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地方史志記載,錦歌是宋、元年代閩南地區性民歌、民謠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戲曲、南曲、南詞的養分,經過民間藝人揉融而成,流傳於閩南廣大農村地區。在舊社會,農村蕭條,農民流入城市,錦歌也跟著流進城市;錦歌藝人像乞丐一樣沿街賣唱,所以有人說它是“乞丐歌”。解放後,錦歌也獲得新生。錦歌的唱腔風格大致要分為堂、亭兩大流派。堂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粗獷有力,曲調接受民間歌謠,擅長唱“雜念調”,鏇律靈活,變化多樣,每句後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較幽雅、細緻,咬字分明,採用南曲的曲調比較多,使用的樂器和指法比較近南曲。
錦歌的曲調大體可分為四類。一類叫“雜念仔”、“雜咀仔”;一類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調”或“丹田調”;一類叫“花調”、“雜調”;一類是“順樂曲”。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兩人對答,三、四接著唱念,也有自唱樂隊伴秦的。漳州市坐的彈唱多,廈門有許多節目是站著演唱,並藉助動作來表現。
錦歌使用的樂器有月琴、二弦、洞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簫代表洞簫的,有的還加上嗩吶。廈門地區演唱時,有用木魚代替拍板的。
歷史淵源
![錦歌](/img/1/954/nBnauM3X3ITN0gTNwcTN5IzMyITMzgTNxQjMwADMwAzMxAzL3U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唐宋間錦歌初步形成,明代已較為定型完整。它來自民間,以方言演唱,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流暢樸實,富有表現力,內容通俗健康,易學易懂,為民眾所喜愛,許多農村都有"歌仔陣"、"歌仔館"。錦歌進入城市後,改用南琵琶、洞簫、三弦、二弦等樂器,唱腔由原來的活潑、粗獷、豪放轉為婉約柔細,姿勢安逸。曲牌名稱,原來的"七字仔"改稱"四空","大調"改稱"五空"、"貝思"。演唱中有時插入幾小節南樂,稱"曲爿"。
農村仍保留原有風格,逐漸形成農村、城鎮和原始的月琴三大流派。城鎮的"亭"派有八樂吟、樂吟亭、集弦閣、盛音園、進德社;農村的"堂"派有慶豐堂、慶賢堂、東音堂、錦雲堂、一德堂、攀和堂;"月琴"派有長泰、華安、平和以及盲藝人的走唱(乞食調)和雲霄的"四管齊"。
明末清初,隨閩南人民東渡,錦歌在台灣落戶。目前仍在台灣流傳的有"牛犁歌"、"病囝歌"、"天烏烏"。台灣歌仔戲的音樂是在錦歌基礎上融合當地民間音樂而成。同時,錦歌也隨移居者在南洋諸地流行。
民國18年(1929年),漳州錦歌藝人陳麗水、林庭、賴耀山、王清吉、陳膠掠、朱亞、鍾青、陳不得等應邀到南洋諸地演唱,以藝會友,並在新加坡興登堡百代公司灌制唱片40多張。他們演唱的《陳三磨鏡》、《審陳三》、《安童鬧》、《無影歌》、《賭錢歌》、《大伯公歌》。
1950年,漳州市有錦歌社10多個,較著名的有龍眼營錦歌社、霞薰錦歌社、新橋錦歌社、東嶽錦歌社和浦南錦歌社。1952年,龍溪縣石碼成立錦歌劇社,演出錦歌劇《孔雀東南飛》。1956年、1978年應中國唱片公司和香港東方唱片公司邀約,灌制唱片和錄製卡式帶發行國內外。60年代初文化部門組織力量挖掘錦歌傳統曲本,至1963年共挖掘、記錄錦歌曲本26個,曲調150多支。
改革開放以後,創作許多新的劇目,如:
《思親》、《尋祖》、《水仙情》、《台灣阿婆看女排》、《喬先生回漳州》等,參加省和全國文藝調演,獲得多項獎。1983年,錦歌新秀王素華曾赴新加坡演出。80年代,各地錦歌社團多次集會觀摩,加強藝術交流,錦歌表演藝術不斷提高。
藝術特色
![錦歌](/img/f/596/nBnauM3X1QTMxczNycTN5IzMyITMzgTNxQjMwADMwAzMxAzL3U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錦歌的唱腔風格大致要分為堂、亭兩大流派。堂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粗獷有力,曲調接受民間歌謠,擅長唱"雜念調",鏇律靈活,變化多樣,每句後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較幽雅、細緻,咬字分明,採用南曲的曲調比較多,使用的樂器和指法比較近南曲。
錦歌的曲調豐富繁雜,大體可分為四類。一類叫"雜念仔"、"雜咀仔",唱腔近於念誦,自由活潑;一類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調"或"丹田調",是錦歌獨具風格的基本曲調;一類叫"花調"、"雜調";一類是"順樂曲"。
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兩人對答,三、四接著唱念,也有自唱樂隊伴秦的。漳州市的圍坐彈唱多,廈門有許多節目是站著演唱,並藉助動作來表現。
錦歌使用的樂器有月琴、二弦、洞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簫代表洞簫的,有的還加上嗩吶。廈門地區演唱時,有用木魚代替拍板的。
曲調分類
![錦歌](/img/9/5b1/nBnauM3X2gDM4cTO3cTN5IzMyITMzgTNxQjMwADMwAzMxAzL3U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來源於南詞小調和四平、亂彈、傀儡戲的部分曲調,主要有〔紅繡鞋〕、〔白牡丹〕、〔花鼓調〕、〔送哥〕、〔紫菜歌〕等,可以單曲反覆演唱,也可以曲牌聯綴演唱。另外,還有一些器樂曲,如〔八板頭〕、〔清夜遊〕、〔西湖柳〕、〔銀柳絲〕等,作為獨奏或伴奏用。錦歌的演唱分為亭、堂兩大流派。亭字派主要在城市中流傳,唱腔比較幽雅細緻,採用南音、十八音的曲調較多。
使用樂器及指法也與南音接近,主要樂器有琵琶、洞簫(或品簫)、二弦、三弦及木魚、小叫、雙鈴、盅盤等。堂字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粗獷有力,曲調接近民間歌謠,尤擅唱雜念調,鏇律靈活,變化多樣。使用樂器因地而異,有用月琴、二弦、三弦、漁鼓、小竹板、雙鈴的,也有用秦琴、椰胡等樂器的。各地盲藝人都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彈(拉)自唱。
主要曲目
![錦歌](/img/c/c78/nBnauM3X0YzN2IzMyUjN5IzMyITMzgTNxQjMwADMwAzMxAzL1Y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傳承意義
![錦歌](/img/e/bd5/nBnauM3X1gDMzMjN2QjN5IzMyITMzgTNxQjMwADMwAzMxAzL0Y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漳州錦歌植根於民間大眾之中,曲調優美流暢,唱詞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錦歌是閩南最古老的民間曲藝之一,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把錦歌也帶至台灣,並與當地民歌、調相結合,形成了"歌仔",因此專家認為,錦歌是歌仔戲的"老祖宗"。
錦歌與台灣歌仔戲的密切關係,使錦歌藝術成為連線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的彩色紐帶。錦歌是通過勞動人民(演唱藝人)根據各自所處的民族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傳統積澱、民眾的審美理想追求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而創造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