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火浮是指陰陽失調、陰虛則陽亢並生熱化(成)火,出遊陰虛內熱現象外,尚有面紅,目赤、咽乾、喉痛、出血、心煩、苔少、舌質紅瘦、脈細數等證。
陰虛火浮是指臟腑陰分虧虛,失於滋養,虛熱內生的表現。心、肝、肺、脾、腎均可出現此種情況。臨床以腎陰虛較為常見,症狀包括潮熱盜汗、心煩、失眠,或男子早泄、遺精,女子經少或經閉,或骨蒸發熱、腰膝酸軟、耳鳴等。
陰分的主要功能,除了滋養、濡養各臟腑組織外,還負責制約陽氣,以免陽氣外露。陽氣是以熱、動、升為特點,陰分則以寒、靜、降相對應。若陰分虧虛,無力制約陽氣,人體會出現陽氣偏盛的虛熱狀態,所謂「陰虛則生內熱」。《內經》:「年過四十,陰氣自半」,隨著年紀長大,或熱病之後,或房事不節等,均易耗損真陰。
陰虛火浮無特定某一種疾病,相反常見於不同的疾病當中,如更年期綜合症、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後遺症、耳鳴及失眠等。患者一般以女性為多,因女性月事易耗損陰血。如女性更年期以潮熱、盜汗、心煩、失眠為主症,就有明顯的陰虛火浮症狀。
有時在患病及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體質的轉變。數年前治療一位血癌患者,原本屬正氣不足的體質,經化療後出現晚上大汗出、自覺身熱、雙手心、足心熱、失眠等陽亢陰虛之症。
引起口臭症的原因也較複雜,但主要是由於胃火為主,胃腑積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胃腸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氣上攻及風火或濕熱所致,也可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因齒為骨之餘,屬於腎、足陽明經絡於上齦,手陽明經絡於下齦,故臟腑病變可通過經絡而出現口臭。
肺胃鬱熱,外邪凝滯,肺胃鬱熱上攻,而致口臭,鼻乾燥,咽紅腫疼痛,涕黃,苔少,舌紅,脈細數。
成藥:當歸蘆薈丸胃火灼盛:症見口臭、口乾,牙齦紅腫,消谷善飢,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
成藥:黃連清胃散腎陰不足:口臭、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口燥咽乾。
成藥:左歸丸平素有口臭的疾患者,如症狀較輕,不妨用霍香3g、薄荷1.5g、白菊花6g、綠茶少許、沸水泡代茶飲服。具有芳香悅脾,生津止渴化濁之妙,帶來清新的口氣。禁忌:特別在服藥期間,忌大蔥、韭菜、蒜苗、茶葉蛋蛋黃、煮蛋蛋黃、油氽物如油條、油氽排骨等、橘子、朱古力雪糕水等。
相關詞條
-
陰虛火盛
陰虛火旺證可偏重於不同的臟腑,臨床所見,以心、肺、肝、腎為主。主症;咽乾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紅絳。 陰虛火盛 - 概述 李東垣首提“陰火”一詞...
概述 後序 -
虛火
虛火,中醫名詞,火有虛實之分,“虛火”是相對於“實火”而言。凡屬於體質衰弱、真陰虧損或真陽衰竭所引起的機能低下,而表現為虛性亢奮的,都屬於虛火的範圍。故...
病因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預防保健 -
陰虛陽浮證
陰虛陽浮證,是指真陰不足,不能制陽,導致陽氣浮越於上的病機。症見頭目眩暈,面色潮紅,唇若塗丹,目赤耳鳴,喉痛咽乾,牙痛等,治宜滋陰降火。
-
虛實夾雜證
症的證候。同義詞:虛熱證 陰虛火旺[熾][炎]證陰液虧虛,虛火亢旺...倦怠,脈浮無力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血虛夾實證泛指血虛兼夾寒痰、風熱、瘀血...陰虛表現外,並因實邪不同而各具特徵。 陰虛內熱證陰液虧虛,虛熱內生...
種類 -
汗證
汗證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根據汗出的表現,一般可分為自汗、盜汗、戰汗、黃汗等。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為自汗...
歷史記載 治療原則 病因病機 宜忌原則 飲食療法 -
腎膀胱病證
2.證候特徵本證以腎虛導致的精關不固和膀胱失約之症為其證候特徵。 2.證候特徵本證以兼具腎陽虛衰的證候和全身浮腫,下肢為甚之陰水證候為特徵。 2.證候特...
-
小兒汗證推拿
安靜狀態下,小兒全身或局部無故多汗稱汗證。汗乃陰液,由陽氣蒸騰而成。心主血,亦主汗,血汗同源,血與汗互為補充。人體通過出汗,皮膚滋潤,體溫調節,廢物排出...
概述 病因病機 診斷 治療 注意事項 -
《瀕湖脈學》
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痿。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沉(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不勝陰,故脈來不及。《脈訣》言,重手乃得,是有沉無浮。一息三至,甚為易見...
史料記載 《瀕湖脈學》 脈學七言訣 四言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