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錯金銅虎符

陽陵錯金銅虎符,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簡介

陽陵錯金銅虎符陽陵錯金銅虎符

陽陵虎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陽陵為秦郡名,即今陝西高陵縣。虎符能分成左右兩半,要調動軍隊時,皇帝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的左一半扣合完整,驗證可信,方能調動軍隊。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專符專用,一地一符,一個兵符不可能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直至唐朝,改用魚符或兔符,後又恢復使用虎符。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高8.9厘米,虎形,有左右兩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是關於符節制度的重要實物。相傳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以兵權,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駐地。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即應發兵。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此件為秦代之物。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為秦之郡名,即今陝西高陵縣。此件銅質,為秦始皇授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對合處生鏽,現左右不能分開,整體形成一藝術品。伏虎臥地,昂首前視曲尾上翹。虎符字型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趣聞

“符”是一種古代信物,傳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中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屬兵權後調動軍隊的憑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形,故稱“虎符”,也稱“兵符”。
據專家考證,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相合,方能調兵。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的,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有一小孔,虎作走動形,尾端捲曲。鍺金銘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銘文最後一句,其意思是:如果軍情緊急。不必等會符,可以舉烽火報訊,立即行動。新郭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陽陵虎符,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三個虎符的銘文大致相同,有一點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這說明這三個虎符出於秦的三個不同年代。秦國的國君先是稱王,這說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製作:秦國只有惠文君一人稱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時製作的:秦始皇開始稱皇帝,故陽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後製作的。
有一件虎符的發現還很有趣。它是原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重慶偶然發現的。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空閒之時,他喜歡逛逛地攤。有一天,他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認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觀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兵符,隨即買了下來。拿回去之後仔細考證,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誰也沒有想到,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戲劇性地被發現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