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陵

唐代皇陵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概要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橋陵

橋陵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台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沃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蕩然不存,然現遺蹟,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於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唐泰陵

唐泰陵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因“天寶之亂”,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長生殿”,使他流傳千古;一曲“長恨歌”,又使他遺恨終生。因此,就陵主而言,泰陵有著極大的旅遊吸引力。

唐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它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裡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唐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就開始建設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后合寢,以便讓皇后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唐代皇陵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徵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舉世聞名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駿”。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係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
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讚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是唯一旁邊伴有人像的。據傳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拚死護駕。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
唐代皇陵鴕鳥
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後的颯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偃旗息鼓後,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
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面。陵園規模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氣派。它有青磚瓦圍牆
唐代皇陵石碑
,雕梁斗拱,朱紅色的油彩和蒼翠的松柏,交相輝映,頗有幽谷肅穆的氣氛。墓的側面有迴廊,碑石琳琅滿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的詩作石刻,諷古喻今,詩意深刻,耐人尋味。
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縊死那天,一個村婦無意間拾到貴妃的錦襪一隻,如獲至寶,在路邊“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錢,前後獲無數”。劉禹錫曾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岩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磐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鹹陽市,猶得賈人驚。”後來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令選棺槨擇地埋葬,這時楊貴妃已經肌膚糜爛,只揀到一枚香囊,玄宗見到了慘然淚下,命令畫工把貴妃像繪在便殿,早晚望之噓唏不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詩句。在歷史上,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結局,正是唐朝社會由強盛走向衰敗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唐肅宗建陵

唐肅宗建陵,在陝西省禮泉縣的西北。東面和昭陵隔山相對,西面與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
唐代皇陵門石獅
梯田和廣闊的沃野。
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蹟破壞較大。現在陵園內殘存有五對石馬,脖下正中雕著獨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還有門獅八隻,華表一通,石鴕鳥一隻,石人十對。石人東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劍。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體態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製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由強盛走向衰敗的狀況。

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的西北的檀山,因山為陵。元陵陵區周長二十多公里。據《舊唐書·令狐桓傳》記載:"德宗即位後,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物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稱嘆,萬古芬芳,何者?聖賢之心,勤儉思務,必求諸道,不作無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從之。"
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

唐德宗崇陵

唐代皇陵滴血石馬
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為陵。陵區四門原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立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此外,朱雀門外還有石像八尊。石刻雖然已經殘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著

唐順宗豐陵

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的金瓮山。豐陵因山為陵,陵區周圍二十公里。陵區原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現僅存石獅和華表各一座,都已經殘破。

唐憲宗景陵

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年)春正月,暴崩於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

景陵位於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今三合鄉義龍、趙家、景陵村附近)。金幟山(又稱半山)屬南山山系,山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諸峰羅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衛之勢,巍峨壯麗,陽光映照,猶如懸幟,故名金幟山。景陵依山建陵,座北向南,陵園布局與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內外城垣,四周均設陵門。

唐代皇陵石人
景陵“封內20平方公里”,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占地20頃30畝,陵道長3279.5米,寬105.4米(合34.56公頃,518畝),陵南廣植蒼柏。
景陵按唐陵建制,在陵四門及神道兩側,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數量除北門外多小石獅二對外,其他均相同,惟規模、尺度已大為縮小,屬於中唐期向晚唐期過渡期間的作品。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四門石獅及北門小石獅皆存;石馬三對亦存;華表東倒西裂;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皆存;石人存五;鞍馬存八。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對浮雕鴕鳥和石獅,其雕工的精美,氣勢的雄渾飄逸,技藝的嫻熱,仍不失盛唐風韻。
另外,在景陵陵區,原有一個“唐陵碑林”,立有歷代碑刻四十餘通,該“碑林”一部分毀於解放前當地駐軍;一部分被當地農民無知破壞;現仍有少量散存民間。
景陵陪葬墓主要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惠照太子墓,但地面現已無遺存,且無墓碑,故詳址尚無法考證。

唐穆宗光陵

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 穆宗在位期間,游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於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雲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造成河朔三鎮再度割據,朋黨鬥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宮中的寢殿,終年30歲,葬光陵。
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於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陵區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殘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景陵。石獅身高175、身寬85厘米。石獅頭呈方形,眉脊突起、顴骨突出,軀體肥壯。
神道石刻組契約泰陵,東西列間距60米。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107米。華表高715厘米。形制與崇陵石望柱相近。
翼馬位於石望柱北22米。翼馬身長2.35米、身高2.50米。東列翼馬,頭頂有獨角,角微小,披長鬃,垂尾;西列翼馬,頭頂殘,短鬃,縛尾。 鴕鳥均殘毀,僅於北列翼馬北邊發現殘鴕鳥石塊。
石馬在東列翼馬和殘鴕鳥石塊北發現兩個殘石馬,從殘存部分看,馬背置鞍韉,均無馬鐙,披障泥,系鞅鞦,飾杏葉。在殘石馬北邊,有一殘石人,腰系環帶,上有銙,從服飾看,系牽馬者。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石人身高2.68米。東列石人僅存1,位於翼馬北155米,形制同景陵;西列石人存4,頭戴高冠,冠前飾團花紋,兩側飾羽翅紋,穿廣袖長袍,袖胡過膝,腳著靴,雙手拄五節劍。
北神門外有石馬3對,均殘,東西列間距32米。南數第一對在闕址北62米,第二、第三對南北間距均為24米。從殘存部分看,形制同神道石馬。
光陵陪葬墓,據《長安志》載有二座,為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後。《唐會要》卷二十一載,光陵陪葬有恭僖太后王氏和貞懿太后肖氏。現僅於光陵南邊的下溝村發現一陪葬墓

唐敬宗的莊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東北58公里處三原縣陵前鄉柴家窯村。唐敬宗李湛墓。李湛(809~826)在位期間(824~826),游宴無度,荒於國政。愛好擊球、手搏,侍臣稍有閃失,常被責打。寶曆二年(826)被宦官劉克明、擊毽軍將蘇佐明等殺死,次年葬於莊陵。莊陵坐北朝南,方圓20公里。墓呈覆斗形。陵前設御道,兩邊有石刻文武官員和石獅守道,石獅仰胸對視,氣勢逼人。現陵區石刻有四門石獅各1對,石人1對,石馬1對,華表1對,鴕鳥1對,翼馬1對,皆已殘破。有陪葬墓1座,墓主待考。

唐文宗章陵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恆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於長安東內。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
章陵位於陝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與齊村鄉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於台塬上。章陵即修建於天乳山之陽,陵園封內22.5公里,下宮去陵1.5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章陵“因山為陵”,玄宮鑿於天乳山南麓。陵園平面近方形,東西約1350米,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南北約1300米。陵園內城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神道,長約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對。現殘存城垣東南、西南和東北角闕基址。其中東南至西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40米,東北至東南角闕遺址相距約830米。陵園面積約65萬平方米。四門之外原置石獅、石馬、石人、華表等石刻,其形制與豐陵相同。現殘存石獅1隻(東門),殘高0.95米;拄劍石人1件,殘高1.75米,胸厚0.55米;華表1通,徑1.01米,棱面寬度不等,殘高2.60米;蕃酋像2件,殘高0.64-0.80米,肩寬0.63米,其基座每邊皆0.62米,高0.14米。其餘石刻在“文革”中被毀。

唐武宗端陵

陝西

唐代皇陵唐代皇陵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東北45公里處三原縣徐木鄉。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840~846),對宦官和藩鎮勢力稍加抑制,曾籍沒仇士良家財。擊敗企圖割據澤(治今山西晉城)、潞(治今山西長治)的劉鎮。會昌五年(845),詔禁佛教,拆毀寺院,令僧尼26萬餘人還俗,收奴婢15萬人,並為稅戶,沒收了大量良田。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仆地。

唐宣宗貞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859)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859),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駝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武則天乾陵

武則天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的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與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園。乾陵修建於公元683年,22年之後,武則天合葬乾陵這一工程才結束。乾陵依梁山而建,坐北朝南,整個陵園由內外兩城組成,四面有門,周長40公里,南北軸線長達4.9公里。地面遺存文物主要是陵前石刻石馬、石人、翼馬、華表、鴕鳥等114件,及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為“陝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布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800萬人次。然而,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裡?陵寢又在哪裡?幾乎所有的訪客游完之後,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麼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屍骨,借用現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武則天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