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

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漢代皇帝陵墓講究“堆土成陵”,外型呈復斗形,好似一座截去頂端的金字塔。1990年,隨著西安鹹陽機場公路的建設,考古工作在在帝陵東南區域進行大規模考古鑽探工作,發現了南區叢葬坑並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彩繪著衣式裸體陶俑,這一成果獲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裸體陶俑也被西方稱為“東方維納斯”。

歷史沿革

漢景帝漢景帝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後元三年(前141年)崩於長安城未央宮,葬於陽陵。陽陵始建於前元四年(前153年),從漢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陽陵的修建時間長達二十八年。

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為陽陵書立正名碑。

1906—1910年,“陝西省高等學堂教習”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對包括陽陵在內的西漢諸陵、漢長安城等進行初步的考古調查。

概述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之子,父子倆曾共同開創漢王朝殷盛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被史學家稱作“文景之治”。整個葬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復斗型,占地3000餘畝。

簡介

漢陽陵漢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地跨鹹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漢陽陵占地20平方公里,有190多個外藏坑,其中圍繞帝陵的81個外藏坑地位和等級最高,出土了大量陶俑,包括武士、仕女、文官,還有陶塑家畜、木車馬。最近新建成開放的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文物保護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被2005年召開的國際古蹟保護理事會第十五屆年會確定為全世界文物保護和展示的示範工程,是目前中國第一座緊貼帝陵、將文物和遊客分隔在兩個不同小氣候環境中、對遺址實現全封閉保護,並採用國際上先進配套設施的現代化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

主要景點

帝陵

陽陵陽陵

陽陵陵園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陽陵封土高約31米,陵底邊長160米,頂部東西54米,南北55米,陵園為正方形,邊長410米,四邊中央各有一門,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封土上外圍放射狀態分布著從葬坑,帝陵81條。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條陪葬坑道都是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寬度2.4米。葬坑都是木製坑體,六面都由俑木板隔開,最上層木板上還鋪有蘆席,蘆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

1998年考古工作者對位於帝陵東側10個外藏坑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從、宦者等各種身份的陶俑,各類陶塑家畜,原大或縮小為三分之一的木車馬,各種質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糧食、肉類、紡織品等生活消費品。

後陵

後陵“漢惠帝安陵”碑,為訛誤後陵“漢惠帝安陵”碑,為訛誤

孝景王皇后陵位於帝陵東北,距帝陵450米處,與景帝陵遙相呼應。

西漢時,帝、後合葬實行“同塋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雖葬於同一塋域,但各起一座陵園。後陵與帝陵形制相同,高約25.5米,封土形制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封土上外圍放射狀態分布著28條從葬坑,南側立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漢惠帝安陵”碑石,為訛誤。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漢景帝第二任皇后,漢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兒為燕王臧荼孫,父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為修成君金俗、平陽公主、南宮公主、隆慮公主(林慮公主)、漢武帝劉徹。王娡於元朔四年去世(前125年),晚於漢景帝十六年,諡號“孝景皇后”,與景帝合葬在陽陵。

從葬坑

從葬俑從葬俑

南區從葬坑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北區從葬坑位於帝陵西北,分別占地96000平方米。1990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鹹陽機場專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鑽探中發現從葬坑數座,組建了以王學理為隊長,尚志儒為副隊長的漢陵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和進一步的鑽探,發掘出大量彩繪裸體陶俑,發現了南區從葬坑。1991年,漢陵考古隊90年的發掘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南區從葬坑位於帝陵東南,北距後陵300米,總計有24個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1992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一號簡報》發表,公布了南區從葬坑16、17號坑的發掘成果。1994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二號簡報》發表,公布了南區從葬坑20—23號坑的發掘成果。1995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調秦漢研究室焦南峰、馬永嬴組建陽陵考古隊(簡稱陽陵隊),焦南峰任隊長,王保平任副隊長。1995年11月,陽陵隊發掘陽陵南區10號從葬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繪裸體武士俑。

從葬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這些考古發現既是西漢帝王喪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漢時期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和物質生活豐裕的縮影。

羅經石遺址

羅經石羅經石

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是中國發掘清理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皇家陵園祭祀建築基址。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遺址平面為“回”字形內外兩層,總面積約67000平方米。其內是中心建築的夯土台基,基座呈正方形,基址邊長54米,每邊3個門,總計12個門。四周有磚鋪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磚塊、瓦片堆積層等遺蹟遺物。在四周門道處出土的空心磚上發現印有四神紋,分別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基址四周鋪的地磚顏色各異,分別為東青、西白、北黑、南紅。依建築原理,整座建築復原後是四角攢尖頂建築,類似西安鐘樓;或者是圓形攢尖頂建築,類似北京天壇。

羅經石是建築中心的一大柱礎石,該核心柱石邊長近兩米,當初上立的柱子直徑有1.4米,其高難以想像。基址每邊有14個柱坑,坑內保存有柱礎石,56根迴廊柱與核心柱共同撐起“長安城內就能歷歷在目”的陽陵高台建築。整個建築布局規整,規模宏大。

羅經石遺址是陽陵最重要的禮制性建築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廟建築遺址。據有關資料記載,景帝陵廟亦稱孝景廟,號德陽宮。《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載,中元四年(前146年)“春三月起德陽宮”

,註:“是景帝廟也。帝自作之,諱不言廟,故言宮”。景帝廟於漢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十二月毀,竟寧元年(前33年)三月復。考古專家聯繫“羅經石”遺址的發掘顯示,推斷這一遺址是景帝陵廟德陽宮的一部分。

陪葬墓園

陽陵陪葬墓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家灣鄉米家崖村塬邊,全長2350米,占地約3.5平方公里。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干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布。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眾多,圍溝完整,布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997年6月開始,陽陵隊為配合高陵縣涇河工業園區的建設,對陽陵陪葬墓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鑽探,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陪葬墓園,並發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漢代珍貴文物。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於帝陵西北約1.5公里處,面積達8萬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初被發現,估計葬於此地的刑徒在萬人以上。1972年發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揭開了陽陵考古發掘工作的序幕,發現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釱”等類鐵制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1978年初,杜葆任先生髮表《漢陽陵附近的鉗徒墓》一文,確認了陽陵的刑徒墓地。

陽陵邑

陽陵、陵邑示意圖陽陵、陵邑示意圖

陽陵邑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涇渭三角洲上,陽陵以東,北臨涇水,南越渭河與長安相望。這裡原是秦代的一個縣城,漢景帝五年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陽陵邑,在歷史上共存在了數百年,是中國首次發現漢代帝陵的陵邑。

陽陵邑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公里左右,總面積4.5平方公里,已探明東西向有主街道11條,寬度在9—50米;南北向街道31條,組成了百餘個棋盤式的里坊。城裡有密集的漢代建築遺址、官署區、民居區和制陶作坊區,有鑄造錢幣的遺址和兒童墓地等。共出土各類文物達一萬餘件,有大量的筒瓦、五棱水管等建築材料,有盆、罐等陶製生活用具,有銅、鐵質鎧甲片,銅簇、鐵簇等武器裝備,有數十個用陶井圈箍起來的水井,有中國發現最早的浴池。出土的文物顯示,陽陵邑與當時的外界交流非常廣泛,而且城內設定機構非常齊備,甚至可能還有監獄。

南闕門遺址

南闕門遺址南闕門遺址

南闕門是帝陵陵城四門中的南門,也叫朱雀門,由兩座三出闕構成。闕為一種禮制建築,是古代設定在城垣、宮殿、祠廟、陵園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築物,也叫門闕。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和“缺”通用)。據說,大臣上朝面君時,走至闕前總要自省,想想自己還闕(缺)多少。

陽陵的陵冢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均有門闕,南闕門即南邊的門闕,其距離帝陵封土120米。1997年3月和2000年文物部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南門闕的建築形式為一組兩座對稱的“三出闕”。這種由一主闕、二子闕組成的三出闕,為皇帝專用。在南闕門發掘過程還發現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築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緊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堅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間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兩側流走。南闕門遺址散水寬0.9米,全長14.6米。

文物遺存

1990年5月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更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

漢俑

漢陽陵漢陽陵

陽陵出土的漢俑十分引人注意。他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厘米高,赤身裸體且沒有雙臂。據研究,這些陶俑在剛剛完工時都身著各色美麗的服飾,胳膊為木製,插入陶俑肩部的圓孔,以便木胳膊可以靈活轉動,但經過千年的風霜之後,衣服與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殘缺的身軀。

兵馬俑的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勻稱,但也有一些顴骨突起,面貌奇異,可能是當時的異民族兵員。比起秦始皇兵馬俑的肅穆與剛烈,陽陵漢俑顯得平和而從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詳的社會氛圍。

羅經石

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著一塊方形巨石,當地民眾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明御製祝文碑

明御製祝文碑明御製祝文碑

在漢景帝陽陵帝陵封土南面現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後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後所立御製祝文碑兩方,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陽陵正名碑一方,現代文物保護標誌碑兩方。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個歷史時期官方對陽陵的重視和保護,體現了後世對漢景帝文治武功和統治思想的稱讚與認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陽陵帝陵封土南面距南闕門遺址約70米處,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陽陵正名碑前,曾經呈東西方向依次樹立有七方碑刻,至清末(1906年—1910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實地考察時尚存三方,今僅存兩方:明代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後所立御製祝文碑。兩方碑刻分別樹立於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天啟祝文碑為東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為東起第三方,余者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於何時、何處。由於兩碑所歷時代較長,又孤處於帝陵一側,多受風雨磨蝕與人為破壞,碑文少量字跡難免有所湮滅,嘉靖碑即有兩字難以確認,不過觀察兩篇祝文格式、內容均較一致,故而可利用天啟碑與嘉靖碑相校,補出湮滅的文字為“克守先業,致治保民”。

碑文中對漢景帝“克守先業,致治保民”的評價,體現出明代官方對景帝順應時代潮流,繼續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策的認同。

文物保護

1963年4月,陽陵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0月,陽陵考古隊與斯洛維尼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在陽陵南區8號從葬坑(局部),進行文物保護示範工程。

2001年6月25日,陽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4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博物館擬與荷蘭德倫特博物館建立友好館的請示》(陝文物字〔2008〕39號),同意漢陽陵博物館與荷蘭德倫特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

2010年9月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都博物院的考古、規劃方面專家安家瑤、呂舟、杭侃、王毅等,對漢陽陵司馬道跨鹹銅鐵路橋工程方案進行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漢陽陵博物館司馬道跨鹹銅鐵路橋工程符合《漢陽陵保護規劃》要求,方案基本可行。

2010年9月1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司馬道跨鹹銅路橋工程的請示》(陝文物字180號),原則同意漢陽陵司馬道跨鹹銅鐵路橋工程方案和意見。

2010年12月2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漢陽陵帝陵南闕門遺址本體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130號),原則同意《漢陽陵帝陵南闕門遺址本體保護工程設計方案》及意見。

陽陵陽陵

2011年4月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帝陵陵園遺址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1〕82號),原則同意漢陽陵陵園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設計方案和意見。

2012年5月22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道路系統規劃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62號),原則同意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方案及意見。

2013年05月31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大遺址綜合信息監測及預警系統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83號),原則同意開展漢陽陵遺址本體和保存環境監測預警項目及意見。

2013年07月02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東部陪葬墓區保護展示規劃設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82號)。

2014年6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調研漢陽陵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14年12月8日下午,國務院辦公廳三局副局長孫燦率隊,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國家文物局相關工作負責同志就城鎮化進程中的文物保護相關事宜到漢陽陵博物館進行調研。

2014年12月12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涇河工業園區重大安全隱患整治工程涉及漢陽陵保護範圍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290號),原則同意陝西省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靖西一線天然氣管線改線建設項目(涇河工業園區重大安全隱患整治工程)選線方案和意見。

漢陽陵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

2014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景帝陽陵考古陳列館陳列改造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140號),原則同意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陳列改造工程立項。

2014年10月,為進一步規範、推動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管理工作,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運行情況全面評估。2015年3月,全面評估結果公布,漢陽陵名列第二。

2015年,作為中央編辦首批確定的全國文物系統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試點單位,陝西漢陽陵博物館已按照要求,制定了理事會章程,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

2015年03月1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後陵外藏坑及闕門等保護展示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101號),原則同意漢陽陵後陵外藏坑及門闕、南北區外藏坑及北部陪葬墓展示工程立項和意見。

2015年04月01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呈報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修改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205號﹚,原則同意所報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2015年05月0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東部陪葬墓區保護展示規劃設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61號),原則同意漢陽陵東部陪葬墓區保護展示規劃設計方案。

實用信息

地址: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

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淡季65元/人,旺季90元/人

旅遊信息

園區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價格:淡季(1、2、12月) 65元 旺季 90元(含 幻影成像10元) 持學生證半價(幻影成像須額外購票)

交通:張家堡-漢陽陵:在張家堡乘游 4路可直達漢陽陵;發車時間為8:30—17:00;途經城市運動公園;單一票價二元。

西安—漢陽陵:自西安新安醫院乘游10路;發車時間為6:30—18:00; 途經交大商場、興慶公園東門、東門、西閘口南口、北門、龍首村、張家堡等。

鹹陽—漢陽陵:自鹹陽火車站乘 5路車即可直達漢陽陵;發車時間為:8:0--18:00;途經抗戰路、古渡 公園、石油助劑廠等,正點對開一個班次;票價為6元/張。

自駕車:自駕車可從張家堡上西銅高速公路向北直至渭河大橋處,然後上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專線即到。 苑區旅遊服務設施 苑區清晰的旅遊標誌 供遊客免費乘坐的旅遊觀光車 為遊客提供地方特色小吃 多處方便的旅遊休息處

導遊服務:6種語言的電子語音導遊系統

50名中外文優秀導遊員

漢陽陵博物館

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裝飾精美、陳列手段先進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其建築採用下沉式結構,充分保護了陵園的整體環境風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內陳列著近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相關提示

門票價格

陽陵陽陵

門票:3月-11月45元,12月-2月30元。

交通提示

西安火車站(解放飯店門口)乘旅遊公交4路車直達漢陽陵,每天兩趟,發車時間分別為上午9:30及下午14:00,下午12:30或4:30從漢陽陵返回西安,全程40分鐘。 。

相臨景點

漢陽陵漢陽陵

茂陵 鹹陽博物館 楊貴妃墓 彬縣大佛寺 開元寺塔 乾陵黃土民俗村 章懷太子墓 三原于右任紀念館 漢高祖長陵 楊凌水上體育運動中心 淳化 乾陵 鹹陽古渡 永泰公主墓 馬踏匈奴 旬邑泰塔 懿德太子墓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 陝西醫史博物館 西漢帝陵 現代農業科技園 三原城隍廟 漢陽陵 唐昭陵 北杜鐵塔 周陵 崇文塔 昭仁寺 永壽槐樹旅遊區楊凌昆蟲博物館陝西省苗木繁育中心

西漢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漢太上皇—劉太公萬年陵
漢高祖—劉邦長陵[漢]陝西省鹹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安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
漢文帝—劉恆霸陵陝西省西安市東郊
漢景帝—劉啟陽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
漢武帝—劉徹茂陵陝西省興平市
漢昭帝—劉弗陵平陵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
漢宣帝—劉詢杜陵陝西省鹹陽市長安區東少陵原上
漢元帝—劉奭渭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南
漢成帝—劉驁延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漢哀帝—劉欣[漢哀帝]義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東
漢平帝—劉衎康陵[西漢]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