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因地處梅江河畔,河床逐年淤積,岸邊出現大片沙灘,人稱長沙壩,故名長沙。
政區沿革
長沙鎮清代名為羅衣堡。民國20年(1931年)為第八區,民國30年為第二區羅衣鄉,建國初期屬梅南區。1956年從梅南分出,成立羅衣鄉。1958年併入梅南人民公社。1961年從梅南公社分出,成立長沙人民公社。1983年冬改設區。1987年改設鎮。1988年3月成立梅州市、實行縣、區分設時,劃入新成立的梅江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地處梅州市梅江區南部,東鄰梅江區西陽鎮,西接梅縣區程江鎮,南連梅縣區梅南鎮,北與梅江區三角鎮交界。鎮政府駐地小密村口,東經116°7′21",北緯24°12′53",郵政編碼514075,距梅江區政府15千米。全鎮總面積94.7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境內山巒起伏,高山、丘陵、盆谷交錯,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主要山脈有鱷魚嶂,屬蓮花山脈。境內最高峰位於鱷魚嶂,海拔1010米。
水文
河流主要有3條,除主幹流梅江河外,還有2條三級支流。大密水,全長12.8千米,集雨面積27.3平方千米;小密水,全長11千米,集雨面積20.6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洪水、霜凍、地質下陷等。最嚴重的洪水發生在1990年7月20日晚上,受9012號颱風影響,長沙鎮上羅村降雨量達340毫米,山洪爆發,造成60多處水利工程被毀,直接經濟損失4230多萬元。
政區劃分
1988年下轄12個村106個村民小組,2001年12個行政村撤併為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小密村、長沙村、大密村、上羅村、下羅村、澄灘村、墟鎮居委),轄10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
人口
2013年末,轄區總人口12508人,其中城鎮人口1102人,農業人口11406人,僑眷占68%,是梅江區重點僑鄉之一。2013年人口出生率12.01‰,性別比86.42。
自然資源
水資源豐富,有山塘11座,小型水庫5座,小型水電站有9座,總裝機容量1960千瓦,年發電量490萬千瓦時。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有豐富的石灰石、花崗岩、建築石等自然資源。石灰石主要分布於小密村、長沙村,礦床經300多年開採,仍有豐富的儲量,水泥用石灰岩2510萬噸。建築用石主要分布於大密村、澄灘村,尤其是大密村的石場,石質堅硬,花紋細密,適宜高檔建築套用,該礦床約5平方千米,地下儲量817.89萬立方米。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1366.2萬元,比增13.5%;農業總產值9722.82萬元,比增10.3 %;農村經濟總收入18773萬元,比增36.7%;農村集體經濟生產性純收入28.9萬元,比增22%;農民人均純收入6039元,比增30.5 %;鎮級稅收完成1284萬元(其中國稅372萬元,地稅912萬元),比增25.4%。
第一產業
農業轄區耕地面積1.0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0.82畝;林地面積11.82萬畝(其中生態林65437畝,商品林44759.5畝),活立木蓄積量29.75萬立方米。2013年農業總產值2.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16元。建立了長沙台灣農民創業園有機蔬菜示範點,引進木瓜、青瓜、辣椒、台灣薯葉等20多個品種進行栽培,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0446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6174畝,產量8543噸。大力發展名、稀、特水果品種,引進黃金梨、百香果、番石榴、無核雞心黃皮等新品種,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2208畝,產量3382噸。畜牧業以生豬為主,2013年生產肉類3403噸,其中豬肉2998噸,牛肉10噸,羊肉5噸,禽蛋380噸。水產品13023噸。主要林產品為天然松脂、紫膠、毛竹,2013年末生產松脂6噸,毛竹5.6萬根,農民住宅四旁樹木8萬株,森林覆蓋率62.1%。
第二產業
工業、商業2013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為梅州市紅日旋窯水泥有限公司,有職工65人,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280萬元。全鎮共有工礦、商貿等涉及安全生產的企業118家,其中33家企業、75家三小場所、2條渡船、2個石場、經營煙花爆竹商鋪4家。
財政稅收2013年,完成稅收2631萬元(其中國稅188萬元,地稅2443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3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鎮級文化活動中心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個,公共圖書室7個,藏書18000冊。
教育
2013年末有幼稚園1所,國小1所,國中1所,在校生801人,專任教師62人,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全覆蓋。
醫療衛生
2013年末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個,病床8張,專業衛生人員18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03多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
有體育場地6處,定期舉辦籃球、桌球、拔河、跑步等各項體育活動;半數村莊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有2000多人。
社會保障
2013年,全鎮有低保戶413戶,859人,分散供養、集中供養五保老人65人(其中長沙敬老院有院民20人),優撫對象113人,為因病造成的困難民眾,低保戶家庭成員辦理臨時醫療救助、困難補助投入補助金額約6.5萬元;為復退軍人、五老人員等優撫對象辦理臨時困難補助1.5萬元。投入5.57萬元為低保五保、優撫對象、重度殘疾人等辦理農村合作醫療繳費手續;為高齡老人(80周歲-99周歲)發放高齡津貼5.3萬元,其中:80-89周歲老人325人/3.9萬元,90-99周歲70人/1.4萬元。為重度殘疾人(一級、二級)148人發放護理補貼17.76萬元;為低保戶貧困殘疾人(三級、四級)92人發放生活津貼5.52萬元。
環境保護
2013年,有垃圾中轉站5個,聘請保潔員28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6個村均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5.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5.02%。影響本地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是水泥廠工業廢氣污染。
名勝旅遊
名勝古蹟羅衣塔,梅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下羅村村口,原名積仁塔,始建於清代,於1916年重建,占地近20平方米,塔高8層,1987年被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解放戰爭時期,閩粵贛邊縱隊獨三大隊曾在羅衣塔下痛擊騷擾我收稅部隊的國民黨馬營一部。
紀念碑長沙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面積1000多畝,是梅州市愛國主義重點教育基地之一,梅江區唯一一個烈士紀念碑。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師長張明達、參謀長葉劍英開闢了興梅地區革命根據地。1927年,古大存、鄭天佑等同志領導開闢了梅南、長沙革命根據地。1926年冬至1930年秋組織發動梅南、水車、豐良等地革命運動,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反撲,殺害革命黨300多人、革命民眾1500多人。1951年8月冬,為紀念梅南地區的革命鬥爭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建立了長沙革命烈士紀念碑。1978年秋從長沙圩遷建到大岌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室為緬懷先烈功績、傳承愛國情懷,2009年初,長沙鎮聯合區委宣傳部、區民政局共同建成長沙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室,籌建了“革命老區·紅色長沙”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室。展室約30平方米,分為星火燎原、武裝鬥爭、紅色記憶、今日長沙四個部分,用鮮活的歷史事跡、生動的相片和詳實的文字資料,充分地展現了當年先烈們的英勇風采,反映了近年來我鎮經濟社會建設新成果,為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時代精神提供了有效載體。2009年9月,長沙革命烈士紀念園被列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公坪上羅村陳公坪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南部,距梅州市區(梅城)20公里,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1987年被省民政廳列為革命蘇區村,具有300多年文化積澱,在梅江區享有“旅遊休閒天然氧吧”“紅色聖地革命老區”美譽。早在大革命時期,梅縣區蘇維埃政府就設在陳公坪上村宋屋,區委、總隊部、區聯隊駐在上村吳屋。鄉政府、兵工廠、印刷廠分別設在上村李屋和吳屋。朱德紅軍傷病兵一百伍拾多人,隱居在中村崇慶樓(當時稱紅軍醫院)治療半年之久。紅軍在養傷、養病期間,朱德同志曾親自前來慰問傷病員並鼓勵他們要保持革命鬥志,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和信念。陳公坪是梅縣區最後一個革命活動的據點。
小密水庫長沙鎮小密水庫屬梅江河水系的重要小(一)型水庫,水庫周邊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是長沙的“山水精華”所在。水庫於1958年興建,集水面積為18.6平方公里,總庫容625萬立方米,水庫汛期控制水位103米,相應庫容359萬立方米,正常水位水面面積450畝。1961年冬建成的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08.5米,最大壩高25米,壩長386米;周邊地方屬市級十萬群山圍城工程保護區,面積1130公頃。2009年再次按高標準進行除險加固建設,工程防洪安全得以大大增強,並美化了庫區環境。庫區依山傍水,山嶺縱橫,峰巒疊嶂,林海錯落有致,水源充足,水質清澈,總體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風景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是居家、旅遊、娛樂、健身、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
獲得榮譽
近年來,長沙鎮先後被省政府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鎮”;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先進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先進集體”、“尊師重教先進集體”、“梅州市生態鎮”、“梅州市平安鎮”、“梅州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單位”、“梅州市文化先進鎮”等稱號;被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梅州市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先進單位”;被市科學技術局認定為“梅州市技術創新專業鎮”等多項榮譽。
重慶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