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決裂

“中蘇決裂”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在有關史達林的評價、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等問題上產生分歧。

主要內容

分歧產生

中國國家主權問題上,中蘇雙方還在所謂“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的問題上,產生了不愉快。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赫魯雪夫搞突然襲擊,對中國共產党進行圍攻。隨後,雙方的矛盾擴展到了國家關係上。

中蘇論戰

1963—1964年,中蘇兩黨圍繞國際共運總路線,展開公開大論戰,還就召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問題交換了一系列信件。中共中央在發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和《關於中蘇兩黨會談的聲明》後,又先後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上發表九封評論性質的公開信。面對中蘇兩黨關係惡化的局面,中共中央認為,全世界所有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會議要作充分的準備,在目前情況下,遲開比早開好,甚至不開比開好。但1964年7月3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擅自規定國際會議要在1965年年中舉行,而其籌備會議將於1964年12月15日舉行。8月30日,中共中央答覆蘇共中央來信,再次重申,決不參加蘇共分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會議和它的籌備會議,並指出:蘇共召開籌備會議的那一天,就將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分裂的日子記載在歷史上。赫魯雪夫下台以後,中共曾希望蘇共新領導改變召開國際會議的決定,但被拒絕。1965年3月,蘇共新領導不顧中國共產黨和其他一些黨的堅決反對,在莫斯科舉行了“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協商會晤”。參加會晤的有19個黨,另有一些黨拒絕參加。會晤結果發表了《關於越南事件的聲明》和《協商會晤公報》。公報呼籲停止公開論戰,“反對一些黨干涉另一些黨的內部事務”,聲稱要“積極而全面籌備”召開“新的國際會議”。

結果

3月23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編輯部發表文章《評莫斯科三月會議》,譴責蘇共的分裂行為。莫斯科三月會議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思想上的分歧發展到組織上的分裂,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以及歐洲一些黨之間的關係中斷了,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因而莫斯科三月會議成了中蘇兩黨關係完全決裂的標誌。1966年3月22日,中共中央覆信蘇共中央,表示中共不能派代表團參加蘇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從此,中蘇兩黨便斷絕了往來。中蘇兩黨決裂,引起中蘇兩國國家關係的惡化。1969年,雙方在珍寶島新疆邊界問題上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幾乎導致全面戰爭。70年代後,蘇聯大肆擴張,中蘇關係一直處於不正常的局面。直至1989年5月戈巴契夫訪華,兩黨關係才實現正常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