政村,130個村民小組,3220餘戶,1.44萬人。雙龍鄉有耕地面積(習慣畝)13860畝,(其中水田2400畝),在耕地中有25度以上坡耕地7063畝,占總面積的51%,有林地34571畝,有草山草坡22540畝,有荒山荒坡28420畝。雙龍全鄉海拔870—1771米之間,鄉政府所在地1340米,年平均氣溫12.1攝氏度,幅員106.2平方公里。境內有河流9條,水庫1座,境內85%喀斯特地貌,99%以上漢族居住,交通極不發達,經濟、通信、基礎設施比較落後。

2、農業發展

雙龍鄉金銀花
農業發展狀況經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有了很大改觀,雙龍鄉現在已建設中藥材之鄉和畜牧業強鄉的思想,加速雙龍發展。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糧食總產量5911噸,其中夏糧1884噸,秋糧40人均占有糧食420千克。經濟總收入4045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收入2723萬元,鄉企營業收入1322萬元。人均純收入744元。退耕還林面積1.39萬畝,境內有豐富的優質無煙煤鐵礦等礦產資源,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鄉和貴州省極貧鎮鄉。全雙龍鄉已落實“兩雜良種”示範種植5200畝,紅糧連片種植2120畝,魔芋示範種植460畝,金銀花木瓜種植1640畝;養殖三元商品豬840頭,二元種豬160頭,山羊2180隻;解決了480多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解決了680人、800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08年,全雙龍鄉人均純收入可增收100元以上,800多貧困民眾將實現脫貧目標。

3、計生工作

習水縣雙龍鄉大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扎紮實實開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收到了較好效果。該鄉把宣傳教育進村和婦科病普查普治緊密結合起來。並以計生服務站和村計生室為基地,把婚育新風內容和婦科病普查普治貫穿於鄉村人口學校教學全過程,除堅持常年開展計畫生育政策法規宣傳和婦科病普查普治,還開辦各種培訓班,向民眾傳播致富信息生活百科知識等。同時,各村的主要街道和村口張貼了計生宣傳畫。雙龍鄉有500餘人參加了婦科病普查,查出患有各種婦科病的183人,普治183人,並針對疾病類型制定了隨訪計畫。

雙龍鄉紅軍草鞋
4、歷史遺蹟

四渡赤水紀念在徵集紅軍長徵文物時,在習水縣雙龍鄉興中村興羅壩村民組村民羅占清家中,發現71年前紅軍長征路過雙龍時書寫在農戶門板上的標語,“紅軍優待投城官兵”、“川軍弟兄們你們的槍口要瞄準反革命的官長”等清晰可見,但經過七十多年的風雨,有的字跡已經模糊。現今八十多歲的羅占清老人回憶,71年前,紅軍他家借宿時,他還給紅軍打過草鞋,還保留著當年打草鞋的工具。老人家都始終捨不得將這些標語抹掉,是因為對替窮苦人民翻身作主的紅軍、共產黨的深厚感情。

貴州省威寧縣雙龍鄉

雙龍鄉雙龍鄉
1、基本概況

雙龍鄉地處貴州省威寧縣城西南,鄉政府地處全縣人民飲水工程楊灣橋水庫邊上,距縣城約15公里。全雙龍鄉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63個村民組,4500餘戶2.1萬人,是一個全農業鄉。有彝族回族苗族漢族居住,其中少數民族占52%。雙龍鄉地理位置特殊,處於一個交通死角,平均海拔高,地勢陡,農業出產單一,全雙龍鄉都是一個貧窮落後的鄉鎮。該鄉的西涼山一帶有豐富的煤、鐵礦資源待開採。開發的最大一項工程是種草養畜,雙龍鄉涼山村在60年代就是聞名全中國的養畜紅旗公社,西涼山一帶地廣人稀,是一個天然的養殖場

2、自然特徵

雙龍鄉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寬約80公里,東北至西南長約120公里;平均海撥1511米,最高2217米,最低470米;年平均氣溫1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954毫米,無霜期250天左右;地貌為山、丘、溝、壩、谷、洞交融的喀斯特結構。

3、資源特點

雙龍鄉魔芋種植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矽、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嶺土、重晶石等。其中,煤、硫、鐵、鋅探明儲量分別達540000、29856、4042、1540萬噸以上,硫磺已打入國際市場。

農副土特產品眾多。主要有烤菸、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蓀、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葉、黨參、蠶繭等。其中,烤菸葉厚、色黃、質優;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貴藥材等字閨中。

4、農業發展

蠶桑、水果、辣椒、大蒜、中藥材、反季節蔬菜等特色農業基本形成。發展萬畝楠竹基地、萬畝魔芋基地、千畝苦丁茶基地、奶牛仔豬雜交牛育肥、家禽等畜牧業基地;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生態畜牧業以及畜牧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農產品行銷組織、中介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經紀人隊伍,逐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協會+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延伸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

5、歷史遺蹟

雙龍鄉清真寺
馬撒驛清真寺:位於威寧縣雙龍鄉西涼山古滇黔道上,建於明代乾隆年間,劉彩阿訇在該寺掌教,歸主後被回族張氏爭埋在張氏墳山。1967年維修過一次,1987年,政府拔款7000元維修。占地700餘平方米,轄穆斯林2000餘人。

馬家屯清真寺:位於貴州省威寧縣雙龍鄉大地村馬家屯。馬家屯清真寺,始建於明代。馬家屯,為明代烏撒四十八屯一。《威寧縣誌·屯墾志》:“洪武二十八年,因烏撒衛開闢,分為五所,各設流官,大興屯墾”。而馬家屯,則是回族馬姓屯墾之所,故名。馬家屯清真寺,座落在馬家屯寨子中間一小山包上,周圍古樹參天,綠蔭掩映,有姜梓樹、三角楓樹等,胸徑均在70厘米以上,環境優美。由於多次被燒毀,清鹹豐初年,馬元義倡導重修,鹹同滅回時又被毀,同治三年重建三間權作禮拜,光緒二十三年,馬金翠與族人馬金品、馬七斤、馬金瑞、馬正林馬小禎馬老有馬小妹等積資修理。民國21年,族人又重建,木石結構瓦房,建築面積210個平方米,占地400多個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縣政府拔款1700元重新進行維修。2004年由韓阿訇捐資50萬元重建,總占地面積1500餘平方米,轄穆斯林1800餘人。

湖南省澧縣縣雙龍鄉

雙龍鄉雙龍鄉

1、基本概況

雙龍鄉地處湘鄂邊界,位於湖南省澧縣北部邊陲。東連如東鄉,南接夢溪鎮,西界復興廠鎮,北瀕界溪河牛浪湖與湖北公安縣遙遙相望,是湖南通往湖北的咽喉之地。207國道擦邊而過,69線橫穿全境,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3公里,全程水泥路。雙龍鄉集雨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542畝,養殖水面2.5萬畝。鄉轄13個村(居)委會,14753人,4334戶,152個村民小組。2007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萬元,農民人均所得4093元,比上年增長531元。雙龍西瓜、雙龍柑桔、雙龍螃蟹、雙龍牲豬已形成四大知名品牌,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2、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以傳統糧棉油為主,糧食複種面積達到2.68萬畝,總產1.37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2萬畝,籽棉總產2160噸;油料作物面積1.7萬畝,總產2300噸。特色產業有以柑桔為主的優質果木林1.5萬畝,產量1.2萬噸;雙龍牌三號黃瓤無籽西瓜5000畝,產量1.2萬噸;雙龍螃蟹養殖基地2萬畝,產量500噸;雙龍石化萬頭養豬場年出欄牲豬1萬頭。

3、基礎建設

完成縣鄉主幹道水泥路建設1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30公里;建成沼氣池500口;千人受益安全飲水工程1處;建成村組活動場所3處;投資80萬元,建成占地8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可集中供養80人的省級標準敬老院。有移動聯通機站3處,信號覆蓋全雙龍鄉。拉通有線電視村5個。

雙龍鄉雙龍鄉人民政府
4、工業建設

先後建成規模工業企業2家――雙興軋花廠金荷軋花廠。常年安排農村剩餘勞力52人,季節性提供勞務崗位200餘個,年創利稅100萬元。

5、教育衛生事業

全面完成教育布局調整,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向中心地區集中,學生向優質學校集中的目標,教育質量提高較快。2007年鄉中學考上縣一中學生達30人,比2007年增加15人,被縣一中授予“人才培養搖籃”稱號。衛生院申請國債資金50萬元,全面完成衛生院住院部的改造,科室齊全,設定合理,基本上做到看病不出鄉。雙龍鄉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