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
鼓山
上石演村前,一山矗立,其形如鼓,故名鼓山。因山為縣治西面屏障,又名屏山。古稱邑之門戶,現為大佛寺風景區組成部分。明尚書、新昌人何鑒曾有詩讚美鼓山風景名勝。北宋嘉元年(1056),太常博士石亞之致仕後在鼓山築室讀書,稱石鼓書堂。南宋石塾講學於此。明弘治四年(1491),上石演石氏始祖永忠因故址勿拓,與弟永定丈量重創堂基,受知縣表彰,詔授九品冠帶。明嘉靖十三年(1534),紹興知府洪珠在石鼓書堂舊址拓建鼓山書院,並作碑記。清乾隆年間,聘會稽茹芬(後中狀元)掌此書院。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石氏族人捐資重建院舍50餘間,並祀石塾像。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鼓山書院。1945年為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舍。書院院舍至今尚存。
古代,鼓山尚有真聖觀、真武祠、希聲庵等建築,俱廢。現鼓山建有鼓山中學、氣象站、革命烈士紀念碑。鼓山東側,緊連正在建設的縣經濟貿易開發區。縣道新(昌)、澄(潭)公路沿鼓山腳而過,連線新昌江北岸104國道的鼓山大橋即將竣工通車。
簡介
至清宣統二年(1910)改屬城區。1932年屬演溪鄉,1935年屬城西鎮。1950年屬西郊鄉,1956年屬西嶺鄉。1958年10月屬新昌人民公社七星畈生產大隊,1959年1月屬下三溪管理區,1961年10月屬西嶺人民公社,1983年屬西嶺鄉,1992年屬城關鎮。有435戶(其中長詔水庫移民29戶)、1429人。村民由20多姓氏構成,其中石、王、求3姓占40%。水田822畝,旱地45畝,山林130畝。素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蠶桑、茶葉、西瓜、甘蔗、荸薺、蔬菜等經濟特產。
發展現狀
從60年代小水電自發自供到全面安裝大電網,村民生活用電和生產用電得到保證,每年補貼村民生活用電電費6000多元。合作醫療制度已經堅持27年,村醫療站擁有20平方米用房,配備1名經過培訓的專職醫生和必要的醫療設備,每年由村補助醫療經費1萬多元,做到小病不出村,重病住院藥費按村規定比例報銷,僅據1992年統計,共給68人報銷醫藥費10700元。1984年村撥資金購買電影設備,成立電影放映隊,每星期為村民免費放映1場電影。1986年村設100門裝機容量的電話總機,其中集體9部。1988年由村投資16萬元建成自來水站,戶戶用上自來水。1989年開始對65歲以上老人每月補貼5元營養費,並且建房70平方米作為老年活動室。1990年村辦理髮室,全村男女老少免費理髮。1990~1991年,村撥資金14萬元,村民投勞2萬餘工,建成可通汽車,與縣道公路連線的環村道路,村中街道、小巷1847米全部澆築水泥路面。1992年村撥資金12萬元,新建完全國小教學樓,內設6個班級,在校學生179人。還設有青年活動室、圖書室等。199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比1978年增長6.3倍。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不但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而且新房林立,高檔家用電器、現代化交通工具、通訊設施和炊具進入大多數家庭。80%以上的戶建起磚混結構新房,並向三、四層高層樓房和農村初級衛生設施配套發展,共建新房1851間,建築面積52754平方米,一改過去大多數村民居住泥牆平房草屋的舊貌。家庭購買電視機333台(其中彩電138台),電冰櫃126台,洗衣機93台,收錄機123台,錄放像機20台,空調機5台,電風扇870台,汽車4輛,小四輪、三輪卡車3輛,拖拉機21輛,機車50輛,腳踏車764輛。54戶家庭安裝電話機,使用電飯煲331戶、液化石油氣188戶。
農業發展
1949年後,上石演村不斷增加農業投入,致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957年開始與坎下等村聯合興建蓄水70萬立方米的坎下水庫。1959年新建1500米長的東行砩。1967年安裝6個電動抽水機埠,實現水利自流灌溉。1968~1976年對七星畈500多畝水田進行平整土地園田化建設,做到田塊成方,排灌渠成網,機耕路成行,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打下基礎。1973~1977年間,村北修築一條長1360米、高4米、面寬4米的防洪堤壩,改建80米長的黃龍砩。1978~1979年,沿江沙灘改田58畝,沙地改田110畝,增加糧田面積168畝。全村822畝水田,均為旱澇保收良田。同時,實施科技興農措施,不斷改變耕作制度,從單季稻、雙季間作稻發展到連作稻、三熟制、雜交稻;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從外地引進到自繁自育,1968年始創辦30畝田的良種場,不但本村實現良種化,而且成為新昌縣良種繁育供應基地。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發揮家庭分散經營的積極性,又發揮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健全農業合作服務體系。由村建立農業服務部、農藥站和催芽溫室,確定7名農科員,2名農藥配藥員,5名管水員,6戶良種繁育戶,12戶科技示範戶,並且分別落實責任和報酬,為各農戶提供八個方面的統一服務。
即:統一實行每畝糧田補貼35元的貼農金制度;統一繁育、引進、供應良種;統一浸種、消毒、催芽;統一購買、折零供應化肥、農藥;統一科學技術輔導;統一水利排灌;統一整修水利設施。由於採取這一系列強化農業服務的有效措施,確保了糧食種植面積的穩定和糧食產量的提高。1992年,糧食種植面積765畝,占水田總面積的93.1%。糧食產量68.63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3.58倍,比1978年增長14.38%。平均畝產897公斤,比1949年增長4.98倍,比1978年增長22.21%。人均占有糧食481公斤,賣給國家糧食9.15萬公斤。
工業發展
70年代開始,縣城近郊的地理優勢,開始發展工業生產。先後辦起手工業建築隊、農機修理廠、水泥涵管廠、2個水泥製品預製場。1978年,村辦企業職工89人,產值18.6萬元,利潤3.97萬元。80年代以來,村辦、隊辦、戶辦、聯戶辦企業並頭髮展。村辦企業,除2個水泥製品預製場外,1984年辦兒童玩具廠,1986年轉為福利毛巾廠,1989年租賃給縣毛巾總廠經營,利潤按比例分成。1985年村與縣柴油機總廠聯營,各投資15萬元,建成柴油機總廠第三分廠,除留村房屋租金外利潤對半分成。1992年3月辦工業塑膠廠,後與縣製冷配件總廠聯營,改名為製冷配件總廠第二分廠。1988年始,對各企業公開招標,優選廠長,實行風險抵押承包責任制。1992年,5家村辦企業共有職工390人,產值690萬元,利潤37.26萬元。1982年被授予省先進生產隊稱號的第二生產隊,1980年以來先後辦起水泥製品預製場、手車運輸隊、汽車運輸隊(大小汽車4輛)和加油站等隊辦企業,1992年工業產值126萬元,利潤15萬元。全村戶辦和聯戶辦工廠12家,水泥製品預製場10家,服裝廠、縫紉店4家,在村或進城開辦商店、飲食店12家,汽車運輸戶4家,小四輪、三輪卡車運輸戶3家。家庭企業產值約計100萬元。全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59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5.36%。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005萬元,比1978年增長21.75倍。其中農業產值89萬元,比1978年增長2.47倍。工業產值916萬元,比1978年增長48.46倍。農業、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農業產值占8.86%,工業產值占91.14%。集體固定資產220萬元,比1978年增長7.4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0.1萬元,村級集體存款餘額38萬元。
醫療衛生事業
上石演村農村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村里為1400位村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並且對於大病實行了救助,村民大病醫療費用超過2萬元的,其醫療費用的50%可由村里負擔。新建改建了1所村衛生室,形成了農民小病不出村的良好局面。
文化事業建設
村文化事業建設快速發展,村里建有兩個文化娛樂場所,即老年活動室和中青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內設有電視、象棋、圍棋、牌類等,並且還配備了完善的健身設施,供老年人休閒娛樂健身之用。中青年活動室是由村里投資二十萬元興建的,室內設備一流,有電視、音響、桌球桌等,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另外,村兩委為方便民眾生活,還特意購置了30張大圓桌和360條方凳,極大地為民眾辦酒席提供了便利。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農民最低生活得到保障,村兩委將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農民都納入了救濟範圍;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給予50元/月的生活補助,並在節假日給予一定的物質慰問,使本村老人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通過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使病殘孤寡等弱勢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