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鏡嶺為通台州、溫州孔道。自古以來有九龍搶珠美稱。四周由天台、東陽、嵊縣等地有9條道路通向鏡嶺,鄰縣物產均以此為集散地,北去滬杭,南通台溫,商旅視之為捷徑、中轉站。煙、茶、繭、術四大特產行廠羅列,糧食、食品、禽畜、家具、毛竹、山貨攤場紛陳,每逢雙日市集,填街塞巷,交易興旺。臘月歲尾,村前溪攤也擺滿攤場,有走遍三

兵家所重

1929年,回山農民張萬成起義,其所需副食及日用品均向鏡嶺採購,後省保全隊前去鎮壓亦過鏡嶺。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第一縱隊所部30餘人自里練使、大畈向鏡嶺進發,接境時因故繞道他去。1942年夏,日本侵略軍兩度竄擾鏡嶺,遭該地駐軍阻擊,1944年春,日本侵略軍數百竄擾鏡嶺,當地駐軍在村南高地阻擊,激戰終日,敵始潰退。解放戰爭時期,浙東人民解放軍靈活部隊和嵊新奉小團結部隊活躍於鏡嶺、回山間,建立游擊根據地。1949年5月,新昌解放時,中共新昌縣工委及縣人民政府人員即從鏡嶺出發入城。
經濟發展
鏡嶺民風淳樸,俗尚勤儉,多姓聚居,世代和睦相鄰。陳、何二姓為最早居民,人口較多。陳氏來自桂溪(西坑)、澄潭及紹興等地,何氏來自溪西,楊、梁、趙等氏來自回山,胡氏來自後山岙,朱氏來自儒岙,潘氏來自下潘,甄氏來自岩泉,金、徐氏來自天台,王、韋、陶氏等來自紹興,劉氏來自慈谿,俞氏來自嵊縣。村民僑居海外者多人,有新昌僑鄉之稱。
居民中從事農業者約20%,有水田161.5畝,旱地54畝。山184畝,複種面積484畝。以種植稻、麥、玉米、番薯、豆類為主,兼營茶葉、蠶桑、菸葉、果木。年產糧食約300餘噸,畝產700公斤以上。自製加工出售的高山茶,色香味俱佳;香料煙質優,走俏國外;此外有蠶繭、兔毛、生豬、家禽、水產等多種農牧漁產品。近年利用坡地種植板栗30畝,發展圓茶,利用山塘溪流養魚。
從事工業者約18%,有農機、膠丸、塑膠、麻紡、針織、木器、印刷、制茶、電器設備、製衣、火炮、食品等多家,近年引進外資2家,其中食品類糕點、豆腐皮,享譽已久,火炮旺銷,供不應求。
從事第三產業者達50%以上。1984、1985年在大橋頭新街區集體建房20餘間,以優惠條件為本村或外來客商提供商業用房,又建菜市場,促進流通。10年來,很多人由提籃小賣,發展為攤店,腰纏萬貫。初步統計,從事加工服裝、飲食服務、理髮、屠工、攤販等76人,年收入大多數在萬元以上。種植和經營四季蔬菜和瓜果,也大獲其利。其餘有五匠、運輸業、鄉鎮二輕和其他行業職工等。總計第三產業年收入63萬多元,占村總收入63.5%。
村集體經濟也有發展,如房租、各類承包款、電站等收入5萬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已逾1450元。
旅遊勝地

村內建有自來水站,家家用上自來水,與鄰村聯辦水電站併網供電,實現初級電氣化。文化教育事業較發達,早年除辦有鄉村國小外,一度有碩儒楊少頤創辦錦溪書院。現有完中建制職業高中、國小、幼稚園各1所,文化站、廣播站各1個,戶戶裝有線廣播;有影劇院1座,錄像室3家;電視衛星信號地面接收站、電視差轉台各1座。醫療衛生方面,有鎮中心衛生院,個體醫、藥店各1家,一般病不出村。
鏡嶺憑藉交通要道,物產豐富,貿易興旺,風光佳美等優越條件,依託市場優勢,全力支持鎮人民政府搞好集鎮開發,引進客商,繁榮市場;繼續創辦工業,重點辦好膠丸廠與火炮廠,並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一優二高農業和第三產業。文化服務業,在全鎮經濟文化建設中發揮火車頭作用,為建成穿岩風景區旅遊鎮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